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封測第四日。本來昨晚要解封,因為無密接更無陽性,但是發通知又要繼續封四天。
大概整理了一些信息,我覺得有必要為深圳的疫情防控寫點自己的淺見,也許這一波我們要做好長期一些的準備,對於本地經濟亦會有一定的利空衝擊。
網上大量的文章,多在寫深圳的防控如何的給力,如何的「拼」,基層是如何的辛勞等等(這是各城都比較多見的思路)。我在自己小區參與了兩日核酸檢測的組織配合工作,得來的感受要比大家看網文更加切膚,確是無比辛(心)勞。
這裡跟大家談幾個淺見。
第一,深圳的疫情在加重。
我這麼說,希望大家不要理解我在製造慌亂。可以看下幾個例證。
首先是數據上,深圳近來新增多在20-30例,廣東各市最高。看起來不算什麼,和香港相比更是可以忽略。但比起之前,可是顯著增加。而且基於我們的防疫政策,這是比較嚴重的了。
其次,最近的一些案例,也在顯示這一點。一是,這兩日瘋傳的上沙視頻,可能嚇壞了很多人,那是個縮影。福田街道昨天也對餐飲場所全面停止堂食,大力壓縮辦公人員,背後可能都說明了,疫情形勢不見減緩。
二是,昨晚,南山的很多小區在封測了3天之後,各發出通知繼續封測4天。像東角頭、文竹園、花果山等等好幾個社區,陸陸續續要求再封測四天。
三是,深圳是三級防疫——封控區、管控區、防範區,管控區以下是不封小區只封社區的,這個體現的時下「上海式」的「精準防疫」思路,這是眼下一線城市眾望所歸的方向。但在實際執行中,我注意到,各區都推出了一個叫「參照管控區管理區」的新手段,意思就是:雖然你小區未有確診發生,不在管控區,但為了以求完全,還是要參照管控區執行。所以,還是封小區。這個「加碼」背後,我認為是顯示了疫情防控的難度在加大,「上海式的精準防疫」難以落地。被封在家的童鞋可以看一下這張圖,然後再對照自己社區的通告,便知區別。
四是,因應這樣的情況,昨日下午接近5點,深圳地鐵發布通告:自3月2日起,須持48時陰性+綠碼方可乘車。這更是傳遞出疫情防控形勢趨於嚴峻的明確信號,對個人而言,也是從嚴做好防護的提醒。(今日下午,又發出了新通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也必須按上述操作了)。
第二,作為一個深圳人,我認為現在需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之所以說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乃在香港。儘管目前似乎還沒有充分的證據顯示深圳這波的疫情全部來自香港,但是基於簡單的事實和邏輯推斷,香港在爆發最猛烈的第五波疫情之後,不可能不影響到深圳,何況奧密克戎的傳染性又是如此之高。而最近以來,各區域嚴查「偷渡」,又的確強力解釋了這一點。
香港的疫情大爆發至今約有三周時間,每一天都令人驚心動魄。今日確診56827例,再創新高,累計感染人數已經高達337926人。我上次梳理了,香港在2月上旬不過2000例內,2.25破萬例,2.27破2萬例,2.28破3萬例,3.2破5萬例。依然處在加速上升的階段。
查閱香港本地觀點,多認為有望3個月戰勝疫情,那就是要搞到6月去了。而且林鄭重申,香港不會選擇大規模封城、禁足。那麼如果香港不封禁,我想不到深圳可以有什麼辦法,完全堵住這個口子。
即是說,未來的幾個月,我想深圳可能就要做好輪船持續撞擊冰山的準備。就是說,「動態清零」很有可能會有一段時間一直處在「動態清不了零」的狀態。一方面是這個奧密克戎傳染太強,另一方面是香港感染人數太多。
所以,務實來講,深圳今天的局面是「比較嚴峻」的,這一點也許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像接下來沒事就禁個足的情況,應該是很常見的事情了。某種情況下,我們要做一些更壞的打算。
第三,深圳的「橋頭堡」決定只能強守。
這一點不用多解釋,只是強調深圳現在這個現狀。我想現在和未來持續的一個狀態是:「深圳防香港,全國防深圳」。
上面說了,現在的情況香港是「失控」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是一定能往外跑就往外跑的。這是人的本能反應,就像當初武漢封城一樣造成很多人外跑一樣,趨利避害,讓自己安全,是人性。假如深圳哪一天封了城,也一樣會有很多人想辦法出逃(比如這次封小區,都有一些業主翻牆的)。對於人性,我們是不能過於苛責的,所以我不主張在道德上給到港人同胞有很大的指責。它的確會給深圳增加巨大的壓力,這是沒辦法的事情,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地理。
所以,深圳變成了防疫的「橋頭堡」。一句目前的政策目標:我想這個「橋頭堡」是沒有什麼選擇的,只能是「守住」,因為一旦失守,那影響太大了。
這個決定了深圳現時別無選擇,只能使用最為嚴密的封控策略,拼了老命的實現「動態清零」。所以,有的文章說,深圳這次是拼了,我認為評論是恰當的。從來沒有哪一次像這一次這樣,深圳要拼刺刀。但有觀點說深圳很冤枉,我並不認同,我們沒有辦法選擇。只能面對,談不上冤不冤。
這樣來看,我們大可以理解現在的政策,而且,我認為不排除這個情形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會繼續趨嚴。我的意思是,我要做好繼續封在家裡寫作的心理準備。
第四,深圳需不需要一個Plan B?
