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的產品沉思錄中,我放棄了研究相關投資領域的內容,主要原因在於缺少實踐投資的資金和時間。而當時的觀點是,一個知識如果不能實踐,那麼頂多只能算是一條信息。
擁有這種觀點,這恰好說明了我對投資的不了解。大概在半年前和做投資的朋友 @lulu zhang 聊天時,提到「產品沉思錄」像是某種「數字資產」—— 一年 365 天,沒有一刻停歇下來,每時每刻都在幫我不斷地和更多人建立聯繫;同時讓我看待問題的角度從單一維度變得更加多元化 —— 這種思考讓我隱約感覺到了知識的「複利」效應,但並未因此和「投資理念」建立直接的聯繫。
直到看到《程序員的修煉之道》[1]的作者 Andrew Hunt 提到 —— 你應該像管理金融投資組合一樣來管理知識,這才把缺失的那個視角給補齊。
他給出了一些「投資知識」的理念,如果你本身從事一些投資,那麼相信會非常耳熟能詳。
1.定期投資 —— 養成堅持學習的習慣2.長期投資,多元化是關鍵 —— 專注眼下的事情,但也要注意更廣泛的範圍3.管理風險 —— 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同時也要避免低風險低回報4.設法低買高賣,獲取最大利潤 —— 學習新興技術或者適用面逐漸廣的技術5.周期性的評估和平衡 —— 定期評估哪些是值得學習和關注的
講幾個對「知識投資」低回報的案例:
•候選人 A 在某個大廠呆了很多年,由於所有的經驗和知識都和這家公司深度綁定,以至於脫離之前的那個體系,自己做事情寸步難行 —— 因為調用成熟的公司「接口」已經習慣了,而已有公司的口碑則能幫他搞定很多客戶的「不信任」•候選人 B 不斷地在追逐風口,能看到他做過區塊鏈、電商代運營、私域流量等等領域,發現互聯網醫療很熱門,也想快速的進來分一杯羹 —— 而迄今為止他還沒「做成」什麼事情。當知道互聯網醫療坑很多時候,又在考慮要不要去做教育行業。•父親的朋友 Z , 當年修汽車是一把好手遠近聞名,很多疑難雜症都藥到病除,還創造性地解決過許多那個時代汽車高溫等問題。但隨着汽車中的電路替代機械越來越多,不懂電氣知識的他在修車中越來越被動,直到最終淘汰。•朋友 C,曾經是非常優秀的設計師,但是一直守着平面設計領域,對於 UI / UX 不太重視。隨着傳統廣告行業的衰落和互聯網的崛起,想要再換行的時候,發現自己這方面的知識匱乏,而十多年的設計慣性讓他理解 UI 所遵循的概念非常之難,最終還是換了一家需要平面設計的互聯網公司
當然還有許多投資回報率高的案例就不一一展開,並非想說這些人成功或者失敗,而是希望能從投資的視角來看,他們在上述五條投資原則中,錯失了哪條,然後對照下自己,是否走在懸崖的邊緣。
回望自己在丁香園的四年時間,一方面是在學習互聯網醫療領域 (互聯網醫療思考[2] ),另一方面還積累了關於「交易平台指南 V2.0」[3]的知識,同時由於一半的時間都在做運營工作,讓我對純粹產品能做到的邊界有了更清晰的認知。這個過程不斷地將知識和實踐積累沉澱為諸位看的「產品沉思錄」,通過沉澱的過程發現了 Notion 缺少的 Inbox 概念,繼而設計了 flomo 。按照上述的規則來看,就是避免 2、3 的問題,同時由於沉思錄的原因,導致 1 是不得不進行(其實我也挺懶,只不過有這份契約在😃,絲毫不敢懈怠)
去年年初辭職,全身心投入到 flomo 中,所以也重新評估了當前的研究重點,減少對交易平台、社區等內容的研究(今年內可能用不到),加強對營銷領域的研究(flomo 推廣需要),加強對思維、記憶、決策、知識管理的研究(flomo 設計產品需要),加強對計算機歷史和相關信息產業的研究,同時繼續研究個人的哲學和宗教(讓內心得到平靜,找到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這也是對 5 的一次踐行,避免精力過度分散。
上面只是提到了如何從投資的視角來看待知識管理,那麼是否一些投資理念是否可以共通呢?答案是:可以。
《黑天鵝》的作者塔勒布提到過一種「槓鈴策略」:儘量避免獲得中等回報的投資,應該在消除虧損的同時,最大限度獲得利潤 —— 即極度安全的資產 + 高風險高回報的資產。究其原因是,這世界由兩部分構成:
