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丨李德尚玉,實習生盧欣怡,陳芬
編 輯丨李博
剪 輯丨肖航
當前,為推動落實消費端綠色轉型,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已先後涉足消費端碳布局,依託各自的資源稟賦,拓展碳賬戶覆蓋範圍並提供綠色行為激勵。
近日,平安銀行戰略發展部董事總經理盧樂書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碳減排量作為類貨幣性質的環境資產,必須要由賬戶體系來承載,且非常適合做金融業務方面的延伸。盧樂書認為,消費端綠色轉型需要採用G2B2C的發展路徑,碳信息流和價值鏈涉及從企業到居民到政府,再由政府賦能企業回傳到居民的複雜過程。隨着個人碳賬戶場景和用戶覆蓋的進一步拓展,輔以標準的建立及金融屬性的逐步加強,個人碳賬戶將逐步實現全國、全網打通,有望最終形成統一的居民碳賬戶體系。

平安銀行戰略發展部董事總經理盧樂書

以G2B2C路徑打通碳信息流和價值鏈
《21世紀》:平安銀行為什麼開始做個人碳賬戶項目?
盧樂書:在銀行的對公側,我們根據監管要求,執行給企業用碳減排支持工具等政策做貸款利息優惠。同時我在研究,銀行零售側是不是也有資源能夠做這方面的事。這首先需要銀行人綠色意識的覺醒,同時也要清楚地知道自身有哪些業務能夠觸達到綠色方面。B端綠色轉型的業務已經快速推動起來了,如何支持C端綠色轉型是一個更加複雜但也非常值得關注的話題。所以,我非常願意從這個角度出發去做一些探討和嘗試,鼓勵團隊和各方夥伴一起落地,向社會傳遞"金融向善"的理念,主動踐行企業社會責任。
我國向世界做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莊嚴承諾,監管部門聯合力量推動實現我國的「雙碳」目標,對各個行業都有具體的要求。平安集團在2021年成立了由馬明哲董事長領銜的綠色金融委員會。平安銀行積極落實集團針對ESG和綠色金融的系列要求,平安銀行謝永林董事長屢次對公司全體員工表示,要將綠色金融作為一項產業長期發展。所以,我從戰略上來規劃公司能主動在低碳領域做些什麼,最先謀求的是如何更立體地幫助綠色企業。對於企業來講,銀行提供利息減免等優惠政策,是在融資端幫助企業節省財務成本。如果能通過我們來刺激綠色消費,那就能進一步拉動綠色企業收入的提升,對企業的綠色支持將形成良性的閉環。在這個環節上,銀行不僅幫企業提營收,也能引導居民養成綠色生活和消費習慣。所以,推動消費端綠色減排,既能夠直接聚焦居民綠色行為,也能間接拉動企業綠色轉型。
具體操作上,我們通過將零售側的獲客成本投放到客戶的綠色權益上來,並逐步形成個人碳賬戶「低碳家園」這個產品。
《21世紀》:你提到消費端綠色減排是落後於企業端的,原因是什麼?
盧樂書:「雙碳」目標提出後,企業和政府已經通過政策指引、生產經營方式轉型和技術創新迅速推進碳減排。據碳足跡測算,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70%來自於家庭消費,我國工業過程、居民生活等消費端碳排放約占碳排放總量的53%。隨着生活水平提升,這個數字會擴大。如果生產領域轉型的效率提升不足以抵消消費規模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整體綠色轉型步伐就可能放緩。雖然消費端綠色轉型的緊迫性顯而易見,但從社會角度講,並不容易快速響應。
《21世紀》:消費端碳減排和企業碳減排路徑有何異同?
