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相關統計顯示:2021年第四次豬肉收儲啟動後,豬肉價格曾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上漲了23.42%
文|《財經》記者 焦建
編輯|蘇琦
3月3日和4日,共計4萬噸的2022年第一批中央儲備凍豬肉收儲競價交易,將分為兩天進行。
承擔國家儲備肉管理的華商儲備商品管理中心主辦的華儲網日前發布的這則消息意味着,在「跌跌不休」近兩年後,與普通消費者及廣大養殖戶皆息息相關的豬肉價格,即將在全國各地迎來新一輪政策性「托底」。
此番收儲啟動前,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政策信號已先期釋放:2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消息稱,全國平均豬糧比價(下稱「豬糧比價」)為5.57∶1,進入過度下跌二級預警區間。該委將會同有關部門視情啟動豬肉儲備收儲工作,並指導地方按規定開展收儲工作。
2月21日至25日當周,隨着該委監測豬糧比價為4.98∶1,已進入《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製做好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工作預案》確定的過度下跌一級預警區間(豬糧比價低於5∶1,將發布一級預警)。除將會同有關部門立即啟動中央凍豬肉儲備收儲工作,該委亦將指導各地積極進行凍肉收儲。
據《財經》記者進行的初步匯總顯示:截至3月3日,北京、江西、湖北、重慶、雲南、陝西、寧夏等地已啟動收儲,其餘地方也將於近期陸續啟動收儲。
從需求端來看:消費者普遍關心的,是收儲對豬肉價格帶來何種影響。而梳理以往數據可見:收儲啟動後,豬肉價格走勢往往在短期內會跌幅收窄或小幅反彈;對產業端來說,普遍關注的則是本輪「豬周期」何時結束,豬肉價格何時能持續止跌回升。
為何啟動收儲?
作為中國居民肉類消費的核心組成部分,豬肉或曰生豬生產,是多年來相關政策調控的重點對象。儘管如此,近20年來,中國還是大致出現過五輪「豬周期」。
多重因素疊加之下,2018年以來的這一輪周期的波動性被業內普遍認為是最大的:2018年2月,全國生豬生產進入去產能周期、存欄不斷下降。當年8月,非洲豬瘟疫情又使得不少養豬場、養豬戶不敢補欄。多種因素疊加導致產能極速下降,市面上的豬肉零售價格最高點時衝到近60元/公斤。
在一個完整的豬周期中,存在上行和下行兩個階段。以此為標準判斷,本輪豬周期大致的上行階段從2018年6月左右開始,截止於2020年的8月左右。從2020年9月左右起,則進入下行階段。
自2020年7月左右起,豬肉價格已因產能的加速釋放而進入回調模式。2021年6月左右起,生豬養殖行業則開始陷入嚴重虧損。
價格波動源於產需總量之間頻頻出現的「不協調」。由於從能繁母豬補欄到生豬的出欄需要大約10個月,而需求則在短期內存在波動性,加之為應對新冠疫情而購買等一系列外部因素,供需缺口的變化往往會帶來豬肉價格的波動。
以本輪下行階段為例:2022年春節後,生豬價格再次跌穿13元/公斤,並多日在底部徘徊。微觀來看:2月17日,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公布的數據則顯示,豬肉價格同比下跌42.2%,影響CPI下跌約1.29個百分點。
「每出欄一頭商品豬,頭均虧損要超過300元。很難堅持下去了。」四川養豬大市資陽的一位規模養殖場主對《財經》記者稱。
2月20日,華創證券發布研報也顯示:就在2月14日這一周,養殖虧損加劇,其中自繁自養生豬養殖利潤為-495.14元/頭。
虧損源自多個源頭:從飼料端來看,2022年2月,國內飼料價格漲幅明顯,當月育肥配合料3.66元/公斤,環比1月漲1.11%,同比去年2月上漲7.9%。
按照中國的傳統消費習慣,春節後豬肉消費處於淡季,而供應端因不少養殖企業在過剩狀態下仍按計劃出欄,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價格的下跌速度。
對於國內部分希望提升生豬品種的企業來說,外購豬苗等因素加之飼料的接連上漲,則是其養殖業務大幅虧損的重要原因。為降低成本,一些企業原本寄希望於向境外供應商採購棕櫚粕、椰子粕、烏克蘭大麥等新型飼料用以降低成本。但近期相關地區國際形勢的一系列變化,也給這些外采渠道的供貨增加了不確定性。
受保護養殖戶等因素影響,地方層面啟動收儲的積極性較高:2月16日,陝西相關部門稱豬糧比價4.70∶1,連續兩周進入過度下跌一級預警區間,將視情啟動豬肉儲備收儲工作。此外,據吉林省價格監測中心監測:截至2月16日,吉林省豬糧比價為 4.90:1,也已進入過度下跌一級預警區間。
按照以往經驗:收儲與拋售的總量相對有限,無法決定性地改變豬肉供需形勢,其主要作用是通過對市場情緒的引導來平抑價格的過度波動。對生產雖然亦有部分影響,但產生作用的時間相對較長。
至於收儲的短期效果,據數據寶進行的一項相關統計亦顯示:豬肉收儲啟動後,兩周內豬肉價格平均上漲1.03%,四周內平均上漲1.94%。在2021年第四次豬肉收儲啟動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豬肉價格上漲了23.42%。
價格上行何時啟動?
