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外流常被認為是東北三省發展緩慢的原因。
也有數據佐證。比如2021年末,哈爾濱常住人口降至988.5萬,東北再無千萬人口城市!再如,2010年至2020年,整個東三省人口減少了1101萬,占總人口的10%。
與之對應,十年間黑吉遼三省GDP只分別增長了65%、73%、71%。
但在這期間,人口同樣大規模流出,流出人數分別達1610萬、1152萬、1035萬的河南、安徽、四川,GDP增幅卻分別高達179%、279%、245%。
可見,人口外流並不是真正的關鍵。

福建福清,靠海多山又寡田,歷史上曾經是個窮地方。喝上一口水,裡面都摻着蟲。
1936年,一個叫林文鏡的福清仔離開家鄉,隨父遠赴印尼,跑起了下南洋的生意。
30多年後,林文鏡功成名就,他在南洋的20多家企業,一度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水泥廠和麵粉廠,個人資產超過50億美元。

在那個時代,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但並不令林文鏡滿足,他還有一個願望:此生要讓家鄉不再貧窮。
捐款,是林文鏡想到的第一個辦法。到1987年,他為家鄉捐款超過1億元,當年福建一省的GDP,還不足300億元。
但「輸血」不是長久之計,真正管用的出路,是讓家鄉能持續「造血」。
1987年,林文鏡與福清市政府簽訂了《幫助福清脫貧致富五年計劃》,這創造了一個「第一」,新中國第一份以個人名義與政府簽訂幫助家鄉致富的責任書。
在這個選擇的背後,林文鏡的放棄少有人知——上海市長與市委書記親自接洽招商,拿出的政策,是無償劃撥一平方公里土地。但林文鏡對當時的上海市長朱鎔基說:
「我來上海是錦上添花,我去福清是雪中送炭。」
福清因此多了一位企業家、一位編外招商幹部,甚至一位規劃工作者。
林文鏡的第一仗,是改善投資環境。他創建了福清融僑經濟開發區和福州元洪投資區,第一年投資10億辦廠,之後又投資19億美元打造洪寬工業村。
林文鏡的第二仗是引進企業。他親自出任招商大使。為吸引台灣冠捷科技落戶,林文鏡給了對方一個承諾:「我出一半錢。虧了算我的,賺了算你的。」
三十年後,冠捷已在福清發展成全球最大的顯示器製造商。小小的洪寬工業村聚焦了73家工業企業,因台商多,它被稱作福建的「台灣村」。當地營商環境的改善,也吸引了福耀、京東方等一批企業紛紛落戶福清。
2021年,融僑經濟開發區規上工業產值近700億元,洪寬工業村年產值突破250億元。
林文鏡的第三仗,是為福清的工業,配上一個運輸樞紐。1992年,林文鏡和福清市領導走遍了500裏海岸線,終於在福清江陰的一個漁村找到了天然良港。他隨後自掏巨資勘探、評估,推動港口規劃建設。
2002年,江陰港出現在世界所有航運公司的航運地圖上。
二十年後,江陰港已開通航線62條,成了當地重要的出海門戶。以此為基點,附近聚集了萬華化學為龍頭的聚氨酯產業鏈,以中景石化為龍頭的聚丙烯產業鏈,以坤彩科技為龍頭的鈦鐵顏料產業鏈,一個世界一流的千億級化工新材料專區,正在福清成型。
表面上看,這是個「一人造福一城」的故事,但它的背後的真正模式,卻是人走出去,資金帶回來,經驗帶回來,眼光帶回來,觀念帶回來。
距離福清400公里外的浙江青田,同樣因這個模式,得以逆天改命。
55萬人口的貧瘠小縣,33萬華僑。
與潮汕、福清僑民早早下南洋不同,青田人的出國,主要發生在改革開放後,去處則以歐洲為主。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青田歸國投資的華僑超過15萬人。青田累計引進海/省外青商回歸項目94個,資金148.7億元,創辦僑資僑屬企業180家。
這些創業項目,有投資17億元創建的威尼斯康養小鎮,有投資1億元的青都樂園,也有投資2000萬的歐式民宿,甚至還有投資50萬元,只為建一個天然泳池。
企業家投資能力有大小之別,匯集在一起,卻組成了一個強有力的投資群體,將青田打造成了全國外匯第一縣,人均存款第一縣,金融十強縣。
擁有1500萬華僑的潮汕,則是一個放大的青田樣本。
從1984年,泰國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返鄉投資,到1989年潮汕華僑陳經緯一次性投資上億美元,創辦從事紡織印染業務的經緯集團。汕頭特區40年來,一共批准華僑華人投資項目5865個,合同僑資金額149億美元。
百年間,數千萬華人華僑走向世界。他們的歸途不止福清、青田、汕頭,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家鄉。