•平均斯坦(Mediocristan)[4]:當樣本數量最夠大,任何個例都不會對整體產生重大影響。eg 高度、重量、車禍、死亡率、智商以及體力勞動等等。•極端斯坦(Mediocristan):個體對整體產生了不成比例的影響。eg 財富、收入、城市人口、公司規模、金融市場,以及腦力勞動等等。
那麼我們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尤其是讀書,是否也可以考慮這種方式?因為我們像投資股票一樣,一方面需要大量閱讀獲取大量的知識,另一方面也希望把精力集中在最好的股票上(經典的著作和文章)。所以我們需要確保大部分投資(主要是我們的時間)是安全的,而賭注卻很小。控制可能的損失,保留可能的無限收益。
這裡有一個典型的謬誤,即無論你看了多少支股票,如果你沒下手買進,那麼只是一個嘴炮型選手,並沒有擁有自己的「資產」 —— 而獲取知識資產也是同樣的,如果你讀了一本書,尤其是利用許多「速讀」的方法,而沒有留出時間去思考和實踐,結合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那麼這些信息並不屬於你 —— 想象一下,為什麼我們討厭那些嘴炮型選手,因為他們並沒有真正的實踐,當真正的機會來臨時,他們卻無法抓到機會。
那麼槓鈴學習法[5]是什麼呢?與「何謂漸進式總結」[6]類似,是一種更加簡化的理念
•快速閱讀,不跳過任何部分,迅速 mark 你感興趣的東西。•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讀完,也不是所有知識當下都能直接理解,要勇敢的做出挑選和實踐。•再讀一遍內容,只讀標記部分,然後記錄下來並和過去的知識進行連接,並記錄下來對應的思考。
首次閱讀的時候,按照下面四種方式處理
•有用且難以理解,需要大量處理這些部分以便理解和利用•有用且易於理解,後續可以 mark•不是很有用但很難理解•不是很有用,也不難理解
第二次閱讀的時候,集中在有用或難以理解的內容上
•先解決易於理解的內容,從中獲取靈感,熟悉上下文語境,為後續理解難的知識做出準備。•在難以理解的部分,不斷使你自己深入思考,尤其是結合自己實踐來思考。因為真正的閱讀並不是被動的,閱讀創造了信息的湧入,其中包括處理、思考和記錄,這些東西被記錄下來和已知的東西關聯。
只有閱讀、思考和寫作這三個部分結合在一起,才能給你的大腦帶來真正的改變,使你成為一個更好的思考者。即使你不打算寫關於某件事的書,把你讀到的寫下來也是很重要的。不過,如果你想正確地思考,你還是得動手記錄。
Don’t practice shallow processing. But process deeply and practice deep thinking.
不要練習淺層思考,而是練習深層思考
References
[1]《程序員的修煉之道》讀後感(En):https://michaelion.net/posts/2020-02-10-pragmatic-programmer-notes/
[2]沉思錄精選集-互聯網醫療思考合輯:https://pmthinking.notion.site/c93a72e9cf1f4c3498015fa6db4f994b
[3]沉思錄精選集-交易平台指南V2.0:https://pmthinking.notion.site/V2-0-2988cce8ac5845c0aa2adfa040795668
[4]平均斯坦、極端斯坦:https://xueqiu.com/2641119458/109835415
[5]槓鈴閱讀法(En):https://zettelkasten.de/posts/barbell-method-reading/
[6]沉思錄精選集-何謂漸進式總結:https://pmthinking.notion.site/3a8c5d77b5be42c58719d174bfbfa935
如需獲取最新訂閱,或訪問會員專屬數據庫,請掃描下方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