盧樂書:個人的消費端其實就是企業的需求端,需要找到適當的激勵和助推方式,充分覆蓋消費、投資場景,藉助平台企業,金融機構的能力,推動綠色消費需求提升,形成市場的綠色溢價,建立生產端低碳轉型的市場牽引。
消費端碳減排具體的承接主體是數以億計的個人,是每個人每天的消費、出行等生活習慣的匯總,而這些個人習慣的改變難以直接被規制,應更注重有效引導。企業在用戶引導方面具備更多的市場化運作經驗,政府則善於具體政策的制定並直接作用於企業。同時,政府相對難以進行消費端逐個人、逐個場景的引導。所以,商業銀行或者頭部互聯網平台等企業根據各自場景來觸達和引導用戶,並在這個過程中摸索出如何有效推動個人碳減排,再把經驗反饋給政府端輔助決策,最後批量複製、調試和應用,進而作用於消費者。據此,我將消費端綠色轉型定義為以G2B2C為路徑,碳信息流和價值鏈涉及從企業到居民到政府,再由政府賦能企業回傳到居民的複雜過程,其背後的理論邏輯涉及經濟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
推動需求端低碳轉型的路徑與生產端不同。以企業和政府作為主體的生產端綠色轉型是G2B的實現路徑,其之所以反應迅速,主要原因是生產端場景相對集中,政府能夠制定出清晰明確的政策,各行業企業能夠較好地落實,雖然很複雜,但是主體之間的參與路徑是相對明晰的。消費端政策落實難度大,過程複雜,需要充分藉助企業端的場景進行有效觸達。
《21世紀》:在消費端綠色轉型的過程中,金融機構應如何做?
盧樂書:金融機構或頭部互聯公司等大型企業是消費端綠色轉型的主力軍,對於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責任,不僅要通過自身運營的綠色低碳改造落實國家政策,更是要主動摸索出一些具有紮實理論基礎、可落地、可規模化運營的綠色助推方法,向下落實到用戶,向上反饋至政府。所以,我也呼籲這些主體中的關鍵領導者,能夠經常坐到一起討論、交流,形成一些核心的集體觀點反饋給政府。
從金融機構自身發展的角度來講,我們有必要持續加大ESG治理力度,主動轉向可持續的運營模式,持續強化綠色產品和服務模式的創新,以金融業務來廣泛影響相關方加入可持續發展的行列。如此,既能更好地支持消費端碳減排,也能通過需求的調整來反向刺激供給端的綠色轉型,在滿足監管要求之外,幫助實現自身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各類個人碳賬戶開始局部打通
《21世紀》:什麼是個人碳賬戶?個人碳賬戶和企業碳賬戶的區別是什麼?
盧樂書:個人碳賬戶是承載個人碳足跡的賬戶體系,類似於銀行賬戶,只不過其中存的是個人的碳資產,企業碳賬戶概念也類似,存放的是企業通過碳減排而獲得的碳資產。但二者由於碳排放的方式、主體特徵的不同,所適配的碳減排路徑不盡相同,其中涉及到交易環節的碳價格形成機制也不同。
目前,個人碳賬戶主要通過普惠權益的方式引導用戶形成綠色消費理念,踐行低碳行為,各家銀行、互聯網企業在建設碳賬戶時,多是通過豐富的權益,創新的玩法,以及科學量化個人減排效益等方式,讓用戶更直觀地感受到自身行為對碳排放的影響和低碳消費的好處,從而能夠廣泛地參與進來。現階段,碳賬戶設置中較少涉及對高碳消費行為的懲罰措施。
可以這樣理解,個人碳賬戶是企業私域流量下的局部綠色生態。在這個生態中,綠色行為換取「綠色積分」、「綠色能量」等代幣性質的激勵標準,用以在生態中兌換實際獎賞和局部流通。在這個過程中,用於積累代幣的是被清晰定義的用戶綠色行為,而科學性體現在這些綠色行為所產生的碳減排量是一定程度能夠經過科學計算和記錄的。這些行為具體所兌換的積分,以及積分再兌換的低碳產品或公益權益,是產品設計考量,設計環節最大程度考慮的是用戶參與度,而非這些綠色行為所對應的碳減排量的公允價值。
從微觀上看,每個用戶的綠色兌換行為並不能客觀地反映出居民行為所貢獻的碳減排量的價值,但隨着參與人數的增加,宏觀大數據能夠根據用戶行為,梳理出被普遍接受的碳減排行為的兌換物以及其價值。隨着消費端碳足跡的標準打通,局部生態正在開始聯合,消費端碳減排量的公允價值體系也在隨着居民碳賬戶的形成而逐步建立。
企業端的碳配額發放是自上而下的過程,國家已形成企業碳減排及信息披露的政策要求,因此企業碳資產的定義從一開始就是根據標準而建立和流通的。因此,現階段建設企業碳賬戶主要在於摸清家底、做好企業碳排放量及減排項目的核算統計。雖然全國碳市場尚未發展成熟,仍可以探索利用碳數據賦能綠色金融,例如衢州人行指導的碳徵信制度,通過碳數據對企業分層貼標,並據此為企業提供差異化信貸政策,從而促進企業端減排。
《21世紀》:我國消費端綠色轉型的路徑和發達國家有什麼不同?
