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S有家AA城投(無隱債)尋找非標資金,當地一般預算收入超80億,有AA+城投擔保,有貿易發票,有能做的直接資方(信託、保理和租賃)請加微信ibonds2合作共贏
B:HENAN省某AAA城投尋找非標資金,成本希望控制在6.5%以內,有興趣的資方請加微信ibonds2詳聊
C:某債券私募基金尋找三方代銷,基金公司管理規模10億左右,銷售費用高,有興趣的請加微信ibonds2合作共贏
D:SD某AA+城投二級債尋找直投資金認購,成本可以接受13%樣子,有興趣的直接資方請加微信ibonds2詳談,渠道勿擾
國慶期間沒法出去玩,就思考了幾個問題,就寫一些吧。
之前我很好奇,為什麼地產債在境外那麼好發。
尤其是2017-19年這三年間,那時候,境內很多房地產公司,發債還是很難的,而在那個時候,我個人是比較規避配置地產債。
當時市場天風有一個團隊,專門買地產債的,也就是在那時候,地產債這個策略,會讓我感覺很重口,或者風險偏好很高。
但是無可厚非的是,這幾年地產債漲的很好,超額收益很厚。
哪怕是這樣子,國內的機構配置地產債的偏好仍然不強,如果我沒感覺錯的話。
後來我拉了一張圖。
這個圖要說明什麼呢?
在18年之前,地產是0違約的。但他的信用利差,一直是向上的。
也就是說這幾年,地產債超額收益是很可觀的,而且沒有違約。那麼配置地產債就是一個很香的策略。
在18年之前,違約的基本集在中消費行業,比如說火腿腸、民營重工業企業,比如鋼構之類的。
經歷歷史的人,都曉得。
反觀地產,一直被看空,一直在兌付。
和現在的城投是真的像。
既然,境內不好發債,那就去境外發,只要能兌付,那麼高成本對於投資來說,就是高收益。
那幾年境外的高收益策略,也主要集中在地產。
那麼過去,地產策略為什麼這麼香呢?
在行業集中性破壞之前,地產債策略有基本面的支撐。
那幾年,舊城改造,貨幣化改造,大量的三四線城市房價上漲,很多地產公司規模擴張的很快。
動不動就是千億目標。上規模,也是在這幾年喊的最多
現在,就是活下去了。
同時,那幾年,政策放鬆,我記得15年股票牛市的時候,地產是降息的。
政策的寬鬆,資金可得性太強。
地產的屬性決定了,這些政策的放鬆,他能第一時間受益。
所以,只要有錢,能夠快周轉,規模就會起來。高漲的情緒下,對於潛在的風險,可以無視。
最終,地產行業過度投資,出現了三四線城市的庫存。
那幾年供需兩旺,地產確實舒服。
樓王、地王頻出。
這個時候,是重規模,管理粗放。
幾個民營企業,出城帶個財務,帶個章,就開發了一個省分部,最後拿地,開發賣樓。
在345監管出來之後,疊加銀行貸款集中度監管開始,過度的擴張之後的債務依賴存續的融資,然而融資渠道關閉之後,就產生了債務的坍塌性的違約。
而違約的出現,預售資金的監管,房企資金騰挪之術無法持續,保交樓不保房企。
銷售下滑,回款受阻。
地產的信仰崩塌,而房價的下跌,更引發了購房者的信心的崩潰。
期房沒有人敢買了。
或者只有好資質的房企。
房企進入了存量時代了,現在一堆違約的房企,但沒有聽說過哪個破產清算了。
有人呼籲取消預售制度,其實現在二三線城市,有很多的現房。只是買的人少了。
房價再跌一跌,回款更慢了。
房企開始為了活下去掙扎。
為了活下去,節省開支,裁員,不還債。
一切為了利潤,或者一切為了活下去。
賺錢,還是要賺錢。
把不賺錢的業務賣掉,不賺錢的資產處置掉,到期的債務展了。
憑實力借來的錢,為什麼要還?
這是地產最真實的聲音了。
現在購房開始放鬆了,當然,市場期待的是那種發文,明確的說要放鬆。
這個不太現實。
房住不炒的定位,放鬆不是為了刺激,而是保這個行業。
行業里的幾個壞孩子,該打還是要打的。
中債增信入場,對於民企的幫助其實是比較有限的,這個行業太大。只要融資環境不變,再好的房企,最後都會被拖死。
截止至8月吧,有擔保的債,也就發了62億的規模,之前浙商各種備證,也是杯水車薪。
沒有更高層面的輸出,局部的措施,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小打小鬧。
如果監管層面喊話,讓國有大行或者頭部企業,為沒有出險的房企或者有核資產的房企進行融資 。
讓銀行輸血,這類政策目前並沒有。
我們是間接融資,銀行擁有最大規模的資金資源。
如果他們不出手,這個行業還是很難回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