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喬兵亮和袁孟虎
這是《南方人物周刊》「我們的春節」專欄,記錄我們身邊平凡而可愛可敬的人,講述他們的春節故事。
臨近年關的1月底,異鄉人盼着回家。業主們還在盼着「奮鬥哥」。
「奮鬥」是喬兵亮的網名,小區的大爺大媽們都愛叫他「亮亮」。從2016年開始,喬兵亮和搭檔們開着「蔬菜直通車」進入北京某小區,為大家供應蔬菜、水果乾果等食品。「亮亮」逐漸成了業主們心心念念的名字。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
文、圖/南方人物周刊記者鄧郁 發自北京
視頻/南方人物周刊記者鄧郁王小祥
編輯 /周建平 rwzkjpz@163.com

晨功

「奮鬥」的一天,從凌晨兩點半開始。

狀如麵餅的月,在一片墨黑里亮得分明。不多會,喬兵亮和老鄉袁孟虎便離開出租屋,開着「直通車」到了幾里地外的水屯。小袁停在馬路上看車,喬兵亮負責到市場裡選菜。

京北的「蔬菜直通車」幾乎都從位於昌平的水屯批發市場拿貨。這家綜合市場原有蔬果糧油、生鮮、百貨等上千家商戶,是京北最大的農產品交易市場之一。這兩年要拆遷,還在駐紮的商戶不多了。

市場小街上,腰間別着手電的進貨菜販們行色匆匆,小三輪邊斗不時呼嘯而過。兩側塑鋼結構的簡易玻璃房一間連着一間,泡沫箱和塑料箱堆積如小山。

▲凌晨4點,喬兵亮在京北水屯批發市場選菜

凌晨4點左右,水果選完,直奔蔬菜區。喬兵亮大步流星,直接掀開門帘。幾年下來,商戶門徑早熟透了。白菜、辣椒、蔥蒜、蛇豆、扁豆、黃瓜……一樣樣開箱、拿菜;塑料袋一裝,交待個數量,地上一擱,便奔下一家。商戶們幫他把菜直接用車運到門口的「直通車」里。回頭微信結賬,不拖泥帶水。

「蔬菜這東西,透明,利潤也不高。誰家短了斤兩,或者給你拿了次的東西,比如我有拿過箱底蘋果黑了的,下次就不會找他家進了。」

水屯並非一級市場。青椒來自河北新發地,菜花(南方叫「花菜」)和西蘭花從高碑店拉過來。二級市場的貨除了供應「直通車」,也會供應超市、飯館、早市和零散的買家。

「這些批發商比我們起得更早,有的只能睡兩三個小時。零點就開始幹活了,中午還得拉貨。」喬兵亮說。

「昨天賣得好嗎,亮子?」一位批發商問。

「好啥,風大。凍壞了。」

▲喬兵亮在市場內選菜的同時,當天訂好的滷水豆腐也送到了「直通車」旁的小道上,由袁孟虎來一塊塊切好,裝袋

因為天寒,許多嫩葉菜都不敢多進,紅菜苔從整箱改成了按把拿。「西紅柿價格下不來,滷水豆腐也漲得厲害。黃豆漲錢,再去掉滷水重量,我們掙不了多少。」

一兩千斤的菜進完,兩人一起碼貨。豆腐需要用刀提前分成若干塊,分別裝袋;裝草莓、雞蛋的筐,得想法插到其他貨筐的縫裡,卡得嚴實。

早餐就在路邊簡單吃點餃子麵條,接着開車前往二十多公里外的社區。車上那半小時,是大半天裡難得的「回籠」時刻。

▲切好豆腐,裝好車,在馬路邊簡單吃幾口早餐,又得趕路去社區了

甘苦

24歲的喬兵亮來自邢台農村。中學同學和鄉鄰要麼去深圳、江蘇打工,要麼在老家的食品或物流企業上班,或者干點修車、做蛋糕的營生,一個月能拿三五千塊不等。他總想掙得比這再多點。