盧樂書:消費端綠色轉型,國外也沒有成熟的經驗,我國依託超高的互聯網滲透率和成熟的零售金融服務體系,可以探索出創新發展路徑。
發達國家中,歐洲國家稀缺石油並且在碳中和上起步較早。我國在生產端的綠色轉型,如碳排放權和碳交易所的設定,基本上也是借鑑歐洲的模式,從政府將宏觀目標下放到重點排碳行業,再梳理出適合該行業的規制,由具體企業落實執行,這是「自上而下」的推動邏輯。
消費端的綠色轉型,因為涉及到大量難以直接預測和管理的居民行為。總體來說,碳信息和碳價值鏈的傳導是「自下而上」的,中間又需要上下左右相互聯通和配合的反饋過程。「上下」就是指能鏈接大量C端用戶的公司或者地方政府,通過所覆蓋的場景和自身資源稟賦,找出適當的引導機制,再向政府反饋,支持政策和機制的迭代。「左右」指的就是這些公司或地方政府之間的信息拉通和平台對接,就好比不同相關方共同來搭建一個碳賬戶。
《21世紀》:發達國家經驗有什麼可以借鑑的?企業是否需要設立專職的首席氣候官?
盧樂書:以上提到的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就是這些大型企業的相關決策人員的充分參與和角色設置。所以,可以借鑑一些跨國公司的做法,他們在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會開始考慮常設首席氣候官,專職根據自身企業情況來履行氣候和社會責任。將這個角色套用在前面提到的G2B2C的模型里,首席氣候官還能統籌打通企業可觸達的信息和資源,切實推動消費端綠色轉型。
消費端的綠色轉型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是需要一定的培育土壤的。這個土壤里有兩個最核心的因素,一是居民的綠色意識,二是全社會的數字化程度,我認為後者更重要。
首先,居民的綠色意識需要各種引導和激勵政策才能逐漸被喚醒。這裡面又是有兩個主導因素,一是經濟發展水平,二是政策的滲透力。論經濟發展水平,雖然我們國家目前還處於發展中國家的行列,但我們的政策滲透力足夠強,能夠有效提升居民的綠色意識。
其次,全社會的數字化程度,我國是明顯高於歐洲的,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可以準確追蹤、量化和聯通居民碳減排的具體情況。受疫情等因素影響,我國居民更接受和適應高數字化程度的生活方式,經授權的個人信息得以在政府或大的機構匯總和留存。全社會的數字化程度的提升,能夠賦能更加精準的碳足跡捕捉,為消費端綠色轉型提供豐沃的土壤,使得我們提出的消費端碳減排G2B2C的路徑能夠實現。
2007年,英國的科進集團做過企業碳賬戶,荷蘭的拉赫蒂市2019年也有過城市個人碳賬戶的嘗試,但都沒有形成規模。在中國,廣東省2015年就已經開始了區域碳賬戶試點,國內陸續也有其他的點狀的零散的創新。2022年可以說是國內的碳賬戶元年,地方政府、銀行、互聯網企業等自發搭建的碳賬戶,突然間不下20家了,並且開始局部打通,這就是我之前預演的居民碳賬戶的形成路徑。

四大核心要素決定居民碳賬戶發展
《21世紀》:什麼是居民碳賬戶?它的形成路徑是什麼?
