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lfgang Tillmans, installation
view of 「To look without fear」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2022
Photo by Emile
Askey.Courtesy
ofThe Museumof
Modern Art, New York
在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的牆壁上看到透明膠帶,有一種奇妙的感覺。在記錄攝影藝術家沃爾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的最新回顧展「無所畏懼地看」(To look without fear)中,粘住他作品的小而透明的矩形並不僅僅是膠帶這麼簡單。
這些膠帶實際上是一個隱喻,一個貫穿整場展覽的隱喻。一名「局外人」正試圖理解這個世界,想要釐清他在其中的位置。他看起來似乎要接手地球,卻也認識到了宏大生命中的短暫與渺小。為什麼不在某家大型博物館的回顧展中,用膠帶來固定你的作品呢?一切都是轉瞬即逝的:展覽、捕捉的瞬間,亦或生活本身。提爾曼斯似乎在說,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那便是實實在在、毫無畏懼地去看。

Wolfgang Tillmans, installation
view of 「To look without fear」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2022
Photo by Emile
Askey.Courtesy
ofThe Museumof
Modern Art, New York
本次展覽既是一本目錄冊,也是對提爾曼斯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的職業生涯、想法與經驗的忠實記錄。雖然他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嘗試了各種形式——從肖像、黑影照片到裝置、音樂(所有媒介都將在本次展覽中展出)——但展覽中最強大的仍然是那些看起來最私人的作品:它們以極為親密的視角揭示了他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又是如何被這個世界所塑造。
回顧提爾曼斯的早期作品,上述特徵在描繪夜生活的場景里尤為明顯。這其中的一些作品讓人不禁想起南·戈爾丁(Nan Goldin)的創作風格——她也會出現在展覽呈現的一張照片中。與戈爾丁的攝影類似,提爾曼斯的作品裡燃燒着青春的火焰。在某一特定的瞬間,紀實的目光投向了舞蹈時額頭上流下的汗水,聚焦彩色燈光下陶醉緊閉的雙眼,記錄打了無數次補丁的破洞牛仔褲,以及舞池中央粗暴卻緊緊的一吻。這中間流露出的對藝術和自我的探索,讓鏡頭後面的提爾曼斯學會了如何自信且勇敢地看待他的工作與生活。

Wolfgang Tillmans
Lutz & Alex sitting
in the trees, 1992
Courtesy of the artist;David
Zwirner, New York / HongKong;
Galerie Buchholz, Berlin /Cologne;
and Maureen Paley, London
在展出的影像中,我們感受到了提爾曼斯職業生涯中無處不在的雙重身份:「局內人」與「局外人」。他無疑身處俱樂部中,卻也是一個旁觀者,一個觀察者。正是他對這種並置關係的獨到理解,鞏固了其作品在特定文化意識中的地位。作為一個局外人,他知道如何拍攝那些像他自己一樣的邊緣人物;與此同時,他也清楚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他的身份不僅僅是一名攝影師,更是一位生活在國際文化亂象中的酷兒,例如艾滋病危機。以此為主題的影像以及在其他國際亞文化中拍攝的照片促成了他在《i-D》雜誌上的首次亮相,其中的一些恰好在本次展覽上展出。

Wolfgang Tillmans
The Cock (kiss),
2002
Courtesy of the artist; David
Zwirner, New York / Hong Kong;
Galerie Buchholz, Berlin / Cologne;
and Maureen Paley, London
展覽中最有力的作品還包括頻繁出現、幾近「繆斯」的人物肖像,性別模糊的亞歷克斯(Alex)和盧茨(Lutz)就是著名的一對;於1997年因艾滋病引發的相關疾病去世的提爾曼斯前伴侶、畫家約亨·克萊因(Jochen Klein)也是其中之一。事實上,正是在亞歷克斯和盧茨的照片於90年代的一場藝術博覽會上得到曝光之後,提爾曼斯的事業才開始迅速騰飛。提爾曼斯以愛與敬畏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攝影對象,只記錄其真實的面貌。同樣的視角也延展到了本次展覽的另一亮點——大量的靜物攝影之上。就像藝術家的繆斯一樣,這些物件也極具啟示意義,呈現了打動他內心的東西。

