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少考生來說,高考是段難忘的經歷,而對於品牌來說,也是個不可錯過的營銷機遇。最近,我們就看到已經有不少品牌陸續發力,但都集中在為考生加油、安慰、鼓勵的套路上,很少有出圈的品牌。直到發現知乎在高考結束節點,聚焦考生高考以後的開卷人生,推出「人生開卷題的答案」主題視頻時,才讓人覺得眼前一亮。與普羅大眾相比,在高考期間做營銷還是相當考驗功力的,畢竟這批考生年輕,見識多,對很多新鮮事情並不稀奇,因此想要打動他們並不容易。那麼,知乎是如何做到從一眾營銷中脫穎而出的呢?知乎深耕高考背後又包含着哪些含義呢?我相信,很多人對高考都印象深刻。而無論你是今年的考生,還是擁有高考回憶的人,當最後一門交卷鈴聲響起時,心裡都是既輕鬆又忐忑。高中三年,尤其是最後半年,月考,周考,天天考,節節考讓人不厭其煩,除此之外,每到考前複習階段,數不清的錯題本,來不及整理的試卷,逐漸加厚的考試資料總結堆在面前,看都看不完。但當最後一場結束後,所有的錯題,資料都畫上句點,因此放飛在所難免。但輕鬆之外,還有數不盡的忐忑和擔憂。有道題不確定那個答案到底對不對?有門學科很難,不知道總分能不能達到本科線?如果考上,未來應該上哪所學校?作為年輕人的聚集地,知乎深知考生在高考後對結果的焦慮,也明白他們對未來人生的疑惑。如:「曾經特別會考試的孩子,如今怎麼面對自己的局限?」因此,當短片將一系列直擊人心的問題接連拋出時,引起了考生高度的共鳴,不少人刷屏直呼「這些問題太及時了!」而相對於明星雞血式的乏味回答,知乎選擇攜手深耕各領域的創作答主,以「高考過來人」的身份回答這些問題,分享他們自己的高考故事以及高考後的人生選擇。這種」過來人「的視角、經驗和知識,讓考生更加信服,同時也更深入人心,遠比普通的口號更實用。同時,「過來人」的視角,也勾起了不少屏幕前已經工作的互聯網從業者回憶,於是他們紛紛刷屏,給予自己的真實建議,再次引起傳播狂歡。除了回答考生關於高考的困惑,短片還希望啟發考生、大眾思考「高考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希望考生、大眾在得到過來人啟發的同時,也能在考試結束後或者空閒時間,以「過來人」的身份,為後續高考的學生找到他們人生的答案,完成知識的傳遞。在一問一答的互助中,知乎悄無聲息的完成了「有問題,就會有答案」的品牌傳播,同時打開了大眾在高考期間的社交密碼,在互聯網圈贏得了廣泛稱讚。因為完美切中考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以,雖然今年的品牌高考營銷沒有往年那麼多,但是知乎仍然穩坐第一把交椅。作為一個真正的線上問答社區,知乎不斷連接各行業「過來人」,為中國互聯網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據了解,迄今為止,知乎已經深耕高考營銷節點四年,從2019年「填好志願,先上知乎」,到2020年「答案」,到2021年「所有雪琴的答案」,不斷深挖高考用戶。那麼,作為最活躍的中文開發者社區,知乎為什麼獨獨要深耕高考呢?這是因為,知乎與高考有着天然的聯繫。一方面,高考是全社會關注的重要節點,而知乎站內匯集了各領域的專家學者,有大量具有高考經歷的優質「過來人」答主,可以和考生產生共情,並結合自身經驗,給考生力提供所能及的幫助。另一方面,知乎大量過來人的經驗,也為考生們帶來了切實的助力。以知乎答主栗連為例,幾年前其在問題《18歲考上清華北大的本科和22歲考上清華北大的碩士,哪個更令人佩服》下面,結合自己的經歷分享了學校、學識、閱歷等對人生的影響,這個回答最後獲得了6.6萬的贊同,並且不少人在評論區表示「慶幸看到這麼好的答案」。這說明在高考這件大事上,答主的回答無疑給無數學子和家長帶來了新視角,並且雙方在一問一答間,也加深了對平台的黏性。