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任何書評或影評人,首先得在有書和電影的基礎上,他們才能做出評價,沒有內容,他們就無從輸出任何信息。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對內容評價的重要性,壓過了內容本身。在一些人的認知里,許多通過評價以輸出內容為生的人,似乎比原內容輸出者還重要,這個現象還挺有趣的。譬如有一本書很經典,一些人不會選擇去看這本書,卻更願意去看自己喜歡的某個人對於這本書的評價。這人是怎麼評價這本書的,那這本書就是什麼樣的。

就像人開了家餐飲店,經營得很好,賺了很多錢,還開了不少分店。於是一些人開始評價,說這家店是因為做對了什麼事,所以才成功,與此同時,它存在的問題也不少,諸如此類。導致的問題就是,許多沒體驗過這家店的人,對這家店的認知是來自於這些評價。而不是來自於自身真實的體驗和感受。

包括這次 iPhone 14 的靈動島,看到這個設計的人,如果是設計師,對靈動島的觀察應該是很細節的,比如對比控件,會發現所謂「劉海」的位置發生了一點變化(也就是頂部幾個像素的變化,多出了一些空間),目的是讓動效在多狀態下的視覺效果上看起來可以更流暢。如果要進一步了解,就可以去梳理它都會有哪些狀態出現。但多數人只是在它做一些沒什麼意義的評價,而不是去感受它。

所以,內容的優先級應該高於評價,而不是相反。


包括,我有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這樣,就是當我在看一段信息密度比較高的知識類視頻時,再開着彈幕,我是沒辦法完全理解這段視頻里的信息的,所以要倒退回去重新看這個視頻。但因為這個過程已經中斷了,所以視頻內容初次的衝擊感已經被削弱了,包括對內容的理解也已經受到了彈幕信息的影響。就像許多人看完一部電影,在沒看豆瓣評分之前,自己的感受與看完豆瓣評分之後的感受是大相徑庭的。

也有點像在網上購物,說目的性購物。它是在明確自己要買什麼的情況下去瀏覽商品的,但許多人購買一件商品的依據完全取決於評價,比如「很多人說不好誒」,或者「很多人都說不錯呀」。而不是對自己想要買的東西先做一個了解,對比不同廠家的商品屬性有哪些區別,哪種更適合自己,能不能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等等,之後再去評估,說它好的人,是哪裡好,說它不好的人,是哪裡不好,會不會影響自己買這個商品的目的。

如今因為網絡的發達,市面上有很多難以分辨的信息,而許多嚮往「快捷」的人,會想要獲得「方法」;許多被信息「支配」的人,會被動變得「貪婪」;而它們的共性就是,讓人不再願意「思考」,最終被信息牽着鼻子走。

人是很容易受到評價的影響的,所以在此之前,應該先有自己的理解,感受才會更深刻。


把前面兩個結論整合起來,用電子書的例子來做個總結。

如今許多平台的電子書,都可以開啟其他人劃線的內容,以及看到他們的評價。在信息如此密集的時代,當選擇看某一本書時,就默認已經決定暫時過濾其他信息,與此同時應該預設這本書的內容優先級比其他信息更高,包括書里被劃線的所謂「精彩」內容。即便書里劃線的人是一位大師,比如你在讀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此時劃線並做出評價的人是尼采。

最好的方式是隱藏這些被劃線的句子,在閱讀的過程中主動去劃出自己認為好的內容。最終在讀完這本書後,先體會一下這本書帶給自己的感受。最後,如果還願意,那再回過頭開啟那些其他人劃線的內容,去看看對別人有啟發的東西。此時,我相信你對這些內容的理解和判斷,會比邊讀邊看別人的評價來得更深刻。甚至可能會發現,這些被劃線內容的評價,可能是有問題的。畢竟沒有人是尼采,大家不過都是普通人,在做一些自以為優質的評價,但卻連內容本身質量的千分之一都不及。

於是,要知道,內容的優先級遠比「評價」高,看人也是一個道理,要看一個人做了什麼,而不是別人說了他什麼;如果不想被所謂的「評價」牽着走,不被彈幕和豆瓣評分影響,就要先主動且全面的了解這個事物,在有了自己的感悟後,再給出自己認可的那個分數。


🤔這東西有點像做閱讀理解,或者小時候學語文課文,很多人容易做錯題,就是對全文的理解不夠到位,而只是抓了某一句話去解讀題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