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品玩
作者:ByArsT
你覺得手機上的內存,多大才夠用?
前段時間有一件事震驚了不少數碼圈的朋友,這件事的主角是紅魔 7 Pro。一台遊戲手機的發布本應不會引起那麼大的震動,但讓大家注意的是,這次紅魔 7 Pro 提供了一個 18GB+1TB 的「皇帝」版本,再加上「虛擬內存技術」,讓該版本整整有了 24GB 的超大內存。
對於一些普通用戶來說,他們並不明白手機內存的重要性。目前的安卓手機和蘋果手機不同,蘋果手機只需要關注存儲是否夠用即可,在運存上無需關心。而這件事到了安卓上面,就變得複雜了許多,簡單的量化指標其實就是內存和存儲,在大多數用戶的理解中,內存和存儲越大,手機越流暢。
「雞賊」的手機廠商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商機,在手機的定價中,內存越大,價格就越貴,在手機廠商互相「捲來捲去」的過程中,手機上內存的大小甚至一度超過了電腦。16GB 內存手機,比很多朋友電腦上的內存還要大上不少。
那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廠商為了追求更大的內存,不惜用上了看似「高大上」的虛擬運存技術,那麼 24GB 的超大內存,真的有必要嗎?
手機廠商們到底是為了卷而卷,還是真正的在為消費者着想?
手機到底多大內存才夠用?
對於安卓手機來說,原則上大內存確實比小內存有着更多的的優勢。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的手機有 100MB 的內存空間,當打開微信後,微信占用了 80MB 的內存,空餘的內存就只有 20MB 了。如果這時候我們想要玩一個遊戲,這個遊戲需要 50MB 的內存空間,可手機只有 20MB 的內存了,這時候手機該怎麼辦?
這時候手機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關閉之前的應用,為遊戲讓路,即將微信關閉,空餘出 50MB 以上的內存來運行遊戲,這就是我們俗稱的「殺後台」。
如果手機的內存更大,我們可以同時打開的應用就越多,保持多應用同時後台掛起不掉線,這就是大內存和小內存之間的區別。這一問題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安卓 6.0 時期,谷歌引入了全新的 Doze 模式,這一問題才有所好轉。
Doze 模式,其實就是一個優化後台和延長手機使用時間的模式,當用戶一段時間沒有使用手機的時候,Doze 模式通過延緩 app 後台的 CPU 和網絡活動減少電量的消耗,並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手機的流暢性。
這樣一來,安卓手機對於內存管理有了比較良好的控制,在硬件上的追求就變得沒那麼嚴重。
儘管安卓官方提供了解決辦法,但落實到手機廠商就不一樣了。每一家手機廠商都要給手機提供專屬的服務,也就是本土功能的添加。這樣一來,今天加點功能,明天再加點功能,長時間下來,手機系統變得越來越臃腫,更像是一種「負優化」,這就導致手機重新拾起了大內存的需求。
沒辦法,只能繼續在硬件上堆料,如果不繼續增加內存,手機剛到消費者手中就會變卡,更別提日常使用體驗了。
近年來,安卓手機的內存動不動就是 8GB 起步,一些高配版本的內存甚至達到了 12、16GB。
值得注意的是,剛才我們提到了一件事就是廠商針對系統的優化,那大家明明都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手機廠商就沒有針對這件事進行優化嗎?
還別說,手機廠商針對這一點還真進行了優化,不過優化方式比較簡單粗暴,谷歌的 Doze 模式是在手機靜置時候進行優化,手機廠商提供的,則是直接幹掉長時間沒重新喚醒的應用,在優化機制的制定上,要更為嚴格。
這樣一來,為了保證手機的流暢度,就會經常出現手機內存還有剩餘,但應用還是被殺死的情況,所以儘管運存變成了「Plus」,可得到的體驗並沒有相應的提升。
此前,國外媒體 AndroidAuthority 就針對「安卓手機是否內存越大越好?」做過實驗。
他們測試了 350MB 到 2GB 內存的應用程序在手機中的後台情況,最後得出了一個比較客觀的結論。
目前的安卓手機最低要選擇 6GB 的內存容量,8GB 到 12GB 是比較理想的內存大小,而 16GB 的內存並沒有更好的表現。
所以,盲目追求「超大內存」,是不對的。
為了「卷」,他們不惜用上虛擬內存技術
目前手機廠商在追求流暢性的道路上,盲目的選擇擴大內存,方向無疑是有些偏差,尤其是現在不少廠家為了追求大內存的噱頭,採用了一種名為虛擬內存的技術。
虛擬內存技術,也就是 RAM Boost,該功能被大多數用戶熟知是在 2019 年上市的一加 7 Pro 身上,可以讓 8GB 內存的一加 7 Pro 擁有等同於 12GB 內存競品的多任務後台能力。
這東西雖然被廠商介紹的很「洋氣」,但虛擬內存技術在早期的安卓上就已經有過應用。簡單來說,就是將 ROM(存儲)的存儲空間分割出一部分,用作 RAM 空間。
我們還是用剛才的 100MB 內存舉例,我們打開微信後,手機只剩餘 20MB 的內存空間,但又想打開一個 50MB 的遊戲,這時候就有了全新的解決辦法。
我們可以把 ROM 上劃分出的一部分空間想象成一個倉庫。在打開遊戲的時候,微信我們自然是不會使用的,並不用大量的讀寫微信的數據,那我們就可以將微信暫時移動到倉庫中暫存,等我們玩完遊戲後,再將微信移回來。
值得注意的是,「倉庫」和本身的空間並不相同,倉庫只是倉庫,只能進行暫存操作,而非是拓展本有的空間。
但有利自然就有弊,虛擬內存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壽命問題,雖然解決了 RAM 的負載壓力,但實際上頻繁的讀寫操作會加速消耗 ROM 的使用壽命,屬於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玩法。
目前的手機廠商都喜歡將虛擬內存算成物理內存進行宣傳,甚至還將其作為了一大賣點來進行宣傳,尤其是導購會「哄騙」一些不懂這類技術的用戶,讓他們認為花 8GB 的錢就能得到 12GB 的體驗,簡直是香到爆炸。
因此,虛擬內存技術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噱頭點。
事實上,隨着手機不同配置間價格區別越來越明顯,大內存版本的價格已經逐步上升,亦或者說,變成了廠商提高售價、產品宣傳的一種手段。更大的內存會帶給用戶更流暢的錯覺,如果想要更流暢的體驗,那就要購買更大內存的版本,如此一來,消費者就會變成我們調侃的「三千預算進卡吧,加錢加到九萬八」的尷尬局面。
所以,我們並不建議消費者盲目追求大內存手機,目前所謂的內存融合技術、虛擬內存技術,更多做的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況且對於目前安卓手機的後台管理機制,更大的內存並不能帶給我們直觀體驗上的提升,所以,選擇一個合理且合適的版本,更有利於消費者節省成本、提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