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發展
都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如果時光倒流回2020年
怎麼也不會想到現在世界會變成這個樣子
三年的疫情和中美脫鈎
已經永久改變了流水的形狀
閒
扯
今天假期嘛
我有空多寫一些,你們也有空多看一會
就多閒扯幾句
我總愛念叨的一句話是
「往前多看半步」
不是不能看的更遠
而是往前多看三步、五步、一百步
要麼就是錯的離譜,要麼就是跟占卜似的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追求的茅台、平安和騰訊
還記得互聯網O2O、P2P的狂歡
還記得多少人靠教培賺到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後來又如何呢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現在我們又在「全民」擁抱新能源
我一直覺得人這一輩子
小錢靠「道」,大錢靠「命」
比如2008-2018年這十年的互聯網創業者們
成功都覺得是自己產品好、技術牛、場景有流量
但這些都是「道」
事後看,他們成功背後其實還有很多「命」:
國內經濟仍在高速發展的快車路上
互聯網打算把全部實體經濟從線下搬到線上,「再造一遍」的行業大趨勢
互聯網頭部巨頭「錢多人傻」,不惜成本的跑馬圈地打造生態鏈
國家隊入主一級市場,直接推升泡沫
沒有這些「命」,你那些「道」都微不足息
我們總以為是我們在改變時代,改變命運
但其實我們只是這個時代叢林裡的獵物
你能把握的只是比你的同伴跑的更快「半步」
趨
勢
想要預測趨勢,先要拋棄線性思維
我們大部分人腦子裡的趨勢都是這樣的
比如特朗普上台前,中美是按照這條藍線走的
但因為特朗普,所以我們變成了紅線的趨勢
但趨勢預測更接近「平行世界」
當你做出一個選擇後,選擇本身也發生了改變
這不是現有趨勢的簡單延續
而是改變了你做選擇的這個「場」
同時創造出了無數個「平行世界」
對於趨勢的線性外推只是基於在你目前這個世界中的假設
但實際上你已經跌落至另一個平行世界
或者說你每分每秒都在不同的平行世界中穿梭
如果你能接受這個設定
那你的思維就會靠近「真相」很多
分
叉
分叉點一:我們的第一個分叉點是中美脫鈎
回頭看,中美脫鈎的意義遠遠比那些關稅制裁、企業禁運清單和中概股退市大的多
原來這個地球村裡有兩撥人,一波是地主,一波是長工
地主出技術、出錢,負責收糧
長工負責種地領工錢
這麼多年以來,即使經歷了一戰和二戰
西方作為地主的地位就沒動搖過
但誰是長工,總在變
東亞四小龍、我們、東南亞、中東歐
但在這一波長工中,我們是最特別的存在
要麼是經濟體量比我們小、要麼是效率比我們低
所以有些長工攢了點錢,就變身成中農了,家裡也有餘糧了
比如亞洲四小龍
但我們到了這一步時,經濟體量太大,就卡住了
你不是要當中農,是要當地主
那就跟老地主嗆嗆起來了
大國間合作總是短暫的,對抗才是永遠的旋律
但當故事演繹到這步時
兩邊都面臨着一個現實的問題
老地主和新地主都想找到新的替代長工
一旦這個新老交替的過程不順利時
全球產業鏈就擰巴了,擰巴了效率就低了,效率低了成本就高了
最終的結果就是老地主家的通貨膨脹高燒不退
新地主家的收入下降
全球經濟就生病了
分叉點二:我們的第二個分叉點是地產
我常說,地產是我們的周期之母
回頭看這幾年的地產調控,有沒有問題
分塊看都沒有問題
限購限貸,壓制需求,沒有問題
限制地產企業槓桿率,三道紅線,沒有問題
壓縮金融機構地產貸款,沒有問題
但合起來有沒有問題呢?
