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繼續跟大夥分享這次異地買房的一點想法和思考。

上一篇分享的主要是關於「怎麼找到想去生活的城市」,這篇則會關注「在當地怎麼找到適合自己的房子」。

提起買房常有一種說法是「看房上百套」。看的足夠多,各種地段、戶型心中有數,選擇起來就會有參考性得多。

但對於異地買房,這樣的思路顯然不適合我。我的方式是往回看,去思考自己曾經住過的房子。

所以對我們買房決策幫助最大的並不是現場看房,反而是過去 7 年裡分別租過的 6 個房子。

可能也是因為這些經歷,被問到當初怎麼選房時,我才發現好像就沒有「選」的過程。最後實際買房我和也太只實地看過一個樓盤(而且還是先預定,再來看要不要反悔 😂),就是我們現在的家,最終結果也挺滿意的。

搬過 6 次家

想和大夥聊聊其中四次。

1、我們機緣巧合住過一個月富人區的房子。周圍環境極好,坐落在一片森林的山頂。

但是,在買車以前我打死也不會再住這樣的地方了,太痛苦了。往返最近超市需要爬山,富人區在山頂,超市在山腳下。當時去學校只有一條公交線,一小時一班。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段經歷的影響,我們看房時最先考慮的問題常常是,走路到最近的超市應該要多久。

另外房東給我的印象也不太好,現在回想起來我會覺得「太勉強、太緊繃了」。

其實我們住的只是一層閣樓,在富人區里應該算末尾。但房東交房時無時無刻地告訴我們,這個房子他買得多麼不容易,奮鬥了多少多少年。

當時感覺很高級、但現在回憶起來只是宜家基本款的家電、廚房,卻一直在強調要如何愛惜,生怕我們給磕了碰了。

這是房東自住的房子,以後他還要搬回來,讓我們愛惜一點可以理解。但我不喜歡這種感覺。

……

2、我們住的下一個房子是個近 100 年房齡的老房子,地板咯吱響、窗戶也漏風。房東奶奶說這是她媽媽輩買的。

和留學生普遍的合租或者學生宿舍比,這間房子的面積算超大,但房子狀況太差,夏天夜裡熱到睡不着,有些晚上得躺浴缸里才能涼快一些;冬天又冷到發抖……

不過好在房東奶奶人很好,我們也挺開心地在這住了兩年。

那段時間我們常覺得面積無所謂,只要房子條件好一點就行。有時候擠在衛生間裡洗漱,兩隻喵也會衝進來,也太常開玩笑說,「你看,我們全家只要衛生間這麼大的面積就夠了」

結果,一語成真。我們住的下一個房子真的只比衛生間大了一點點(從那以後,也太再也不敢開類似玩笑了

……

3、再後來的房子相比這個老房子就是另一個極端——老房子面積很大,但破到不行。後來這個房子狀況還算新,但面積特別小,去掉廁所只有 9 平。

我換個說法大家更容易理解,一個轎車停車位的面積大約有 14.4 平米(6 x 2.4)。

我們還要在這 9 平的空間裡放下廚房、冰箱、置物架和電腦桌等等。因為房間太小,我和也太在這當了半年的上下鋪兄弟…… 這個房子成功地刷新了我們對生活預期的下限

論物質條件當時可以算差到不行了,但大部分時間都還挺開心。都說萬般痛苦來自現實與預期的差距,當人預期足夠低的時候,現實反倒總有驚喜了。

那時候我們每天 6 點就得出門,往返要通勤 3 個半小時到實習的地方。

每次我們都會路過一處工作地點附近的房子,那段時間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什麼時候我們能搬到這裡就太方便了」。

