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點起床,跑步、吃早飯,8點前到達辦公室。改論文、與學生討論科研和思想,和同行論證國家重大需求或對國計民生有價值的項目——馬不停蹄,一直忙到晚上11點左右回家。這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潘時龍的「一日作息」。
「青年科學家要勇於紮根基礎研究,努力產出更多從『0』到『1』的成果。」潘時龍說,青年學者要時刻保持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的精神,善於從重大需求中提煉基礎問題,讓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相互促進。

時光倒轉。2010年秋天,江南的風和煦溫暖。一位儒雅的年輕人,背着雙肩包,手提拉杆箱,大踏步走出南京祿口機場大門。半個多小時後,他踏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門。
那一年,已從清華大學本碩博連讀畢業,正在國外從事博士後研究的潘時龍敏銳地意識到,他研究的微波光子學可以構建先進的雷達系統,有望突破國外對中國的戰略封鎖。「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28歲的潘時龍提前完成博士後研究任務,毅然歸國。
「最初的想法是用一個全新的思路去做新型儀器,打破國外相關企業知識產權的壁壘。」潘時龍告訴記者。
雖然當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實驗室條件還很簡陋。由會議室改造的臨時實驗室,區區50萬元科研經費……潘時龍仍懷着滿腔熱情,帶領團隊一頭扎進了微波光子學的浩瀚海洋。
科研經費捉襟見肘,為買實驗儀器他能省則省。第一個光學平台,對方報價3萬元,潘時龍不斷砍價,「到最後,50元、50元地往下砍。」說到自己的「吝嗇」和「精明」,潘時龍不禁笑了。
2011年和2012年,潘時龍評上江蘇省雙創計劃人才和國家青年拔尖人才,獲得科研經費100萬元、240萬元,他全部用於購置實驗儀器。「有了儀器才能進行科學研究,才能培養學生。」潘時龍說。

不到3年的時間,潘時龍帶領團隊提出全新的光矢量分析技術,成功研製出高性能儀器,分辨率相比國際最高性能商用儀表提升了數千倍。研製的儀器被認定為「2020年江蘇省首台(套)重大裝備」,通過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的鑑定。
該項成果在國際上引發重大反響,被國際著名學者評價為「最有效方法」。基於該儀器,國內某重點單位成功解決了我國新型相控陣雷達所用的高精度光器件量產難題。依託該儀器,潘時龍帶領團隊成功突破了雷達領域寬帶信號產生與實時處理的兩大難題,研製出超高分辨率微波光子實時成像雷達,首次實現對小尺寸目標的實時高分辨成像。「原來在雷達屏上是一個點,現在能夠看清它的輪廓,這樣就可以更容易辨別出目標的種類和威脅程度。」有專家形象地說,「這個技術給雷達安上了『智能眼』。」
身為教師的潘時龍深知科技強國是一場接力跑,他堅持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當好成就學生的「引領者」和「服務者」,把「1」變成「N」,把「我」變成「我們」。
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潘時龍特別強調要「探索知識的邊緣,再向前一步」。「只有具備了這樣的科研精神,才能不斷攀登科學高峰。」潘時龍說。
從想法開始,到論文結束,這是創新基礎研究的通常程序。「如果能夠結合更多最新進展,把研究成果再往前推一步,應該能給相關領域作出更大貢獻。」潘時龍鼓勵學生把相關系統做到了比現有水平提高好幾百倍的成效。這篇文章最終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這位學生到國內一流的科技企業工作後,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特別強,已成為該企業微波光子技術方向的科研骨幹。
「我們團隊有11位老師,52名學生。」潘時龍告訴記者。近年來,國家在科技創新方面投入不斷加大,鼓勵高校科研根據現有技術和方法提出新的概念和方向,探索和解決國家重大需求,這激發了團隊更加活躍的創新思維。

潘時龍培養的研究生,有3人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托舉工程,22人獲「全國大學生就業創業年度新聞人物」等全國性或省部級榮譽稱號;指導學生團隊獲「互聯網+」「挑戰杯」等頂級賽事全國最高獎項7次、IEEE MTT-S國際學生設計競賽2次第一名。
近3年來,潘時龍團隊致力於把光在器件裡面的傳輸時間測出來。「這有着非常重大的意義。」潘時龍說,「我們突破了一些原理性問題,目前進入了實際應用階段。」
談起科學家精神,潘時龍表示,科研從無坦途,青年科學家更需要通過靜坐冷板凳產出真正的原創性成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本報記者蘇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