此外,在問題下,知乎社區又聚集了更多高質量回答者,他們從各種角度闡述對問題的看法,並且分享了如何考高分、填志願、選學校、復讀還是工作、大學如何度過、室友如何相處等等,從考前考中到考後所有和高考相關的話題,為諸多的考生學子提供了更多的視角,形成了良好的社區氛圍。而這一套成功實踐背後彰顯的,是知乎平台通過」獲得感「內容,打造的強大的內容生態。2021年,知乎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周源認為,優質內容對於用戶有三個特徵:開闊眼界、帶來幫助、產生共鳴,三者歸於一個概念之下,概括為「獲得感」。「獲得感」代表了用戶對優質內容最熱烈的渴望,擁有極其強大的價值勢能。一方面,人們總是有很強的求知慾,就像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讀書筆記記載的:「求知是人的本性。」另一方面,正如法國作家拉布呂耶爾所說:「最好的滿足就是給別人以滿足。」因此,也會有人在自己專業的領域中源源不斷的解惑。而無論是「求知」還是「解惑」,最後都會在這種彼此的「互助」中找尋到獨屬於自己的「獲得感」。其次,無論是對於創作者,還是求知者,知乎建立起的「獲得感」內容生態,都會在一次次的「滿足」中,增加對於平台的依賴與黏性。最後,創作者和解惑者在一次次優質的「問題」與「回答」間,為品牌提供了更多優質內容,同時也為品牌帶來更大與更長遠的影響力。於是,在「一問一答一積澱」三者共贏局面下,知乎完成了從優質內容到可循環的內容生態閉環。《人生開卷題的答案》短片,在結尾處表示:「高考不僅是一場閉卷考,更教會我們不怕面對開卷題,考過,自有答案。」也就是說,除了高考,在畢業選擇,求職,生育還有婚戀等等年輕人需要決策的人生剛需問題上,知乎都可以提供「過來人」的經驗和見解。2010年,知乎剛上線時,邀請了200多位種子用戶,後來,知乎向公眾開放註冊,一年時間,知乎註冊用戶從40萬左右增長到了400萬。2017 年9月,知乎宣布註冊用戶突破1億人次,次年8月,註冊用戶數突破2億人次。據最新數據顯示,目前知乎月平均活躍用戶規模達1.016億,很多研究生、博士生及各行業「過來人」,都在知乎上分享知識、經驗和見解。作為一個問答社區,十多年裡,知乎已經長成了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0日,知乎累計擁有4310萬內容創作者,社區累計擁有3.53億條內容,其中包括3.15億個問答,覆蓋了1000多個垂直領域。此外,知乎每天還會新增超過2000萬條創作和互動,讓不同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在知乎上找到相應的圈子或關注的內容。而為了繼續提供優質內容,2021年,知乎投入總價值數十億元的現金和流量,用以加大對創作者的支持;2022年,知乎又投入近1億元初始基金,對垂直領域創作者提供獎勵,不斷用資金加大對創作者的扶持,以及對優質內容的把控。如今,在對創作者的大力扶持以及過往多年的積澱下,知乎匯聚的優秀創作者和優質內容,已經成為平台的重要資產,也成為其他平台無法模仿與超越的「護城河」。回過頭看,過去多年的深耕,讓知乎已擁有深厚的行業積累,如今,知乎又成功俘獲年輕群體的青睞。從《人生開卷題的答案》的高考之問,到《重逢》的五四青年節之問,到《鏡子裡的答案》的年輕人代際溝通之問,到《馬路邊的答案》的適老化之問,年輕人不斷在知乎尋找答案,也不斷提出問題;這正是知乎一以貫之的「有問題,就會有答案」的品牌 slogan 的實在體現。也因此,知乎當之無愧的走在了行業前列。未來,在競爭更激烈的互聯網下半場,知乎還將為用戶帶來怎樣的內容和體驗,創造怎樣的神奇,讓我們拭目以待。
點個「在看」,你覺得學歷重要嗎?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