同樣是返鄉,東北企業家卻是另一番境遇。
袁春艷是一名上海民營企業家,也是東京城林業局子弟。在家鄉人勸說下,她註冊了牡丹江華盛地產公司,2012年與東京城林業局簽訂了《棚戶區改造協議書》。
很快,袁春艷投入5000萬進行拆遷、基建。這時東京城林業局突然告知,棚戶區改造項目黃了,要以商業開發辦理土地出讓手續。袁春艷不僅無法撤出前期資金,還需為辦新土地出讓交納近千萬元。
根據紀委調查,東京林業局存在七項違規。最重要的是項目並未列入棚戶區改造計劃,未批先建也不合規……
這給項目判了死刑。當地人一句「這裡就這樣,先幹活後補手續,成不成在老天」,讓袁春艷沒地方說理。
無奈之下,袁春艷將東京城林業局投訴到黑龍江省委優化環境辦公室,要求賠償企業1.6億元。
不是不想走司法程序,考慮到「訴訟費高」,「林業局特殊性律師不願代理」,袁春艷只能慢慢等,慢慢談,慢慢磨。
東京城林業局領導給了一個建議,「七項訴求一個一個談,談妥一項再談下一項。」
到2016年末,袁春艷要回了第一筆款項33萬元。但她耗不起了。數年奔波,讓她耗盡了心力。
袁春艷案後,還有很多個「袁春艷」。
2015年,在外經商有成的於德軍、于德海兄弟,受南岔縣招商引資領導邀請回鄉創業。
2017年初,時任南岔區領導讓他們接盤南岔賓館。這是一個爛尾工程。不過領導承諾,南岔賓館作為政府招待指定賓館,一年接待費就有百萬元。
於德軍兄弟心動了。項目的進展很快。2017年5月,于德海與區政府簽訂了《南岔賓館承包合同》,合同約定為「政府接待部門」。2017年9月,耗資2000多萬裝修的南岔賓館營業了。但2018年5月,南岔區政府換屆,新任領導把接待業務轉走了。
這直接斷了企業生路。公司經營因此陷入困境,連裝修資金都無法收回。
儘管《黑龍江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規定「新官必須理舊賬」、規定「與市場主體簽訂的有效合同……不得以政府換屆、相關責任人調整為由……不履行、不兌現。」
但于氏兄弟的問題,卻遲遲沒有解決。
後來於德軍用一個詞,來形容自己的投資遭遇。這個詞,叫作「鈎圈尅(JQK)」。
JQK的含義是,「先勾我們進來,然後圈塊地給我們,最後再尅死我們。」
但JQK的窘境,並不是故意設計的圈套,它的原因只有一個:換了領導,新官不理舊賬。
這是當地營商環境的最大弊病之一,一個個東北籍企業家,因此再也不敢、不願回鄉投資。
2000年4月,哈爾濱人李天天以滿市的丁香花為源,給自己的創業公司取了個夢幻名字——丁香園。
李天天拿着申請到當地衛生部門,對方沒有受理,只扔下了一句話:
「你的想法很前衛,但有知識的人不上網。」
等丁香園過審,已經是一年後的事了。
時間來到了2006年。這6年是中國互聯網發展最快的一段,搜索、門戶、電商紛紛走向成功。丁香園耽誤的每一天,都是黃金般的窗口期。
2006年,李天天在杭州租了一間20平米的臥室,丁香園在這裡扎了根。三個月後,一位杭州市科技局領導主動幫丁香園租借了一間70平米的房間,丁香園有了正式辦公場地。
2008年,丁香園資金鍊險些斷掉,李天天找到美國風投DCM,但正常流程外資到位需要幾個月。在這個青黃不接的時間點上,李天天將資料遞給了杭州外匯管理局。
整個行政審批過程只用了8天,10天後,丁香園從DCM中國手中拿到了首輪200萬美元融資。一家公司因此起死回生。
東北的傷痛,甚至讓人留下了後遺症。
2016年,銀川成為國家智慧和醫改雙料試點城市,丁香園打算將互聯網醫院建在那裡。
但聽說主抓這項試點的銀川官員是一位黑龍江人,李天天的心裡立刻打起了鼓。
直到一次會議上,這位官員問李天天,「我們還有哪些地方沒做好,你們儘管提。我們想辦法解決。」他這才心頭大定。

很多人猜測,如果當年丁香園創業順利,東北是不是會擺脫今天的「互聯網荒地」身份,擁有一家、甚至更多知名互聯網企業?
歷史是無法假設,也無法重來的。
這些企業家懷揣着希望回來,又在失望下離開。他們的經歷,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家絕了回頭路。