Wolfgang Tillmans, installation
view of 「To look without fear」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2022
Photo by Emile
Askey.Courtesy
ofThe Museumof
Modern Art, New York
提爾曼斯對拍攝對象的隨性遍布他的肖像攝影,無論是他認識的人,還是像克羅埃·塞維格尼(Chloë Sevigny)、莫比(Moby)、麗芙·泰勒(Liv Tyler)甚至 Lady Gaga 這樣的名人。這些明星照片的有趣之處在於,它們很少占用大的牆面空間;與提爾曼斯上述的「繆斯」相比,這些作品往往很小——但其中也有例外,例如喬裝打扮後的 DJ Smokin' Jo 和弗蘭克·奧申(Frank Ocean)的肖像攝影。
奧申的肖像成為了其2016年發行的標誌性專輯《Blonde》的封面,亦是本次展覽的核心作品。與此同時,這也可被視作提爾曼斯打破博物館展覽典型預期的另一種方式——他的照片人物並非都是阿維頓(Avedon,美國著名攝影師)鏡頭下那些放大、精修後的名人肖像。換句話說,「無所畏懼地看」是對生活的一種集體性審視,這自然也包括一些名人在內;但與之相比,生活與作品本身的內容要多得多,範疇也大得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提爾曼斯在本次展覽中並沒有仰賴名人效應,而是倚靠那些給他最早期攝影帶來靈感的想法與人。

Wolfgang Tillmans, installation
view of 「To look without fear」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2022
Photo by Emile
Askey.Courtesy
ofThe Museumof
Modern Art, New York
話說回來,本次展覽雖然共用到了11個房間,但有一些並不像是對提爾曼斯核心作品的調查,反而有純粹填補空白的嫌疑。這一點在令人失望的數字圖像展廳中尤為明顯,包括藝術家在柏林果蔬展覽會 Fruit Logistica 上拍攝的系列作品。在該展廳內,提爾曼斯其他作品中常有的悽美與共情被替換成了看起來更無用且漫無目的圖像。你可以說,這就是這些數字作品的目的所在——要知道,它們本就因其極為乾淨的構圖為人所知;但不得不說,這個房間依舊缺乏靈魂,這種匱乏與其說是沉思,不如說是平庸。展覽的最後部分是提爾曼斯與雕塑家愛莎·根澤肯(Isa Genzken)2001年合作的裝置作品《科幻/在此地此時感到滿足》(Science Fiction/Hier und jetzt zufrieden)。這個裝置呈現了他的照片《wake》,描繪了藝術家為紀念其首間倫敦工作室關閉而舉辦的大型派對結束後的一天。如此為展覽收尾非常完美:這張照片要求我們在邁入這一時刻的同時也審視自己,即使這種審視只停留在精神層面。我們現在既是局內人,也是局外人了。

Wolfgang Tillmans
wake, 2001
Courtesy of the artist; David
Zwirner,New York / Hong Kong;
GalerieBuchholz, Berlin / Cologne;
andMaureen Paley, London
儘管完成於20多年前那個還沒有人手一隻相機的時代,但作品已率先嘗試將《wake》放置在一面面適合自拍的鏡子裡,讓觀眾能夠捕捉自我,記錄下自己的短暫——縱然提爾曼斯自己並沒能做到這一點。對於展覽而言,這是一個很聰明的補充,它將作品集中於此時此地,為其增添了某種永恆的品質。雖然展覽中並非所有的作品都是成功的,但很有一點非常明確:提爾曼斯在其藝術探索中必然完成了他自己的指令,即無畏地思考、創造、生活與觀看。
Elyssa Goodman

近期文章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