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圳華強北站出來,沿着主幹道深南中路向東眺望,可以看見一座250多米的高樓與深圳地標京基100隔空相望——這便是佳兆業科技中心。
這座高樓是佳兆業十二年前拿下的一宗舊改項目。佳兆業原計劃將其建成高達518米的深圳第二高樓,也會是佳兆業未來的總部大樓。
但隨後佳兆業陷入「鎖盤」風波,債務違約,項目也隨之擱置。直到2016年佳兆業浴火重生,這座大樓才重啟建設,高度則調至了258米。
不料,這座見證了佳兆業「起死回生」的總部大樓也要易主了。7月初,這座高樓樓頂的招商海報,從佳兆業換成了另一個名字,中信城開。
7月25日晚間,佳兆業公告稱,已在6月與中信集團若干成員企業簽訂協議,出售了部分位於深圳的物業,還對一些項目進行了重組安排。
公開資料顯示,佳兆業旗下多個深圳項目公司在6月份發生了股權轉讓,接手者均是深圳城開信銀投資(以下簡稱「城開信銀」)。這家公司由西部信託持股100%,成立於2022年6月17日,管理層多數來自中信系的企業。
城開信銀的工商信息顯示,該公司法人代表為劉星,他同時也是中信城開投資集團的總經理、法人;包括公司總經理胡峰在內的多位管理層,則來自中信城市運營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此外,城開信銀的董事會中,佳兆業聯席總裁李海鳴、佳兆業集團(深圳)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劉立好也位列其中。
「其實這家公司是個SPV(特殊項目公司),信託是代持方,項目背後受益人仍然是中信」,熟悉收購的機構人士表示,通過設立特殊目的財產權信託(SPV),中信方面接手佳兆業的相關項目股權,中信城開對項目注入流動性,進行開發、建設和經營,盤活項目。
華爾街見聞獲悉,目前佳兆業轉手給中信的項目共有四個,佳兆業科技中心、東角頭、金沙灣國際樂園,以及紅樹灣項目。
根據佳兆業去年披露的超800億項目處置清單,前三個項目合計權益貨值約為486.1億元,是整個資產包處置中最關鍵的三個項目。加上紅樹灣項目,目前中信接手的佳兆業的四個項目,涉及貨值超500億元。
佳兆業方面表示,通過這些引入外部品牌方的動作,部分項目的建設和銷售得以盤活。同時,集團還與若干境內金融機構把現有借款期限延長了。
接近佳兆業的人士表示,這其實是項目用中信城開的品牌對外輸出,在眼下市場還是比較悲觀的情況下,有利於項目的銷售。
最終項目的收益全部進入監管賬戶,優先用於保交樓和理財資金的兌付。剩餘資金則會在確保中信方面的債務本息、覆蓋開發運營投入後,給到佳兆業。
據華爾街見聞了解,原佳兆業航運紅樹灣項目在更名為中信城開紅樹灣後,已於7月23日開盤。開盤當天,項目銷售約15億元,去化率達50%。
這一幕讓業內人士都有些感慨。七年前,正是靠着中信銀行等機構的流動性注入,加上深圳市場大熱,佳兆業得以重生,也由此有了「不死鳥」的名號。如今,中信又出手了。
超500億項目盤活,讓佳兆業有了更多希望。這也給解決眼下出險房企的債務僵局,提供了思路。
從根源上來說,近期各地的項目停工、停貸,根源便是出險房企資金鍊斷裂。過去一段時間裡,房企通過項目出售,或是合作方接盤換取了一些流動性,但市場的低迷,讓這些舉措收效甚微。
不少金融機構、第三方機構越來越積極地介入,打破了這個僵局。7月中旬,摩根大通幫助富力進行了333億境外債務重組,河南建業獲得了國資入股等,本質上都是拯救出險房企的資金鍊和現金流,讓其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生產經營上,而不是困於債務僵局當中。
一個正常的行業,不應該總是深陷債務漩渦之中,讓各方信心在其中沉淪。
該拯救則拯救,該出清的出清,眼下的市場裡出現了不少債務重組樣本,摩根大通、中信等機構也做出了表率。
像佳兆業這樣手中有着不少優質資產,主要債權人有能力、有意願幫助其走出困境的房企,也大概率能在行業調整結束後,重新煥發生機。來源:見聞地產,作者:周智宇。
⭐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