盧樂書:理想狀態下,居民碳賬戶是國家層面的、信息互通的、覆蓋場景完全的、具有統一標準的、居民覆蓋面廣泛的各類個人碳賬戶打通後的產物。在居民碳賬戶下,個人碳資產是一種流通性極強的商品,能夠被交易、儲蓄並用於消費、投資,具有一定的貨幣屬性。
在研究個人碳賬戶怎麼做的過程中,我也在密切關注同業以及社會各界的動向,網絡平台、金融企業和政府機構各展所長,通力合作。根據這些觀察,我提煉出個人碳賬戶得以有效運轉的四個核心要素:場景、用戶、標準和金融屬性。這四個核心要素也決定了居民碳賬戶的發展進程。目前,不同主體所搭建的個人碳賬戶,也是滿足了這四個核心要素,並且根據自身的稟賦在其中兩至三個維度上極具優勢。
我們把現有能夠調研到的20幾家個人碳賬戶產品歸為銀行類、互聯網公司類、地方政府類和監管機構類。其中,頭部互聯網公司具備豐富和場景和海量的用戶,能夠快速將綠色場景鋪開。商業銀行運用豐富的零售端金融工具和個人信用體系,以碳減排量作為標的資產去延展個人綠色金融服務,能夠將碳減排量的類貨幣屬性做深。政府和監管機構主導的碳賬戶,一是可以通過區域試點先行探索碳資產交易機制和路徑,二是能夠通過更廣泛的公信力和資源調動能力,以統一的標準將兩者銜接,共同向居民碳賬戶的趨勢發展。
居民賬戶體系構建需系統解決觸達場景多元、用戶覆蓋全面、碳資產金融屬性清晰和數據技術標準規範四個關鍵環節。隨着統一碳核算標準的建立,不同主體之間的個人碳賬戶有望打通成為居民碳賬戶,碳減排量的資產屬性不斷得到加強。基於居民碳賬戶體系的構想,我們就可以將各類個人碳賬戶量化到一個宏觀的體系當中,立體投影出各類碳賬戶的相對位置,助力形成良性競爭,推動消費領域碳減排又好又快發展。
在居民碳賬戶的理想狀態下,全社會的低碳場景能夠充分挖掘並拉通,碳賬戶開通及使用覆蓋至全民,碳足跡的記錄基於國家標準,碳資產的交易能夠和貨幣充分掛鈎。目前,各類碳賬戶局部已經局部互通,居民碳賬戶的進程已悄然形成。退一步講,即便我們所講的居民碳賬戶的理想狀態仍然是在理論層面,但消費端綠色轉型在這個進程中已經得到充分的發展與實踐,對全社會低碳轉型也能夠起到不可忽略的推動作用。
《21世紀》:在居民碳賬戶推進過程中,有哪些機遇和挑戰?
