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東港市借智借力鋪就致富路
邊陲小草莓 網上賣得歡
4月的遼寧東港市,乍暖還寒,田間大棚里卻早已滿眼綠色。鮮紅誘人的草莓掛果葉間,如珊瑚點點。採摘後盛在方筐里,紅彤彤一片,散發着特有的果香。
東港地處東北邊陲,沿江沿海,氣候濕潤,這裡的草莓肉質細膩、個大味甜,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5%。
一間300平方米的冷庫內,100萬株草莓苗正簇擁生長,這是椅圈鎮李家店村採用低溫預冷促早熟技術的成果。村里這樣規模的冷庫有3間,儲存草莓苗300萬株,通過技術手段促進草莓早開花、早結果、早上市,搶占市場先機。
「最開始種草莓的時候,品種和技術都不行,草莓不僅果小,味道也澀,能賣出去就謝天謝地了,就別提賣高價了。」村民李承祿回憶過去,滿是苦澀。「如今上市時間提早一個月,草莓出棚價格在每斤80元左右。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價雖然高,但是也不愁賣。」說到現在,李承祿欣喜不已。
為改變原先草莓產業的發展窘境,東港市在適度規模經營、推進綠色發展等方面做文章,還「借梯登高、借智興市、借力興業」,成立了草莓研究所,又到北京引智成立草莓院士專家工作站,助力東港草莓產業進入高速發展快車道,讓草莓鋪就了一條群眾致富路。
走進十字街鎮赤榆村聖野漿果專業合作社的草莓大棚,掃描大棚里的二維碼,棚內草莓從育苗、施肥、用藥,到採摘、出售,整個過程都被平台監控、記錄,小草莓有了自己的質量「身份證」。
在東港,這樣的草莓專業合作社有240多家。草莓按標準統一監測、統一包裝、統一銷售,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草莓產業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格局已經形成。農民的質量、品牌意識也大大提升。
聖野漿果專業合作社領頭人馬廷東就很有想法:「一畝溫室草莓一般年收入五六萬元,如果管理好,收入八九萬元不在話下。關鍵是品牌不能倒,還要在果形、甜度、口感等方面繼續提升品質,草莓才能成為我們農民兄弟的致富果。」
草莓好吃,要讓更多人知道。短短几年間,身居邊陲的東港人搭上了互聯網這列快車。「我這個小攤,如果只靠零售賣不了多少水果,但只要手機一響,我就知道,訂單來了。」水果店老闆孫悅笑着說,每到草莓銷售旺季,每天都有上百個訂單通過微信傳來,客戶大多來自廣東、福建、北京、上海等地。
「我發現微商、電商渠道真不錯,轉賬、發貨都很方便。在我的村淘服務站,不僅賣草莓,每天發往全國各地的草莓苗也有很多,網上的路子越走越寬。」龍王廟鎮農村淘寶負責人郝雲芳說。
乘着互聯網的東風,小草莓越飛越遠,芳香四溢。目前,東港年加工草莓4萬餘噸,出口創匯3000餘萬美元,實現產值30多億元。
讀文章中可以採擷的知識
可以明智的道理
寫文章中可以積累的素材
可以模仿的技巧
申論晨讀第六季(基層治理)


【掃碼即可了解詳情】

更多問題添加談哥諮詢
免費領取申論範文
了解更多免費課程信息
內容來源:《每天5分鐘 申論70+第一季》第四節
責編:孫曉琳
校對:李向東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公考生都在用的備考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