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綠,股票綠,股票綠完基金綠。
基金綠、基金綠、基金綠完...嗯?怎麼銀行理財也綠了。
周一是我們固定推送新聞的日子。
其中有一條新聞,讓不少領導直呼無法接受,「寶,為什麼會這樣啊?」
這條激起千層浪的新聞只有短短一句話,「截至3月22日,全市場28624隻銀行理財產品,破淨已達2263隻,另有2143隻產品徘徊在破淨邊緣。」
字越少,事越大,這條不到40個字的新聞表達的就一個意思:銀行理財不保本了!
剛看到這條新聞時,我懷着一分僥倖,兩分不想面對現實的鴕鳥心態,打開了手機銀行里的理財區,試圖證明:只要沒發生在我身邊,這事就不存在。
然後,我看了這條產品👇
很長一段時間裡,銀行理財產品被視為市場上的避風港。
股票和基金的收益曲線起起伏伏,淨值綠得那麼鮮艷,卻不妨礙銀行理財艷陽高照。
這種小確幸的底氣,來自於銀行理財保本保息(又稱「剛性兌付」)的歷史。
大家知道,錢放在賬戶里躺着不動,是不會增值的。
想增值,就得讓錢流動起來,讓它到缺錢的地方去,這個過程就是「投資」。
一般來說,想追求更高收益,面臨的風險就會越大。
但是在剛兌時期,買理財就沒這麼多顧慮了,翻翻哪只產品收益最高,直接買入就行。
所謂剛兌,就是不管投資的實際結果如何,到期後,都會按承諾的收益率兌現。
假如投資賺的錢比跟客戶約定的收益高,超出部分進入機構的小金庫成為利潤;
假如投資賺的錢比跟客戶約定的收益少,甚至本金都損失了一部分,則機構自掏腰包,把損失補上。
因此,銀行理財也一度成了「無風險、高收益」的代名詞,是只會賺錢不會虧錢的特殊產品。
但是產品最終剛性兌付,不代表投資過程中不存在風險。
哪怕是專業機構,一樣會有關燈吃麵的日子,只是在「剛兌」的承諾下,所有的風險都由機構自己扛了。
假如有一天,風險太大,機構兜不住了怎麼辦?
2018年,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印發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資管新規」)。
新規中要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
打破剛性兌付後,理財收益從確定收益轉為淨值化,為了方便理解,也可以稱為「基金化」——投資中產生的收益,除去事先約定好的管理費,剩餘都歸產品持有人。
賺錢了,大家都開心;虧錢了,持有人也得接受。
自此之後,確定性收益只會在特殊產品和特殊時刻上出現。
經過三年過渡期,新規於今年正式實施。
這意味着閉着眼睛投資也能獲得高收益的時代已經落幕,新時代里,投資有風險,買理財也要謹慎行事啊。
今年以來,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理財產品跌破淨值。
有領導要問了,怎麼知道理財產品風險有多大?有沒有可能損失本金?
想了解一個產品的風險到底如何,先要了解產品投資對象和比例。
現在在手機上買理財,一般都會將產品信息完全披露出來。
在產品說明書或者產品檔案中,會有這麼一欄——投資範圍,即機構把錢募集來後,會投向市場中的哪些資產。
比如下面這款產品,投資範圍包括貨幣市場工具和固收證券,不會投向股票、權證等權益類資產。
不同於暴漲暴跌的權益類資產,貨幣市場工具和固收證券的風險和收益都相對穩定,這款理財產品風險挺低的。
同理,假如有款理財產品 ,投資範圍中有高杆槓的期貨,那這風險小不了,得做好損失本金的準備。
至於各資產具體比例,有些產品會公布實時倉位,有些則不會。
那又有領導問了,這也太麻煩了,能不能只看風險等級這個指標。
當然可以,這個指標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這是市場上比較公認的,風險等級和本金損失風險的對照關係。
比如文章開頭放得那條跌破淨值的產品,其風險等級就是R3級。
而前面提到,只投貨幣市場工具和固收證券,不投權益類產品的產品,風險等級就是R2。
這裡需要留意的是,由於資產新規剛實施沒多久,風險等級標準還沒有統一。
比如這家銀行說,R3等級的理財產品,股票等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一般不超過20%。
而另外一家銀行的產品,80%的資金都配置了股票,風險等級也是R3。
但是這兩隻產品本金損失的風險,明顯是不一樣的,所以風險等級只能做參考使用。
想準確把握產品風險,了解產品特性、關注配置比例是關鍵,這個懶不能偷。
投資就像打排位賽,是一個人與人競爭的地方。我們必須比別人了解的知識更多、看得更遠,才能賺到更多的錢。
學海無涯,投資路上,我與你相伴。
延遲退休來襲 ,你開始準備了嗎?
這男人一出場,股市就要抖一抖
比較優勢理論(上):職場優勢篇
不被看好的風險投資,成就了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在看,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