除消費者更為關心的豬肉價格是漲是跌,行業人士及投資者們,則更為關心本輪「豬周期」何時才能探底回升。而因分析角度不同,市場對新一輪豬周期開啟的時點仍存分歧。
一個較為普遍的判斷是:在豬肉價格下跌、成本端飼料價格快速上漲的催化下,豬企養殖虧損日益加劇,將不斷推動行業產能去化進程。在此基礎上,豬周期重啟並進入上行階段,往往是因為能繁母豬的存欄量去化到了一定幅度,以至於出欄量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缺口導致價格被剛性推高。
中國目前的生豬養殖大概態勢被部分市場人士總結為:能繁母豬的去化已達一定程度。但到底達到何種程度會給產能帶來足夠大的缺口引起價格持續上漲,還無法用「蛛網理論」等經濟學模型得出簡單的結論。
核心的焦點問題,仍是中國未來一段時期內微觀的生豬產能到底如何、出欄量將呈現何種態勢。
「2021年底能繁母豬存欄4329萬頭,同比增4%,生豬存欄4.49億頭,增10.5%。2022年生豬供給仍將充裕,預計豬周期拐點或在2023年到來。」農業農村部豬肉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首席分析師朱增勇此前曾如此分析稱。
在分析研究領域,支持這一觀點的人士普遍認為:目前市場仍然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態,生豬價格有繼續下降態勢。
但按照時間長短計算:過去幾輪豬周期的下行時間普遍不超過2年,本輪豬周期價格下行已經持續1年有餘,因此部分業內人士亦指出:下半年行情應該會比較樂觀。能支撐這一觀點的,則是國內消費勢頭會在下半年隨着節日的增多而不斷增強。
「豬肉價格在2022年上半年或再度探底。一是春節後的一個季度內,豬肉消費將進入淡季。二是2021年上半年能繁母豬存欄尚在高位,對應2022年上半年的生豬供給量偏高。供需錯配之下,豬肉價格大概率將再度觸底。」平安首經團隊在2月下旬的一篇分析報告中則指出。
「2022年下半年大概率將迎來豬肉價格的上漲,但由於目前養殖戶觀望情緒濃厚,市場對於這一行情可持續性與幅度的看法存在分歧。」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對《財經》記者表示,「走勢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未來一季度豬肉價格深跌觸底,產能加速去化;另一種是未來一季度豬肉價格低位震盪,產能去化速度放緩。我們傾向於認為第一種可能性更大。」
在分析原因時,鍾正生指出:這一方面由於三元能繁母豬存欄占比已大幅下滑,淡季虧損或加速生豬產能去化;另一方面,本輪豬周期中養殖企業在高利潤的刺激下加速舉債擴張,在生豬價格下行中面臨着更大的現金流壓力。
「如若在未來一個季度的消費淡季之中,豬肉價格跌至15元-20元/kg位置,使得養殖戶出現類似於2021年10月上旬的深度虧損,能繁母豬去化加速。在遞推10個月後的2022年末至2023年年初,豬肉供給將明顯下降,在冬季醃臘需求與春節效應助推下,豬肉價格或將加速上行。」前述報告指出,「這種情形下,新一輪豬周期將在2022年下半年如期開啟,參照過去幾輪豬周期的歷史規律,預計2022年下半年豬肉價格的上漲幅度有望達到40%-60%。」
本輪豬周期何時探底之外,其上漲與回落的軌跡是否能給中國生豬養殖行業帶來一些啟示,亦已成為行業內普遍關係的熱點話題。
產業及研究界目前較為普遍的一種觀點,其實仍與此前數輪豬周期出現時總結的觀點類似:即繼續提升產業集中度,是進一步「熨平」豬周期波動性的重要抓手。
在這一方面,國務院日前印發的《「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也體現了此前一系列政策「保價穩供」基調的延續性。例如,該文件就提出:健全生豬產業平穩有序發展長效機制,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將豬肉產能穩定在5500萬噸左右,防止生產大起大落。
此外,亦有行業人士對《財經》記者指出:各方需要注意的一個新現象,是如何儘量避免讓規模化生產的養殖企業在高利潤的刺激下加速舉債擴張。因資本市場的波動會給企業經營增添新的不穩定因素,繼而對豬周期的波動幅度產生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