目前全國的思路都是「動態清零」,這個不會動的,想都不要想。昨天有專家談到「共存」,大家傳得非常熱,但頂多可視為一個政策探討,從政策到實踐轉變,需要巨大的配套建設,所以,應該還比較遠。
但今時今日我還是要拋一個話題來:深圳萬一防不住咋辦?
我們今天所有的政策都基於一個計劃:就是沒有B計劃。不惜一切代價,打贏什麼什麼仗。這個我不能說不對,但要看具體情況。
首先我表達一個看法,我對我們一直對立起來的「清零論」VS「共存論」是產生懷疑了的。我的意思是,這個也許是個偽命題,如果我們認為全世界的那些科學家們都不傻,他們說我們沒有辦法把這個新冠病毒「從肉體上消滅」。那麼答案就非常簡單了,如果你消滅不了它,那不管到多遠的未來,你不還是得和它「共存」嘛。所不同的是,只是你選擇在什麼時候和它「共存」罷了。所以,邏輯上,這個答案很好推:「清零」的本質只是一個手段,目的是以更小的代價「共存」,對不對?我想如果我們這樣來討論,是不是這個問題會顯得不那麼具有衝突性?
其次,我們回到上面的問題。防住當然是人人所願,但是未雨綢繆,深圳要不要有一個Plan B?
容我打個不那麼好聽的形容:奧密克戎就像是在攻陷全地球,現在是在攻陷香港,下一站是攻陷內地,深圳可能是第一站。
深圳和香港有共同點,就是兩城都是人口密度極高——2020年數據,香港人口密度7125人/平方公里,而深圳更是達到8780人/平方公里。這意味着什麼,大家都很清楚,不用我多說了。
相比香港,深圳有最大的優勝處,人口結構年輕。香港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9%,約144萬人。深圳好低好低啊!65歲以上人口占比3.22%,565217人,不到香港的一半。老年人口基數少,意味着深圳可以更有條件控制住醫療資源擠兌以及生命的逝去。
但是深圳有一個大短處!醫療資源不足。看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常常是因為醫療資源的擠兌而產生了大量的死亡事件。這方面的數據,對深圳人是常識了。簡單說,深圳至2019年的千人床位比、千人醫生比、醫院數量分別是3.83、3.01、144,四大當然最低,也低過一些三線城市。(如果你用實有2200萬人口來計算,那這個數據就更可怖了)
這是深圳的優勢以及風險,假如大家不允許討論這個,那就不要說了。但假如出現了萬一,深圳會不會成為第二個香港?從第一點上來說,這個代價也是不可承受的,我們實際人口有2000多萬人。
我作為一個普通的深圳人,我建議是時候做一個B計劃來了(也許管理部門早就在暗暗做了吧)。
第五,三個建議。
綜合以上,結合着香港暴露出的情況,我提我自己的幾個小建議。
在今天繼續維持大力清零政策的基礎上,我認為要有三件事必須要做。
其一是,深圳要更加積極鼓勵60+長者去打疫苗。
香港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觀察窗口,讓我們可以近距離的觀察奧密克戎的致死情況,具體多高多低暫不去爭論。現在已經被證明的是,新冠病毒對老年人特別有殺傷力。
以下是我援引財新報道(3.2)的一段文字:
香港衛生署數據顯示,50歲至59歲區間內,未接種兩劑的新冠死亡率為已接種人群的7.5倍;60歲至69歲區間內,未接種兩劑的新冠死亡率為已接種人群的9.5倍;80歲及以上區間內,未接種兩劑的新冠死亡率為已接種人群的16倍。