2018年,在一場對話中,潘石屹拋出了一個「東北沒有企業家」的言論。
在現場,潘石屹照了一本企業家相冊,對應在地圖上——東北沒有一位知名企業家。
這在當時引發了熱議,不少人以「不是只有地產商才算企業家」回敬潘石屹。但平靜下來,痛定思痛才會發現,潘石屹的統計雖不科學,卻揭開了東北的傷疤。
2021年,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名單中,江蘇的上榜企業是90多家,東三省合起來的數字是:8家。
這也是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東北在本地人口「走出去」背後的另一個困境——本地的產品、品牌,本地的企業、企業家比較難走出去。或者說,「走不出去」才是東北更大的困境。
東北有很好的資源稟賦,也有很好的工業基礎,包括曾經的人才、甚至文化優勢。但這些優勢,沒能很好地孕育出東北的產品力和品牌力。
比如,五常的大米,聞名全國,但它沒有孕育出全國知名的大米品牌;
比如,長白山的水,讓它走向全國的是農夫山泉。
再比如,擁有珍稀黑土地資源的北大荒,其上市公司只是個出租土地的地主。
再比如曾經的長影……
而東北是可以更好走出去的,也有成功走出去的例子,只是這樣的成功太少了。
最近這些年異軍突起的飛鶴就是個例子。
這家起步於齊齊哈爾的奶粉企業,不但立足於齊齊哈爾的資源優勢,率先打造了從牧草種植開始的完整產業鏈,而且不斷擁抱市場,變革自己,包括擁抱資本市場,最終成為中國奶粉霸主,也對當地經濟發展貢獻卓越。
2021年,飛鶴實現營收227.8億元。它的9個萬頭牧場,9個智能化工廠,60萬畝專屬農場,絕大部分位於齊齊哈爾,近年來已累計繳稅超過150億元,成為當地第一納稅大戶。

與此同時,飛鶴還帶動了黑龍江100多萬畝耕地增值,累計創造了超過15萬個就業崗位,幫助了15萬農民增收致富。包括對當地醫療、教育,也都多有貢獻。
還有一點可進一步說明「走出去」不是問題的是,飛鶴2014年就已將總部搬到了北京。但它對當地的這些並沒有因此削弱,而是不斷加強。相反,如果飛鶴不在沖向霸主之際搬到北京或者類似更能融入市場洪流的地方,而只是蝸居於齊齊哈爾,那它的這些也都不會有。
但與飛鶴相比,曾經比飛鶴更知名的另一家黑龍江奶粉企業完達山,就差強人意了。
人走出去了不回來,或者也帶不回什麼來,產品、品牌,企業和企業家卻很難走出去。如果非要講本地人走出去,人口流失的問題,這些恐怕才是更大的問題。
東北有過燦爛的過往,這裡是中國工業化最早的地區,擁有最全的重工產業門類,國內先進的設備,最雄厚的技術積累,東北憑此聚集了大量的工程師與專業技工。
今天流行的「工程師紅利」,其實在東北早就出現過了。
新世紀後,東北營商環境變差了,市場觀念落後了,技術迭代放慢了,人口單向流出,GDP增長緩慢,振興東北已經實施了近20年,各種政策幾乎都用上了,不能說效果全無,卻顯然收效甚慢甚微。
當人們不停討論,國家對待東北是否公平,不停緬懷東北昔日輝煌,不停抱怨東北今日困頓,不停擔憂人口流失的結果時,不如靜下心來思考一個問題:
工商業是聚攏人口效應最好的產業,究竟是什麼,讓東北的工商業聚不起,企業家留不住,回不來?
福清、青田、潮汕,乃至溫州、義烏……這些地區的工商業歷史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口流失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走出去的人不再回來,也沒有外面的人願意走進來。
如果投資不過山海關,那就自己走出山海關。
讓自己更好地走出去,讓更多走出去的更好地回來;把外面的人更多地請進來,讓他們帶自己更好地走出去。讓人來,讓人往,讓東北人來人往。
或許才是東北振興該有的模樣。
[1]《林文鏡:矢志為家鄉「造血」的愛國僑領》度看福建
[2]《潮籍華僑華人在汕投資助力家鄉發展建設》網信汕頭
[3]《40年來,東北沒有企業家!》米宅米宅
[4]《東北經濟低迷背後:外來企業家感慨淪為「唐僧肉」》北京時間
[5]《伊春南岔:回鄉投資者緣何投訴當地主要領導》法制傳媒

·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視頻號】·



出品人:畢亞軍
主編:陳斯文責編:周怡
美編:楊亞姣運營:那日蘇 劉彥潮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能核實版權歸屬,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zy@hsmrt.com 周總監
◆◆◆
「點讚」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