半年後,我們真就搬到了這裡,住了 4 年。

……

4、這是我們租過的最後一個房子。從一個百年老房、到一個不到 10 平的小房子,再到這個室內面積 50 平米,帶陽台,房屋狀況也還行,感覺像搬進了豪宅。

但最後,這也是我們學到最多教訓的房子。

房子是朝西的,朝西是德國人很喜歡的戶型,因為他們覺得在家的時間多半是下班後的傍晚,朝西能多看一會兒太陽。但一點也不適合早起的我,也是因為這個房子我才這麼想念早晨的太陽。

樓層是一樓。我們頭一次知道原來下水道還可以反水,太 TMD 恐怖了,樓上的污水咕咚咕咚地從廚房洗手池裡往外冒,還有那味…… 後來每年都得請好幾次疏通下水道的師父過來。每當師父離開說「再見」的時候,我都知道,我們真的會再見。

甚至於現在幾年過去了,我們已經沒有樓上了,也根本不可能有反水,但因為廚房還沒裝,再聽到排水管里的回聲時還是會先心裡一緊。

然後這個房子還有發霉的問題……

在過往的經歷中找答案

聽我絮叨這麼久,可能有的小夥伴會說,這不都是基本常識嗎?早就知道買房要考慮通勤、閣樓、朝向、樓層這些問題了,你說這些我都知道了,沒啥用。

其實這些我在很久以前也知道,但後來才發現,「知道」和「經歷過」,真不一樣

知道房子周邊配套重要,和真正感受氣喘吁吁地爬山去超市不一樣;

知道通勤不方便,和真到每天天還沒亮就匆匆出門,這不一樣;

知道閣樓容易熱,和盛夏中不得不躺在浴缸里才能稍微涼快些的,這不一樣;

知道一樓排水容易出問題,和驚恐地看到污水從洗手池咕咚咕咚往外冒,這也不一樣。

最大的區別在於,如果只是知道卻沒有經歷過,面對這些誘惑,比如一個房子哪哪都滿意、偏偏是一樓,一個房子條件特別好、只是位置有點偏,你還是會糾結、會心動。

很多時候買房之所以困難,並不是因為買房流程手續繁瑣,恰恰是因為各種房源的對比和糾結。

比如沒想清楚想要什麼樣的房子,看了一處房子即便覺得很好,也會想「要不再看看吧,可能還有更好的」。但到底什麼樣算「更好的」,自己心裡也沒數,總覺得還可以再看看……

再不如當地房價和自己的經濟實力不匹配,有時候即便知道想要什麼,也不得不來回權衡取捨。或者因為房價很高、不容有失,擔心一步錯、步步錯猶豫不決……

但如果已經有了明確需求,遇到合適的就能果斷出手。加上尋找一個房價容許自己挑挑揀揀的城市,大幅降低自己對「選錯」的焦慮,異地買房就會容易得多。

……

再一個吧,也是寫給同樣多年租房的夥伴們的幾句話。

很多觀點覺得租房不好,大家都希望早早擁有自己的、滿意的家。但換個角度想想,租房、搬家也是快速積累安家經驗的過程。在租房中體會不同房子的優缺點、明確自己的需求,反而是一件更容易的事兒。

租房中的酸甜苦辣,和買房時常說的看房上百套道理其實是一樣的,都是把「知道」轉化成「經歷」的過程。

既然如此不如就換個心態,把租房當做一個觀察和學習的過程,讓租房時遭過的罪都變成買房時經驗的饋贈。

最後,我還有個想法。

如果買房過程中最大的消耗是不同房源間的對比和糾結,那這個思路有沒有可行性——在本地「看房上百套」,但看而不買,權當積累經驗。然後帶着經驗到異地速戰速決……(我沒實踐過哈,只是個想法,也想聽聽大夥的看法)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

財務自由:我的財務自由實證之路

投資筆記:十年之約,躺賺不難

抵禦風險:8月保險最推薦

乾貨匯總:財務自由路上應該了解的每一個問題

PS:關於異地買房這個話題還有最後一篇——一些異地買房的具體思路,比如人在異地怎麼看房,建房裝修怎麼監工,收房以後怎麼規劃搬家等等。

我們後面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