60歲至69歲老年人的第二針接種率僅有72%,70歲至79歲的老年人僅56%完成兩劑接種,80歲以上的兩劑接種率低至28%;而美國65歲以上老年人完全接種率為88.8%。……而截至2022年2月7日,新加坡60歲以上老年人的接種率約為95%。
下面這份單日報道也顯示了同樣的論斷。
以上這些數據都說明了,香港長者接種率低,而致死率與此緊密正相關,打和不打疫苗,結果對比可以非常大。而同樣,自去年8月份就開始探索「共存」的新加坡,做得明顯更好。一正一反,說服力可以說是很強的了。
深圳疫苗接種的情況,我只查到去年5月31日的數據:深圳市新冠疫苗接種數量和接種人數雙雙突破千萬大關,目標人群接種率達75.25%。截至2021年5月31日20時,全市新冠疫苗累計接種1392.68萬劑,累計接種1023.43萬人,日接種能力61.97萬劑次。
沒有結構性的數字,長者不清楚,所以我也沒有辦法判斷。但總歸這個教訓在前,鼓勵繼續增加接種,是對的路子。
2)提前儲備建設大規模隔離區,要有足夠的隔離設施。
無論是先前的武漢,還是眼下的香港,都充分說明了,大規模隔離設施的重要性。要有更多的應急設施來隔離大規模的人群——可能是多達幾十萬。香港這一輪也在快速興建,自己建的、公屋改裝的、酒店改造的、以及援建的,合共可提供超過7萬個單位或床位。這樣還是不夠,那麼對深圳來說,你要不要打提前量?我看這兩日傳出的圖片,似乎深圳也在建,但是沒有權威媒體確認,還不太清楚。
3)增加醫院床位,增加收治水平,降低致死率。具體做到什麼量級,我就不知道了,我這個水平不夠,要醫學專家去做了。
上面那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建議了,疫情搞了2年多,是個成年人都能說出我上面的那幾點來。最後一個,我想強調的是,香港給到深圳最大的鏡鑒,其實應該是:「防患於未然」。
自香港第五輪疫情爆發以來,我也一直在想,之前香港執行的清零那麼好,為什麼還是控不住?(這個可以延伸到內地任何一個城市)而爆發之後,披露出來的新聞又顯示,香港無論是接種率、醫療設施的儲備,應急物資的供應,都遠遠不夠。似乎顯示出香港在之前,一直陷於「是不是還要繼續清零」的討論之中,而沒有為可能發生的情況做一個Plan B。
讓我們回頭去看香港和新加坡,兩地都沒有關閉國際交流,但是一上一下。原因似乎也很簡單,就是新加坡啟動「共存」搞得早,他的配套建設跟得上。
我自然不是說深圳要學習他們,而是說,不打無準備之仗。現在可以繼續維持嚴厲的清零策略,但同時面對香港真實而又接近的重要事實,深圳人是不是可以認真的考慮一下:雙管齊下,同時着手啟動萬一被攻陷的整套方案。這樣的話,是不是可以讓我們的市民更加的安心,即便是它來了,我們也可以把要付出的代價減少到最低。
以我的觀察,現在最大的風險在於:我們整個城市的人們現在依然還停留在上面那個可能是偽命題的無效爭論上,而完全無視風險正在逼近的事實。我不想陷入這種大而無當的爭論里去,我只想面對這樣的問題。萬一它來了,我們怎麼才能把損失減少到最低?怎麼才能在每日大規模爆發的情況下,城市還能正常運轉?
我認為這是眼前最大的挑戰,而要為之準備,必須提前。
以上只是我作為一個深圳人,出於對深圳的關心、對包括我在內的深圳人生活的關心,發出的一些淺看法,我的目的是希望深圳付出更小的代價,生命的代價、經濟的代價,(能為全國的防疫事業做出「示範」那是最好)。如果大家認可我這樣的態度,請不要給我扣帽子。
買房入群+信息交流,掃碼二維碼或加微信號,請備註需求與坐標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