*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據法媒消息,法國導演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逝世,享年91歲。戈達爾是法國新浪潮電影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有《精疲力盡》《小兵》《狂人皮埃羅》《法外之徒》《女人就是女人》《中國姑娘》《再見語言》等。 文 | 李東然
「你的意思是你想要改變觀眾?」
「不。我在試圖改變世界。」
1968年的一次專訪中,面對記者的犀利提問,38歲的戈達爾回答得乾脆又堅定。
2014年的第67屆戛納電影節上,《再見,語言》引得整座小城爭睹為快,《紐約時報》的評論文章說:「戈達爾的70分鐘電影,把整個電影大廳的2300名觀眾懸浮在半空中。」——帶着辛辣嘲諷意味的3D電影形式,令人頭暈腦漲的凌亂劇情,在馬桶上手拉手的試圖用排泄取代交流的夫妻,眼神宛若洞世的狗,還有毫不合時宜的歌唱。如美國著名作家唐納德·巴塞爾姆說:「拼貼原則是20世紀所有藝術的中心原則。」顯然,對20世紀藝術家戈達爾而言,這是最駕輕就熟的手法,不乏詼諧地玩笑幾筆,便有荒誕喧囂又寂寞疏離的現代家庭圖景。

《再見,語言》劇照
走過近半個世紀電影生涯的戈達爾或許早沒有了當年和記者針鋒相對的興趣,他缺席了2014年的整屆電影節。可是當晚整座電影宮裡除了雷動的掌聲,還有「戈達爾萬歲」的歡呼。戛納電影節給出了「評審團大獎」,第二天全世界各大主流媒體的文化新聞中遍是戈達爾的名字,甚至很多類似「電影院沒有上帝,只有戈達爾」這樣熱情洋溢的句子。
或者戈達爾真的已經改變了世界。1960年,以導演身份初涉影壇的戈達爾曾發出擲地有聲的電影風格之辯,而尤其令人動容的是,走過50年後,仍不改初衷。「電影究竟是始於哪裡呢?電影開始於風格,什麼是真正的風格?但其實我也說無風格是思想的自我證明,是黑格爾所謂的自由之意。有一回羅伯托羅塞里尼為卓別林的《紐約之王》辯護說,這是一部自由之人的作品,這正是我想說的,電影的全部意義在於,解放人民!」
讓-呂克·戈達爾
讓-呂克·戈達爾1930年12月3日生於巴黎,幼年移居瑞士,高中時回到巴黎,在索邦大學獲得了人類學、藝術史以及音樂史碩士學位。戈達爾的電影生涯起點是《電影手冊》的影評人,與特呂弗、侯麥、雅克里維特和夏布洛爾並稱「手冊派五虎將」——這些成長於戰後的年輕人,分享着相似的人生,電影資料館裡度過躁動青春期,對於政治、愛情以及權威的輕蔑與不信,以及在當時盛行的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下的種種幻滅虛無傾向,最重要的是,他們都將電影當作安頓身心的聖殿。
1959年戈達爾拍攝完成第一部故事片《精疲力竭》,來自影評人的豐富電影經驗不但沒有成為他自我表達的負累,反而促成了一次電影革命的迸發。戈達爾鏡頭裡的年輕男女們身陷愛情,卻又散漫,游移,甚至是有些漫無目的,米歇爾的逃亡因為愛情失去方向,而女孩背叛了愛情卻又面對米歇爾的死亡悵然悲傷。《精疲力竭》給法國電影新浪潮帶來了跳切,這個最戈達爾式的、最經典也最飽受爭議的電影語言——在不改變拍攝方位的情況下,去掉一個聯繫動作中的一部分,把兩個有一定斷裂性的鏡頭突兀地組接在一起,使得影片常常從一個場景驟然跳躍到另一個場景,而事先沒有任何暗示。
《精疲力竭》劇照
戈達爾提出「電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實」這樣的著名的口號,試圖為自己的叛逆行為辯解。在他看來,經典好萊塢電影營造的是一種將藝術和生活區隔開的虛假的銀幕世界,而當社會現實已經變得毫無連貫可言,用巧妙情節和精心策劃結局的銀幕故事簡直是離奇荒誕。
事實上1968年的「五月風暴」前,法國政治思想及社會結構正經歷着激烈的動盪和分裂,《精疲力竭》顯然不是為了革命電影本身,但某種程度上,僅此一片,戈達爾用電影「解放人民」的理想便初戰告捷,一如法國作家路易阿拉貢曾為戈達爾和他的電影奔走疾呼:「今天的藝術就是讓-呂克·戈達爾的藝術,因為除了戈達爾就再也無人能夠更好地描寫混亂的社會了。」
很快,戈達爾在歐萊雅和高露潔的廣告畫中看上了一個女孩。通過電報,他將女孩叫到辦公室,他告訴女孩自己有一小角色給她,但是必須先把衣服脫了,女孩拒絕並摔門而去。但戈達爾覺得自己真的愛上了這個姑娘。於是幾個月後,這個名叫安娜卡里娜的女孩又收到戈達爾的電報,這次他真的準備好了劇本,並且是一部政治電影。「可我對政治一無所知。」卡里娜憂心忡忡地說,「我要脫衣服嗎?」「完全不用!」

《小兵》劇照
後來這部不用脫衣服的政治電影就是《小兵》,沿襲了《精疲力竭》的偵探故事構架,卻揭了阿爾及利亞戰爭的傷疤——當時整個法國知識分子界最痛楚的政治事件。並且戈達爾用電影所講的政治也是毫不含糊地立場鮮明,僅用兩個臥室場景即完整透徹地闡釋清楚了「左」「右」之間的無政府主義政治理念。因為涉及極其敏感的阿爾及利亞問題,《小兵》曾被禁4年,但戈達爾已充分彰顯了自己有如天才般的創造力和控制力。
就在《小兵》片場,當着卡里娜男朋友的面,戈達爾用塞紙條的方式搶到了姑娘。卡里娜於是成為戈達爾的第一任妻子,也成為法國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小兵》(1960)之後,《女人就是女人》(1961)和《隨心所欲》(1962)無不塑造了法國影史上的經典女性形象。

戈達爾導演的電影《女人就是女人》劇照
「拍電影你所需要的僅僅是女人和槍。」在新浪潮影史中,這句話雖無出處卻被奉為經典,並且人們總是把它和戈達爾聯繫在一起。戈達爾的第二位妻子安妮維亞澤姆斯基早在結識戈達爾前便曾與布列松合作經典之作《驢子巴特薩》(1966),是法國影壇備受矚目的年輕女演員,而她卻因《狂人皮埃羅》(1965)和《男性女性》(1966)被戈達爾的才華所吸引,繼而成為他的學生和妻子,《中國姑娘》(1967)、《一加一》(1969)、《一切安好》(1972)、《一部美國電影》(1968)等便成為這段璀璨愛情的最好記錄。
在電影商業和電影藝術之間,戈達爾有其獨到的電影成功哲學,他坦言:「對大部分電影工作人員而言,考慮到觀眾的需求不過是一個大騙局罷了,還不如坦白直說,我應該試着去吸引更多的觀眾,好讓我賺到更多的錢。要想正常的生活就得正常地拍電影,也就是說,拍一些大家都喜歡的電影。」
排版:紅蛋/審核:然寧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