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楊蔭凱在回答「後續我國投資空間在哪」的提問時表示,下一步,我們將重點聚焦三個領域,積極擴大有效投資。
楊蔭凱進一步介紹,一是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傳統基礎設施水平;適度超前布局有利於引領產業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基礎設施。二是擴大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投資。加大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產業化進程。三是加強社會民生領域補短板建設。加強保障性安居工程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城市燃氣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和排水設施建設,着力加強社會領域建設。
楊蔭凱還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投資領域主要取得的四個方面的明顯成效。第一,投資規模穩步增長,投資結構不斷優化。2013—202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約409萬億元,年均增長7.8%。十年來,投資結構不斷優化:一是第三產業投資增速快於投資整體增速,2013—2021年,第三產業投資年均增長8.9%,投資占比從2012年的61.7%上升到2021年的66.6%;二是新動能投資亮點紛呈,高技術產業投資年均增長15%;三是社會領域投資增速較快,近年來均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速。
第二,重點領域建設成效顯著,一批重大項目順利實施。「兩新一重」建設加快推進,5G、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布局;水利、鐵路、能源等領域建設不斷加強。短板領域和薄弱環節建設力度明顯加大,中央投資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9億畝,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基礎;教育、醫療、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態環保等領域投資較快增長。北京大興機場、港珠澳大橋、京雄城際鐵路等重大項目順利建成,川藏鐵路、白鶴灘水電站等重大項目進展順利。
第三,投融資體制改革持續深化,投資建設便利化水平明顯提升。出台了《政府投資條例》《企業投資項目核准和備案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投資管理的制度體系不斷健全。黨中央、國務院出台了《關於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三次修訂《政府核准的投資項目目錄》,大幅取消、下放核准事項,建立了新型企業投資項目核准制度和企業投資項目告知性備案制度。建設了貫通62個國務院部門和中央、省、市、縣4級的投資在線審批監管平台,促進了投資審批「一網通辦」,實現了「企業少跑腿、信息多跑路」,投資審批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
第四,民間投資環境不斷優化,投資活力進一步增強。持續深化細化實化鼓勵民間投資持續健康發展的具體措施,國務院先後印發了鼓勵社會投資、激發民間投資、盤活存量資產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十年來我國民間投資平穩增長,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2012年以來,全國民間投資占整體投資比重始終保持在55%以上,成為拉動投資增長的主力軍。
版權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