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又爆出大量走票公司。
9月19日,福建省稅務局通報了莆田13家公司虛開增值稅發票的違法行為。這些公司都是在2020年5月19日到2022年8月16日檢查出來的。9月9日,莆田稅務部門向莆田維安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等作出《稅務處理決定書》,並且公告送達。
公告顯示,通報的公司均位於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清塘大道188號萬和新城。
健識局通過企查查發現,這13家公司集中在2018年11月成立,實則都是些「三無」企業。既沒有公司行政許可證,也沒有公布過資產狀況,更沒有任何社保繳納的信息。
多家公司之間法人、監事存在重合或關聯,是典型的走票公司。
在無實際生產經營、與受票單位間不存在真實業務交易的情況下,這些公司虛開增值稅專用及普通發票。其中,莆田川大醫藥信息諮詢有限公司開票最多,有127張,票面金額828萬元。
華潤雙鶴、爾康製藥、康美藥業、石藥集團等上市公司的旗下子公司都疑似向與這些走票公司有關係。迄今為止,這些藥企都沒有給出任何官方解釋。
虛開的發票有沒有流入疑涉的公司賬目?健識局向以上公司求證也並未得到回應。
2020年1月,公安部部署涉稅犯罪「百城會戰」,打擊了大批所謂的醫藥CSO公司,福建廈門、莆田、南平等地被查出過大批違法企業。如今,被醫藥行業深惡痛絕的走票公司死灰復燃。
空殼公司,「慣犯」作案
莆田稅務局9月份通報這批企業基本都是「空殼公司」。
這些空殼公司多以廣告傳媒、諮詢、酒店管理為經營內容,設立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諮詢費、會議費的名義虛開發票,幫助不法藥企沖賬、拉高銷售費用,維持高藥價。
健識局發現,莆田這次通報的公司都是通過代辦公司註冊的,所有登記的信息都查不到本人或真實地址。企查查顯示,被通報的13家公司幾乎用的是同一個登記電話,該電話為空號。
莆田這次查處的虛開公司,和此前很多所謂CSO都是類似的,實際出自同一批人之手:莆田元晶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莆田泰公醫藥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等的法人和監事都有重合。
除一家公司以外,其他12家公司的法人、監事同為一家叫「飛凡醫藥」的公司的管理人員,該公司已經註銷。
這13家公司虛開的金額都不算大,如莆田天吉醫藥信息諮詢有限公司,在2017年11月24日到2019年7月8日,為爾康製藥、康美藥業等開具增值稅普通發票33張,價稅合計282萬,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55張,價稅合計450萬,其中專票票面金額437萬,稅款13.12萬。
普票年開票額500萬元以內,是免徵增值稅的,專票也有一定的稅收減免。這些公司就踩着國家鼓勵小微企業的線,通過多註冊公司的方式,為藥企走票。
根據《刑法》及其司法解釋,虛開稅款數額在五萬元以上,負責人將以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面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虛開金額大的,所受刑責更重。
多家藥企非首次涉案
爾康製藥、康美藥業,石藥恩必普、石藥歐意、華潤雙鶴子公司北京雙鶴藥業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出現在虛開公司的「客戶名單」上。
石藥兩家公司和5家虛開公司有聯繫,涉及金額最多;康美藥業曾多次出現在此前被查的所謂CSO案件中。
2017年1月,國務院醫改辦全面推行「兩票制」以來,多開流通環節發票的方法不管用了,藥企就想到了新的「解決方案」。沒辦法在經銷環節下手,部分藥企開始高價出廠,但在藥品推廣環節上人為增加成本,從中洗出銷售費用。
可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自第一輪集采4+7正式開始,面對高居不下的藥價,2019年6月,財政部宣布啟動醫藥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檢查,77家藥企被查,醫藥行業的查賬風暴就此拉開帷幕。
自那以後,越來越多藥企虛開發票、帶金銷售的不合規行為浮出了水面。
用虛增業務、虛開增值稅發票來增加成本,並不是個好辦法,很容易被嚴厲處罰。
根據《醫藥價格和招採信用評級的裁量基準(2020年版)》,接受虛開的增值稅發票的一方,價稅合計10萬元以上,藥企就會被評定為「中等失信」;100萬元以上則可能被評為「嚴重失信」、「特別嚴重失信」,產品也可能會被暫停掛網。
另一方面,財政部查賬越來越嚴已成定局。2022年5月,國稅局公布,將聯合公安、檢察、人民銀行等五部門推進查稅,稽查力度加大,醫藥行業營銷環節中虛開發票行為依然是重點監察對象。
這也就意味着,錢款一旦流進受票公司的財務,被點名的藥企將面臨重罰,結果很可能得不償失。查賬風暴下,藥企們或許是時候和財務造假說再見了。
撰稿|楊曦霞
編輯|江芸 賈亭
運營|頹唐客
圖源|視覺中國
漲點健識 關注健識局視頻號!

健識局原創內容,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