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新聞傳播考研核心關注
新聞傳播考研常用學術概念



在我國政治議題中,氣候變化占據着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併列,納入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當中。
2018年,「生態文明」被寫入《憲法》這一根本大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和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體系的一部分。黨的第十八屆五中全會又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
為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等莊嚴的目標承諾。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2021 年年初正式實施的「十四五」規劃和 2030 遠景規劃均將綠色低碳發展、生態系統治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提到了新的高度。
人類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識經歷了約 200 年的發展過程,而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隨着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這一原本模糊的概念才逐漸被釐清、加速被認識。在 20 世紀 80 年代中後期,氣候變化開始出現在公共議題中,並逐漸主流化,轉變為涉及環境、科技、經濟、政治、外交等多領域的綜合性戰略議題。
中國關於氣候傳播的研究相對較晚,直到 2009 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在西方強大的氣候輿論攻勢與議程設置能力下,中國在氣候談判中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這激發了中國學界在這一領域的探索和研究。
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未能達成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國際社會陷入巨大失望中。西方主流媒體將會談進程不暢歸咎於中國,而當時我國未能及時將自身立場、努力及關切傳播出去,一時成為眾矢之的。
2010 年,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在中國人民大學成立,這是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的首個氣候傳播研究機構,可以看作中國氣候傳播研究的開端。
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的創始人、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鄭保衛教授認為,「氣候傳播」,亦可稱為「氣候變化傳播」,指的是將氣候變化信息及其相關科學知識為社會與公眾所理解和掌握,並通過公眾態度和行為的改變,以尋求氣候變化問題解決為目標的社會傳播活動。氣候傳播是一種有關氣候變化信息與知識的社會傳播活動,它以尋求氣候變化問題的解決為行動目標。因此,它既是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不可缺少的一種輿論表達方式,也是人們在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可以藉助的一種無以替代的信息傳播手段。
王彬彬研究認為,氣候傳播研究整體起步較晚,在發展過程中陸續吸收了相關應用傳播研究和發現的養分,主要包括:環境傳播、發展傳播、健康傳播、科學傳播、風險傳播、政治傳播等。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氣候變化議題的專業性,以及其逐漸擴張的外延。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黃河表示,要將氣候傳播置於戰略高度加以規劃,確立集信息公開、議題傳播、環境教育、公眾對話與危機響應於一體的氣候傳播工作體系。
鄭保衛教授等認為做好氣候傳播,從傳播實踐層面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1.傳播方式:從「傳播氣候」走向「氣候傳播」,形成多元主體傳播協同效益
當前,我國氣候傳播整體仍停留在「傳播氣候」層面,即在傳播主體上,仍以政府、媒體為主,其他主體的傳播力量相對比較弱小。在傳播範式上,單純向公眾灌輸科學知識的「科技範式」仍較明顯,而動員全社會參與傳播活動的「民主範式」仍處於萌芽階段。
當前我國氣候傳播工作亟須提升影響力與引導力,跨越知識鴻溝和話語隔閡,讓氣候變化從專業性話題轉化為大眾性話題。對此,我們應該重視政府、媒體、NGO、企業、公眾、智庫六大主體各自在傳播中的作用,推動「傳播氣候」轉向「氣候傳播」,即通過搭建意見自由交流平台,提供不同主體進行建設性對話的多元意義空間,真正做到氣候治理全民共商、共建、共享。
2.傳播手段:多平台協同行動,跨越渠道藩籬,藉助視覺手段和數據方式
首先,要擴展媒體傳播渠道,利用多種途徑擴大議題影響力。依託官方主流媒體的專業優勢、品牌及話語影響力,利用微博、微信、客戶端、短視頻等平台的渠道優勢,達到全天候、全場景、立體化的傳播效應,擴大議題的覆蓋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其次,要善用大數據與可視化技術,提升傳播互動性。訴諸視覺手段是一種更加貼近互聯網信息消費與人際傳播的表達方式,數據可視化的表達方式能夠更直觀反映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後果,增加氣候變化的「顯著度」和震撼力,依託大數據可提供多元的解讀視角,甚至預測事件的未來發展趨勢。
最後,要順應知識經濟時代潮流,引導全社會參與氣候傳播。當前,無論是環境傳播,科學傳播還是風險傳播,都開始強調從公眾理解的「技術範式」轉向關注公眾參與的「民主範式」的轉變,我國的氣候傳播也需要更多的本土的、實地的、與公眾更貼近的故事,對此,需要激活全網用戶資源,助力氣候知識生產和傳播的大眾化。
3.傳播方法:巧妙運用框架與議程設置,適當訴諸情感與效能感
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開展的多次公眾認知狀況調查顯示,我國多數公眾已經知曉並認可「氣候變化」正在發生,這是包括氣候傳播努力等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但是,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超越知曉,動員更多公眾積極參與和行動,仍然是我國氣候傳播面臨的一個需要着力解決的不小難題。對此,我國的氣候傳播需要從政治議題建構走向多元議題,調整氣候傳播話語框架,將報道的視角向微觀的、個體的以及老百姓所關心的方向轉移。
參考文獻:
鄭保衛 鄭權 覃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理念背景下 我國氣候傳播的戰略定位與行動策略,新聞愛好者
劉毅,布英娜,做好氣候變化國際傳播的重要性、難點及路徑——從雲南象群北移的國際媒體報道談起,對外傳播 專題手冊AB(470頁) 名詞手冊(399頁)實務手冊(280頁) 2022新聞傳播考研三件套
掃碼購買

經典推薦

什麼是漂綠廣告?
什麼是計算廣告?
霍爾的受眾觀是什麼?
什麼是內容科技(ConTech)?
依附理論(Dependency Theory)是什麼?
麥克盧漢的第四個媒介理論是什麼?
敵意媒介效果理論(hostile media effect)
拜物教是什麼?
火了!什麼是元宇宙?
什麼是行動者網絡理論?
What is the alternative media?
什麼是媒介物質性?
什麼是准社會交往?
什麼是時尚傳播?
什麼是媒介地理學?
微博熱搜是怎麼來的?
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五力是什麼?
什麼是煽情主義新聞?
中視頻是什麼?
什麼是專題?
什麼是網絡民族主義?
什麼是趣緣群體?
什麼是情緒傳播?
什麼是媒介記憶?
咋?媒介還玩上考古了?
洪澇災害中新聞報道如何做?
媒體如何報道奧運會?
互聯網用戶反連接:隱身權、被遺忘權與控制權
遊戲該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