2020年以前,我們總覺得地產是打不死的小強
感覺怎麼調都壓不住,也看不到問題在哪裡
現在回頭看,那真是最後的狂歡
特別是疊加疫情的影響
就跟上輪供給側改革一樣
你不調整他,他本來也要不行了
但最後這幾套組合拳打出去
直接就KO了
分叉點三:我們的第三個分叉點是疫情
如果說是地產是周期之母
那疫情就是消費他爹
古人說大疫不過三
我想一方面是醫學的客觀規律
另一方面也是人所能承受的限度
這幾年病毒一直在變,向着長期共存在變
那我們要不要變
猜
想
為什麼我說趨勢的演變不是線性外推,而是一個平行世界
如果你能穿越回三年前的世界
你一定會感嘆,現實永遠比電視劇更精彩
我們往前走,終極的解決方式只有兩種
一種是像日本一樣,向內求
日本:債務通脹化,維持低利率,貨幣長期弱勢
掙錢的高附加值就是拼高科技產業鏈了
自己內化了所有存在的問題
另一種模式是像美國一樣,向外求
美國:債務全球化,美元霸權,核心資源把控
美國人的邏輯是我的問題交由全球來解決
目前能做到的只有美國和歐盟
想做成這樣,需要討論的都不是經濟問題
而是政治問題、軍事問題
三
角
我們過去的宏觀調控政策可以概括為:
努力拉動經濟增長,壓低利率,但底線是保持匯率相對穩定
但現在世界變了
經濟增長拉動不起來了
周期之母熄火了,還有消費他爹管着
利率我們自己覺得很合適
但由於中美脫鈎,跟美元利率倒掛了
這兩種相反的力量作用着
就給了匯率很大很大的壓力
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新聞
9月5日,為提升金融機構外匯資金運用能力,人民銀行決定,自2022年9月1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即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由現行8%下調至6%。
消息發出後,在岸人民幣兌美元一度拉升100點報6.9306。離岸人民幣兌美元一度短線拉升逾200點。
那麼現在的問題來了
這個局會往哪個方向破
利
率
我更傾向於,在我們真正積攢起足夠的實力前
我們會走日本模式,內化我們的風險
如果經濟徹底告別高速增長,回到5%以內的區間
那可預見的是必須進一步壓低利率
去減緩實體經濟債務擴張的速度
並鼓勵整個社會加槓桿
我們現在市面上能買到短期理財收益率
貨幣基金1%-2%,銀行理財3%-4%,非銀理財5%-7%
你覺得夠低了吧
還遠遠不夠
按照日本的經驗
貨幣基金0%-1%,銀行理財1%-3%,非銀理財3%-5%
這個可能才是3年後我們的理財收益率結構
所以,大於大部分人來說
搶長期高利率資產
才是現在的趨勢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長期壽險還賣的動的核心原因
對於很多人來說,10年期以上3.5%這個收益率
本質邏輯是占坑
下
架
我之前介紹的金滿意足臻享版,9月30日就因收益太高而被要求下架
最後兩周在售
它實際收益率(IRR)最高能到3.49%,持有中長期基本沒對手,哪怕是新上的同類產品也超越不了,已然是稀缺貨
但從監管未雨綢繆的角度看,高收益卻不是好事
隨着未來投資難度的增加,保險公司投資回報可能降低,而消費者買了金滿意足後拿錢是確定的,容易導致利差損風險,影響健康經營
所以,下架是必然
產品下架對於已買入的不影響保單權益。
即使發生公司倒閉的極端情況,根據保險法,銀保監會也會讓其他機構接手這類人壽保險,未來保單利益依舊按合同兌付
所以現在就是,為數不多能占到最高3.49%坑位的關鍵時點
10年交,第8年現金價值就能超過已交保費,有需要可部分取用,剩餘資金還會繼續增值。
30歲男性,年交5萬、交10年,第10年有60.4萬,超過3.4%複利,折算單利4%,比國債、存單都要高
當作中長期的現金流、孩子教育金、養老規劃、財富傳承都可以。
好機會總是趕早不趕晚,有需要的朋友,抓緊預約諮詢吧。
點擊預約金滿意足臻享版
金滿意足預約入口
好保險入口
即使之前買過也可再買,多交多得。目前只有在顧問協助下才能買到,記得接聽0755座機來電
這幾天你們可以關注一下國際新聞
俄羅斯那邊好像要有變化
任正非說的沒錯
要讓寒氣傳遞到每個人
在一個彼此擺爛的世界
沒有人能長期獲得超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