盧樂書:在居民碳賬戶的推進過程中,現階段能夠遇到的主要挑戰我認為有三點。
一是減排量認證方法論不統一,碳信用機制還有待完善,居民碳資產的盤活路徑有待打通。這些標準的建立要經過科學計算,官方認證,再普及的過程,最終形成統一的個人碳減排量的核算標準。
二是個人碳排放場景紛繁複雜,在數據採集和使用過程中,面臨着如何平衡數據安全、隱私保護與核算精確度的挑戰。這裡面首先是各類碳賬戶主辦方要遵紀守法,禁止信息濫用。另外,也依靠隱私計算等新興技術,使得碳足跡不可見但減排量可見,並在賬戶之間高效流動。
三是當前個人碳賬戶主要依靠各家主辦方自投資源來建設,監管方還沒有出台非常明細的指導或鼓勵政策,當然我們知道這種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饋要足夠充足,才有可能獲得官方的政策支持和引導。
需要注意的是,個人碳減排量如何釋放類貨幣屬性尚在討論階段,消費者尤其要注意識別和防範其中的風險。企業碳配額交易機制已經相對完善,其參與主體也都是專業人士或專業機構,對碳交易的風險有一定的認知。而在個人碳減排領域,雖然各類經營機構都在主動做資產變現的嘗試,但對個人消費者來說屬於全新的概念,其中的信息差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編織新型電信詐騙、信貸詐騙和網絡詐騙陷阱。

實現客戶管理與綠色權益有機結合
《21世紀》:做個人碳賬戶的想法是怎麼萌生的?
盧樂書:2020年國家剛提出「雙碳」目標時候,我們就開始考慮要充分挖掘平安的優勢來踐行國家戰略。商業銀行既具備搭建賬戶體系的專業人員,也有完善賬戶功能的技術和數據,同時還具備外部監管體系,這些基礎能力的結合能夠精準描繪消費者的碳足跡,為科學準確地量化碳減排情況提供數據記錄和平台基礎。
一方面,通過對個人碳足跡的記錄,及時反饋綠色消費環節的個人碳減排情況,幫助消費者建立和強化對自身行為碳排放的感知,以低碳行為的獲得感培養綠色消費偏好。另一方面,個人碳賬戶能將低碳行為與個人信用和綠色金融服務關聯,以綠色金融權益助推消費者主動踐行低碳行為。
《21世紀》:在平安銀行內部是怎麼設計和啟動的?
盧樂書:最初,我帶領團隊研究了幾套方案,比如對商城裡面的綠色商品進行打標、在銀行積分的常規兌換上做一些綠色改進,以及在原有業務方案上加入綠色優惠等,也想到了用賬戶作為載體去支持碳減排。銀行從業者具備一種「賬戶直覺」,意識到碳減排量作為類貨幣性質的環境資產,肯定是要由賬戶體系來承載的。幾乎同時,中國銀聯找到我們信用卡部門談相關合作,平安也很樂意和銀聯、上海環交所一起搭建碳賬戶,這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確保數據來源和碳足跡的精準核算,低碳家園項目也就正式啟動了。剛開始業務的定位是純公益,所以內容就是17種綠色行為換綠色能量,再用綠色能量去種真樹,目前已經開始逐步往業務方向延伸。
《21世紀》:平安銀行個人碳賬戶項目的運作機制是怎樣的?
盧樂書:在具體操作中,低碳家園項目是一個跨條線、跨組織的項目,涉及多個完全沒有業務重合的部門,由信用卡和綠色金融部兩個部門負責。其中,綠色金融部本身的職責是對公綠色業務推動和綠色行業研究,信用卡則是零售條線的業務部門,而我本人既在戰略發展部任職,也兼任綠色金融部的崗位。我們除了企業文化外,還有十分硬核的科技優勢,能夠使得這種創新產品的落地路徑能夠非常清晰。之後,我們陸續與銀行其他條線以模塊化項目形式合作,也得到了平安科技和平安公益基金等集團資源支持。我們希望以全局思維、綜合金融能力和金融科技力量,先打通信用卡和借記卡之間的業務壁壘來構建綠色場景,再實現內外部資源的互聯互通,不斷提升客戶在我們低碳家園平台上的低碳體驗。
在平安體系之外,我們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家氣候戰略中心、行業協會、高校學者和券商研究所等夥伴機構不斷研討。在多方共同參與和推動中,我們努力豐富個人碳賬戶內容和玩法的同時,也積極參與到碳普惠等相關國家標準的研究和建設中去,不斷加深消費領域碳減排的創新和實踐。個人碳賬戶不僅會成為平安銀行的優質客群經營陣地,也將為個人碳金融的市場化應用和相關行業通用標準的建立提供數據支撐,更能為企業碳賬戶的建設提供路徑參考。
《21世紀》:平安銀行是怎樣定位個人碳賬戶的?為什麼這樣定位?
