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是一門科學,我來帶你入門:火箭哥用科學買房理念幫你買到合適好房。「那100平2房換100平3房,可以賺100萬,你樂意嗎?」為什麼我要說這個故事呢,因為和今天想和大家討論的一個話題有關——前一個是用來形容動輒20年社保的高分選手、後者形容只有高分才能參與的網紅項目——我們要承認,當下的政策的確對土著有着傾向,這毋庸置疑;不追溯賣房紀錄,這對有產階級來說不能再高興了,同時變相利好了開發商——大家都知道開發商喜歡高首付客戶、但積分又無法篩選首付,可是這波賣房打新的客戶都是全款在手,首付比例自然很高。這時候,剛落戶的、剛工作的、剛結婚的客群自然是吃虧的:既沒分、也沒錢,參與的機會都沒有,換誰都覺得不公平:截止目前,從全網公開的數據源中,我共搜集到上海3.1萬個小區數據——截至去年年底,上海一共有約815萬套房子,這個數字和外界披露的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利用這815萬套房源數據,看看上海樓市的結構。

根據上海2021年統計公報,上海全市常住人口為2489.43萬人、約560萬戶家庭——也就是說,包括滬籍和非滬籍的常住人口中,平均一戶人家擁有1.5套房子。當然,這些房子在不同家庭的分布是截然不同的,有的家庭可能早些年買了好幾套房子,有些無房家庭可能現在還在租房生活。至2021年末,上海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7.4平方米——兩口子住70平出頭的一房或兩房
三口之家住110多平的三房
你在購房群里看到的土豪,都是社會上的極少數,上面的數據已經告訴了我們真相:說句殘酷的話,絕大多數的人都生活得很不如意,比小紅書上、購房群里要不如意十倍百倍。有人質疑,為什麼上海新房不追溯賣房記錄、只追溯買房記錄,這不公平。作為業內人、也作為土著,我其實也一直有這樣的疑問;「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但上海相當比例的老土著實際都住在老弄堂、老公房裡,過着80平老大樓三代同堂、甚至共用廚房的日子;這樣的生活有多艱難,可能新一代人無法想象、也無法相信這樣的生活還在2022年的上海真實存在。在上海生活了一輩子、工作了一輩子的這些人,該不該得到政策的優待?他們,應該被扣20分嗎?」
「新房有倒掛、大家都趨之若鶩」,這其實是個偽觀點——諸如我媽這樣的老土著,即使有着眼前的倒掛依舊覺得不想換,原因很簡單:賣房意味着2年無房可住、漂泊流離、大把的東西沒地方放,心裡的不安全感其實很高;這幫已經有改善居所的土著,即使有高分機會,也不一定願意置換,這是其一。但同時,的確有很多網上看不到、卻客觀存在的土著客群有着迫切的置換需求——為上海工作了一輩子,住了一輩子老破小、老大樓,這些人的確存在置換需求,理應支持,這是其二。每個政策都是相對公平的;這個世界,本就沒有絕對的公平可言。每當有朋友對政策的公平性表示質疑時,我會這樣回答:「我們能想到的東西,制定政策的人肯定想到過、也測算過;人家能做到那樣的位置,不是吃乾飯的;既然人家想到了卻依然選擇這樣做,自然有這樣做的道理。」在社會上,我們很容易將「我覺得」和「事實是」混為一談:「我身邊的人都在賣房打新」和「每個土著都在賣房打新」是完全兩碼事,可卻有無數人拿着第一句話證明第二句話。根據上海第7批人口普查數據,上海總計有2487萬人;而根據過往17年的二手交易數據,上海平均每年有約21.5萬組家庭完成購房;新房交易平均是二手交易的27%、也就意味着每年上海約有21.5*1.27=27.3萬組家庭在買房子:
說句客觀的話:我覺得誰的朋友圈都沒法代表這27.3萬組家庭的真實畫像、更無法用自己的朋友圈來證明上海究竟是誰作為主力在買新房。政策的確給了土著福利;但不是每個土著都會用,至少沒有渲染得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