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系讀者投稿,來稿請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讀者:梅子
人到中年,還有什麼能比談論孩子更能激起老母親同樣的情感共鳴?無論兒子還是女兒,青春期都會和父母疏遠,只想自己安靜待着,不願和父母交流。隨着孩子慢慢長大,被兒女嫌棄,是為人父母躲不過逃不開的宿命。這個暑假,我在和女兒的一場場交鋒中,終於領悟到:一個中年母親最重要的修養,是學會閉嘴。
從小到大,女兒在學習上沒讓我們怎麼操過心,是親戚朋友嘴裡「別人家的孩子」。一直以為女兒乖巧懂事,省心聽話,勤奮自律,是人人誇讚的貼心小棉襖一枚,似乎直接跳過了青春叛逆期。其實,那是距離產生美。她的初中上的寄宿學校,高中三年在異地上的,課業緊張,周末和寒暑假即使回家,也呆的時間很短,或者忙於上網課刷習題,基本沒怎麼真正相處過,很多矛盾被暫時隱藏起來了而已。
《小別離》劇照
女兒高考完,經歷了一個最長的暑假。我們母女二人晨昏相對,高密度的朝夕相處,一些潛藏的矛盾開始浮出水面,顯露端倪。
比如,高考完人家先是昏天黑地的睡,仿佛要把這三年缺的覺全補回來。這麼睡了將近半個月,然後,開始報復性刷手機,回微信、追劇、看短視頻,吃飯手機也不離手,甚至玩到凌晨。早上不起床,睡到日上三竿,千呼萬喚,人家煩躁得把被子一蒙,繼續睡。我強壓怒火,語重心長說早飯不吃,對腸胃不好,人家硬邦邦的撂給你一句:我高中一直這樣,也沒咋滴,別大驚小怪了。那一刻,我的心像冷冷的冰雨在胡亂地拍。
還死宅,除了下樓做核酸,可以一個月不出門,那個小時候樹袋熊一樣恨不得掛我身上的乖巧女兒哪去了?讓我陌生,也心寒心痛。敢情秋刀魚會過期,愛情會過期,養孩子也會過期。難怪闖過孩子青春期暴風雨的老母親,都如劫後餘生,長舒一口氣。

《小歡喜》劇照

娃爸是個女兒奴,對女兒比較寵溺,實在看不過去,小心翼翼說一句,不痛不癢,基本沒用。我開始也忍,忍到一定時候,終於在沉默中爆發了。一個讀到碩士的媽媽,還自學了心理學相關知識,按理說教育孩子不該束手無策,但育兒理論很光滑,應用到現實卻總是疙疙瘩瘩。看不慣的事,總想嘮叨抱怨指責幾句,結果,換來女兒針鋒相對後的房門緊閉。親子關係劍拔弩張,家裡火藥味濃郁。
看過一篇育兒文章里說,一個聒噪的媽媽,在孩子那裡是廉價的。「廉價」二字,如此扎心。話越少,關鍵時刻才越有效。我謹記,知行合一。
說起孩子的叛逆,能分分鐘變成中年母親的吐槽大會,哀怨又無奈。青春期的娃事事和你擰着來,將擰巴當個性,將叛逆當時尚,讓人抓狂的事數不勝數。天氣預報說小城將有暴雨,人家非要騎着我的小電驢出去找同學玩,咱也勸不住。下午4點,暴雨如期而至,很快,積水沒膝。女兒騎着我的小電驢上演了一出現實版《乘風破浪的姐姐》,回家淋成了落湯雞。那衣服濕透頭髮往下滴水的模樣可憐又可氣,咱也不敢埋怨,只能趕緊給她找替換衣服,督促其趕緊洗澡,以免感冒。人生的風雨她總要一個人去經歷。

《伯德小姐》劇照

有一天,又非要騎車出去辦事。我讓其帶個挎包,放零碎東西。人家執意不聽,把手機用衣服包裹住,放前面車籃里,一擰車把瀟灑絕塵而去。那架勢就是要氣你。一路顛簸,手機丟了。到了地方才發現,驚慌失措借別人手機給我打電話。老母親忍住說教的心,一邊安撫娃,一邊不停往其手機打電話。還好,沒關機,只是沒人接。打到第二次,終於有人接了,謝天謝地,娃爸趕緊驅車去拿。感謝撿到手機的好心大姐,世上還是好人多。娃找了一路,失魂落魄地回來,我告訴她手機已經找到,娃驚喜不已。我多想說,凡事小心為妙,你不能每次都指望擁有這樣失而復得的好運氣。話都頂到喉嚨扣了,但還是忍住了,乖乖閉嘴。吃一塹長一智,有些南牆必須自己撞,有些坑必須自己踩,才能成長吧。
由於我的閉嘴,家裡暫時歲月靜好了一段時間。但這樣的風平浪靜並沒持續太久。
高考後,女兒曾經興致勃勃地制定了很多計劃,比如:每天堅持跑步鍛練半小時,練瑜伽矯正不良體態,多讀些中外名著,背背英語四級單詞,為上大學考級做準備。結果,計劃一個都沒認真執行。現在競爭多激烈啊,就業形勢多嚴峻啊。我又沒忍住焦慮,耐着性子督促娃打起精神,不能總這麼懶散頹廢。一聽「頹廢」二字,娃像點着了火藥桶,直接就炸了,歇斯底里說你知道高中三年有多苦多累嗎,放鬆一下怎麼了。

