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關於新冠後遺症的討論越來越多了,在微博上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我們對於新冠病毒越發了解,萬一感染了,很多朋友迫切想要知道的是——出現新冠後遺症的概率有多大?
咱們得先說說,到底什麼叫「後遺症」。
按照大家的普遍理解,就是你得了某個病已經治好了,但是一段時間後還有一些小毛病,這就叫做「後遺症」。
感染新冠後,一部分患者會在幾個月之後仍然有一些症狀,我們可以把這些簡單理解為新冠後遺症,國外叫「Long COVID」或者「Post-COVID conditions」更多些。
準確地說,稱之為新冠長期症狀,會比「後遺症」更合適。
目前的研究發現,新冠帶來的並不僅僅是肺部的問題,身體多個器官和系統,都可能出現長期症狀。
不過先別慌,長期症狀並非新冠感染後獨有的,很多呼吸道傳染病都可能會有長期症狀。比如大家熟知的流感,流感本身也有長期症狀的存在。
根據美國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約有 42%的新冠患者和 30% 的流感患者在感染後 3~6 個月報告至少存在一種症狀。
長期症狀到底有哪些?
出現比例有多高?
英國一項新冠後遺症的調查研究結果,涉及到超過 2.6 萬名新冠病毒感染者,這應該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新冠長期症狀研究結果之一。
和之前的一些研究不同,這項研究專門設置了「對照組」,這非常關鍵。
很多新冠長期症狀在平時生活中也比較常見,對於感染者來說,在感染後數周乃至數月內出現症狀,並不一定跟新冠病毒感染有直接關係。
設置對照組,能幫助排除這些干擾,讓我們更好地分析新冠真正帶來的問題。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研究結果發現(重點來了):
在感染後 4~8 周,有 9.4% 的感染者會出現症狀(對照組是 4.1%);
在感染後 12~16 周,有 5.0% 的感染者會出現症狀(對照組是 3.4%)。
感染組出現症狀的概率隨着時間推移而逐漸降低,而對照組基本持平(由於季節、天氣和社會活動等因素會有一定的波動)。
具體的長期症狀,主要有:

相對而言,焦慮/抑鬱出現比例最高,但各種疼痛表現持續最為持久,對女性和年輕患者的影響也更為明顯。
其他一些可能被提及的長期症狀,反而沒有被發現,包括脫髮、性功能障礙等。
另外,科學家們還發現了長期症狀一些人群上的特點:
1. 兒童出現長期症狀的比例低於成年人
對於 50~69 歲組來說,感染後 12~16 周出現症狀的概率是5.8%,而對於 12~16 歲兒童來說這個數字是 3.0%,2~11 歲兒童甚至低於對照組(3.2% vs 4.1%)。
2. 女性高於男性
以感染後 12~16 周為例,女性出現長期症狀的概率是 5.4%,而男性是 4.5%。
3. 有基礎疾病的人群高於無基礎疾病的人群
仍以感染後 12~16 周為例,前者是 7.4%,後者是 4.5%。
4. 初始症狀明顯、病毒載量高的感染人群長期症狀也更明顯
綜合來講,在感染後 12~16 周,一部分感染者身上會出現長期症狀。女性、50~69 歲的成年人、已有基礎疾病者以及感染時有高病毒載量、表現嚴重的感染者,出現長期症狀的比例會相對高一些。
奧密克戎長期症狀又會怎樣?
可能有朋友還有疑問,這個研究數據來自原始毒株、阿爾法、德爾塔啥的——有沒有奧密克戎的?
這是個好問題。
不得不承認,目前全世界尚缺乏關於奧密克戎長期症狀的準確數據,關於它的長期症狀還需要更多的跟蹤研究,但目前已有一些關於奧密克戎感染後症狀輕重的研究數據:
總體來說和之前其他研究一致:奧密克戎感染者上呼吸道症狀較多、下呼吸道症狀較少,比較顯著的改變在於喉嚨痛、流鼻涕比例的增加和味覺/嗅覺喪失比例的減少。
尤其是之前備受關注的味覺/嗅覺喪失,比例從之前的 44%下降至現在的 13%。
根據之前的數據,初始感染症狀不重,長期症狀也不會太嚴重,有理由推斷奧密克戎的出現,整體上將進一步減少新冠的長期症狀。
所以從目前研究來看,所謂的新冠「後遺症」確實有,是很多長期症狀在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後也可能會出現(比如流感),新冠並沒有那麼特殊。
總的來說,新冠長期症狀沒有那麼嚴重,發生比例也並沒有大家一開始想象的那麼高,尤其是在兒童當中,再考慮到奧密克戎的症狀相對之前毒株更輕一些,大家對於長期症狀問題確實不需要過於恐慌。
比較多的研究也表明,感染時症狀越重,出現長期症狀的比例就越高。這些長期症狀也會隨着時間推移而減輕。
幸運的是,對於和新冠戰鬥了兩年的我們來說,已經有不少方法可以降低不幸感染新冠病毒後重症化的風險。
最簡單的一點,就是接種疫苗。
本文合作專家

本文審核專家

參考文獻
[1] Taquet M, Dercon Q, Luciano S, et al. Incidence, co-occurrence, and evolution of long-COVID features: A 6-month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273,618 survivors of COVID-19[J]. PLoS medicine, 2021, 18(9): e1003773.
[2]Ayoubkhani D, Pawelek P, Gaughan C. Technical article: Updated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post-acute symptoms among people with coronavirus (COVID-19) in the UK: 26 April 2020 to 1 August 2021[J].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2021.
策劃製作
策劃:Eric、塔蓋 | 監製:Feidi
封面圖來源:丁香醫生設計團隊
製圖:維克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