盧樂書:商業銀行作為金融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客戶需求非常敏感,而「雙碳」背景下客戶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因此,無論是供給端還是需求端,都有動因使商業銀行主動洞察和滿足低碳客群需求。
從需求端來說,「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之下,低碳客群正在不斷成長壯大,除了自帶綠色屬性,這部分客群也是優質的金融客戶。因此,商業銀行有動力主動構建綠色金融場景,來獲取和經營這部分低碳客群,拓展生態圈和業務邊界,滿足日益增長的低碳客群的綠色金融服務需求。
從供給端來說,最開始我們對碳賬戶的定位是偏公益的,是一個非生產性的創新項目,主要依靠自有資源的投入來建設碳賬戶。隨着項目推進,我們不斷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自身也在不斷優化項目定位和規劃,未來會逐漸向業務融合。
根據"完善綠色行為覆蓋、擴充碳減行為認定、豐富綠色權益兌換、探索綠色金融服務"的發展策略,我們將不斷梳理和融入存量綠色商戶、綠色商品和綠色權益等資源,加以實際的資源投入,一方面以建立更加全面、更加科學、更加綠色的個人碳減排激勵體系為目標,以不斷擴充綠色行為覆蓋範圍、綠色權益體系和綠色金融產品供給,促進綠色低碳理念更加廣泛地融入大眾生活;另一方面着力推動更多綠色行為碳減排模型的認證,科學計量並累積用戶的個人碳資產,為未來個人碳資產交易提供數據積累與管理經驗。
《21世紀》:平安銀行如何將個人碳賬戶與金融業務相結合?如何平衡公益性和商業性?
盧樂書:商業銀行碳賬戶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客戶管理與綠色權益有機結合,是商業與公益並舉、全面提升社會福利水平的創新嘗試。
在公益邏輯上,商業銀行通過碳賬戶來整合內外部資源,用戶通過綠色行為累計碳積分並兌換綠色權益,在深入推廣低碳理念的同時,也能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在商業邏輯上,商業銀行零售側的獲客成本精準投放至綠色用戶,既能主動獲取和深度經營優質低碳客群,也能創新個人綠色金融服務體系以搶占新興業務場景。
所以,我們認為商業銀行有責任也有能力通過自身獲客資源的布局,調整引導海量的C端客戶進行綠色消費和踐行綠色行為。我們也希望通過自身的行動來帶動其他銀行,以行業力量助力C端消費和行為的綠色轉型。
《21世紀》:除了個人碳賬戶,平安銀行未來還將從哪些方面支持消費領域碳減排?
盧樂書:除了居民碳賬戶外,我們也在關注另外一個群體叫做綠色小微企業,他們雖然也是生產端,但在碳減排的統計、引導層面,屬性更接近個人,比如廢舊資源再生利用信貸和綠色農業信貸,由於頻次高、單筆金額少、統計難等問題,國家的綠色金融政策還難以非常精準地投放到他們身上。我們正在探索如何利用先進科技手段,從海量的中小企業客戶中篩選出對綠色轉型有貢獻的那一批,通過算法模型等技術手段形成企業用戶畫像,充分理解其業務模式和綠色行為,進而利用銀行資源更好地為這類主體提供綠色金融服務。我們希望能夠站在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政策交叉點,再做一些突破,嘗試用科技手段和信貸資源來推動綠色小微企業更順暢的進行綠色生產。
>>>點擊進入專題
E N D
本期編輯 江佩佩 實習生 梅樂軒
百萬讀者都在看
7.5%→3%,國常會釋放重磅利好!
蘋果突然宣布:大漲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