《生活家》劇照

我反省了一下自己,整個暑假,我既要管她的吃喝拉撒,又要管未來學習,還想矯正她的行為習慣,身心俱疲。關於內卷、就業難的新聞看多了,是不是我不自覺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我的媽媽就是一個特別勤奮的人,永遠不停幹活忙碌,最煩誰懶散邋遢,好吃懶做,說人要眼裡有活。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勤奮已經潛移默化中刻進我的基因,讓我一直活得緊繃焦慮。而且,我是一個有完美傾向的急性子,這麼多年,像一列高速行駛的列車,不允許自己有絲毫懈怠、停滯。不自覺用自己的標準要求孩子,這也要好,那也要好,這也要學,那也要干。
想起作家王朔在《致女兒書》里寫的: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着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
這段話寫出了多數中國孩子對待父母的心路歷程,相當扎心,但也相當真實。嫌棄過父母,再被孩子嫌棄。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因為遇見你》劇照

十六歲,正處於極其在意形象超級愛美的年紀,只要風度不要溫度,我寧要老寒腿也不要穿得臃腫的大粗腿。冬天只穿一條牛仔褲凍得瑟瑟發抖還覺得自己好有個性,好有骨氣。我媽苦口婆心勸我穿厚點,否則將來得關節炎、老寒腿後悔莫及。我聽了嗎?沒有。
十八歲,遠離家鄉,在外求學,我媽牽腸掛肚,每次打電話都叮囑我好好吃飯,別偏食,少吃垃圾食品。我心想,大人就是瞎操心,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活得謹小慎微,真沒勁。人生苦短,活着就要痛快一回。我聽了嗎?沒有。
上班後,工資微薄,我媽語重心長,讓我勤儉節約攢點錢,以備不時之需,花錢不能不知節制隨心所欲,要長遠考慮。我聽了嗎?好像也沒有。看見好看的衣服腦子一熱立馬結賬走人,一年到頭能攢下的錢寥寥無幾。

《女心理師》劇照

回首往事,原來自己的青春期也擰巴得不可理喻。不知道當年我媽是怎麼忍下來的。問我媽,我媽含笑不語。現在的我超級怕冷,剛一入冬,就把自己裹成粽子;吃飯葷素搭配,很少點外賣,對垃圾食品更是敬而遠之;也學會了存錢,精打細算,量入為出,畢竟,成年人的底氣都是錢給的。轉眼我也到了被孩子嫌棄的年紀,被生活盤出包漿的我驀然發現,我媽說的都對——有些感悟,只有歲月和經歷才能給你。
孩子年幼時,我們為他遮風擋雨。她成大後,我們將她送迴風雨中接受洗禮。即使會受傷、撞牆、踩雷,也是她的必經之路,也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總有一天,孩子會離我們遠去,飛向更廣闊的天地,獨自承擔起自己的人生。那麼現在,每個相處的當下,哪怕焦慮苦痛煎熬,都值得珍惜。

《伯德小姐》劇照
總結一下,怎樣才能不被青春期的孩子嫌棄:多傾聽,少做評論;多示範,少講道理。還有最重要的,識趣,學會閉嘴。自己先溫柔平和,情緒穩定,才能穩妥接住孩子的情緒。
也許養孩子就是這樣吧,吃着苦,受着累,燒着錢,操着心,流着淚,傷着肺,偶爾才能得到那麼一點可憐的小歡喜、小安慰。

排版:南溪/審核:小風

三聯人物故事徵稿

投稿要求

故事須真實可靠,可以是親身經歷,也可以是身邊看到或聽到的故事,要求故事性強,能打動人心,或者具有現實意義。以第一人稱敘事為佳,有相關圖片更佳。

詳細徵稿要求請點擊👉【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徵稿說明】


投稿方式

稿件字數5000字以內為佳。

稿件請同時發送至:

zhuangao@lifeweek.com.cn;zhuangao2@lifeweek.com.cn

稿件示例

從北京回到老家「躺平」的七年

被騙七萬後,我再也不說電信詐騙「雨我無瓜」了

痔瘡手術和生娃,哪個更疼?

畢業後,我經歷的傳銷

甲狀腺癌,留給我的不只是一道疤

30歲+女人的復工路

中國家庭縮影之一:以愛之名餵胖你

「那個」,我經歷的月經羞恥

來稿請註明聯繫電話,方便溝通。一經採用,我們將提供有競爭力的稿酬。

期待你的文字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讚、在看三連!轉載請聯繫後台。

大家都在看




▼ 點擊閱讀原文,一鍵下單本期新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