頭幾年,他先到山西大同做服裝批發,賠了。聽老鄉說「蔬菜直通車」這行有幹頭,便在2015年來了北京。

據媒體報道,2011年11月,北京市首趟「蔬菜直通車」進駐朝陽區西壩河東里社區,以解決小區居民「最後一公里」的物資保障。截至2021年,全市已有三百餘輛「蔬菜直通車」,服務兩百餘萬市民。政府給予運營公司一定的補助,公司向經銷商提供車輛和人員管理。至於怎麼賣、多少錢,公司不干預,只有兩個要求:不缺斤短兩,不賣隔夜菜。

▲雖然小區南門有果蔬超市,很多居民還是習慣一早來「直通車」買菜。偶爾喬兵亮他們沒來,大家便分外想念

「你像豆製品,第二天絕對不允許賣。(進貨)只能少不能多。實在賣不完,就自己吃。」喬兵亮說。

做這一行「沒有很特別的要求」,「賣菜沒啥風險,老百姓沒有不吃菜的。政府有扶持,比較穩定。但你得懂菜吧。小油菜、菠菜、蒿子稈,見太陽就曬。我剛入行的時候,莧菜、紅菜苔、兒菜這些南方菜,都不知道叫什麼。」

沒多久,門道便都摸清了。聊起水果來頭頭是道:「砂糖橘基本都是廣西產的,耙耙柑是四川那邊的。別看耙耙柑和丑橘長得像,可是兩個品種。耙耙柑更好吃。水分大,甜。而且甭管賣什麼價,耙耙柑永遠比丑橘貴兩三塊。」

除去房租和吃飯,平均每個月都能掙上七八千。看似門檻不高,卻不是人人都幹得了。

冬天凌晨3點出門,夏天更早。打盹兒只能抽空。有時中午收攤後,還得去地里拉西瓜和黃瓜、西紅柿,那個時段這些品種比早上便宜。傍晚回到租住的房子,隨便刷刷手機,也就睡下了。

「你說累吧,肯定累。但幹這行自由。」喬兵亮說。

▲喬兵亮在北京租住的單間

有些「直通車」一周只到社區三四天。喬兵亮他們除了特別惡劣的天氣,基本上天天都出門。

數九寒冬,他也就毛衣上面裹個大棉服,腳上套雙老式毛棉鞋,頂多加個毛線帽。圍脖不戴。暖寶寶?「沒用過。」

在小區賣菜,雖然有個馬扎,一坐也是一上午。喬兵亮聽年歲稍長的「老乾家」說,時間長了會腰酸。「我還沒有。年輕。」他憨憨笑着。

暖意

「直通車」進入社區,光顧最多的自然是大爺大媽們。早晨七八點,遛着狗、拉着小推車的老人們,慢慢聚攏在社區東門附近這片空地上。

方便、新鮮,可以當面選菜,也不比網購那麼費眼、還得學着操作。對於這部分人群,「直通車」的好處不言而喻。

▲老人是「直通車」蔬菜的主力消費群,也愛和「亮亮」拉家常

「比起大早市,這兒可能不是每樣都便宜。但這多方便,加點價也是應該的呀。」

「孩子着急上班,我就在他這兒買點雞蛋,回去就能馬上做個煎蛋。」

在他們眼裡,「亮亮」們的好還不止這些:忘了帶錢,沒事,下回再給。該怎麼挑東西,亮亮和小袁都會說大實話:「蘋果自己吃你買4塊一斤的就好,6塊5的拿來送人合適,看相好,但真沒4塊的好吃。」

有時來得早,喬兵亮和袁孟虎先不把車開進小區,而是在門口路邊把車停下,先等等。「天還沒大亮,先別因為卸貨和賣菜,影響了住戶休息。這事兒雖然沒人說,但咱們不能讓人家煩你。」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好些業主不便出門。喬兵亮建起了微信群。群里人的三餐需求就這麼統統圈給了「奮鬥」:

@奮鬥 幫我帶2斤純肋排,1根大棒骨(從中間剁開),2斤豬後尖(瘦點的)。
@奮鬥 豬肚二個,鴨胗二袋,前蹄三個(整個)。
@奮鬥 開花饅頭8個。白皮雞蛋6斤,2斤豬梅花肉(選肉紅色,肉白色不要)。
@奮鬥 我訂了三斤新鮮土雞蛋,如果沒有新鮮的,就不買土雞蛋,改成三斤紅皮雞蛋!
@奮鬥 我是你王阿姨。再給我留點兒綠豆芽。
……

▲每天賣完菜回家,喬兵亮都會根據微信群里各人需求列出次日的帶貨清單,這類帶貨往往以葷食為主

某位業主每次需求都照舊:「要一個整雞,不要剁塊。把肚子裡的五臟六肺清理乾淨。把雞屁股雞頭,雞爪都剁了吧。另外給賣雞的說說,給弄個雞腿不充血的雞,謝謝。」有時誰家不方便取,喬兵亮和袁孟虎還會把訂好的蔬果給送到人家門口。

「覺得麻煩嗎?」

「不麻煩,每個人的要求不同,都得滿足。」喬兵亮老實地回答。微信群方便了顧客,也給他帶來了更穩定和增長的客流。為此,每天傍晚回到家,他都得拿出紙,把所有的訂貨信息匯總,再分頭髮給批發商,第二天一早按單取貨。

▲在水屯市場的牛羊肉大廳,喬兵亮拿着進貨單核對數目

喬兵亮嘴拙,不會說啥噓寒問暖的話。但他習慣了隔天見見大學裡的趙教授、不買菜也愛過來和他嘮嗑的王大爺、時不時遞根煙的李叔……居委會有時過來誇誇他,東門樓上七十多歲的奶奶常下來送幾個熱乎乎的包子,都讓他覺得暖洋洋的。「這小區兩千多戶,我至少也熟了幾百戶了。人都挺好的。」

回家

取名「奮鬥」,是想着給家裡創造更好的條件。

五六年下來,錢攢了點。喬兵亮有點萌生退意。「和家人老不能在一起,錢也不算太多。」說歸說,但沒有更好的路子,「直通車」還得照開下去。

為了提升市場功能,水屯市場近年啟動了在流村新址的施工建設。按照既定計劃,比原來大出幾十畝的新市場將於2022年1月底竣工,春節之後完成搬遷。這意味着,以後喬兵亮他們的路程又遠了二三十公里,睡覺的時間更少了。

眼下,想不了那麼多。終於能回家見到媳婦孩子,日子就有盼頭。

因為疫情,喬兵亮已經連着兩年沒有回家過年。1月30日一大早,他在微信群里提示:「最後一天了,菜堅決不漲錢,正常價!」

沒看着微信的,9、10點到地兒一看,筐都見底了。

「都沒啦?」

「沒啦!饅頭、豆包都沒了。蒜薹、藕、韭菜、西紅柿這些,都賣得快。還想要點啥?有的就便宜給你!」

菜買不着,就互道聲「新年好」吧。「也祝你新的一年,瀟瀟灑灑!」帶着川音的叔叔跟喬兵亮說。

▲因為疫情兩年沒回老家過年的喬兵亮,今年終於能如願了

11點,準時收攤。裝車、倒垃圾、掃地,每樣都不能含糊。帶上點新鮮草莓、砂糖橘和西瓜給親戚,4個小時車程,就能和家人團聚——「能趕上晚飯。」

「回了家,終於可以睡到自然醒了吧?」

「嘿,到兩點半自然醒。那個點必須醒!或許幾年以後不幹這個也就好了吧!」

(文中住戶名為化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