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90後碩士一作發Nature回老家當公務員的新聞刷爆朋友圈,高校科研這條路能從很多青椒的分享中看出並不容易,那35歲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員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呢?
北航事業編青椒,學校的海淀集體戶
90年10月生,還有五個月滿31周歲
東北人,97年正常上小學(東北要求嚴格,滿7周歲入學),09年北航本科,13年北航直博,17年CSC公派,有1年留學經歷,19年3月畢業留校,工作地點在海淀學院路校區。即使鍍了薄的不能再薄的一層金,本質上還是土博士,能留校純屬命好,18年學校多出了一些招人指標和事業編制,連洋帶土滿足一定要求就招。目前職務為專任教師,中級職稱(專業技術九級,可能已升到八級)。科研為主,會承擔教學任務,有高校教師資格證和高校教師上崗證。國家發工資,無任何科研啟動資金和安家費。19年曾簽了一份6年合同,沒有明確的考核指標和非升即走要求。時間較為自由。學校提供大概一年多的宿舍,和本科學生的配置一樣且在同一棟樓混住,每層公共衛浴,1500元/月。可申請校內的青年教師周轉房,兩年時限,大概40平方米,4000元左右/月,據說沙河校區有公租房,學院路校區貌似沒有。各個食堂的花銷和學生一致。孩子可落戶海淀,上北航的附幼、附小、附中。19年的工資待遇見下圖,月入到手8700多,那時候入職不久,還沒轉正,補貼什麼的還未齊備。
2019年 月工資
20年工資待遇見下圖,主要因為轉正學校發了補助(只補6年),還有供暖、物業等補貼,月到手大概1萬1左右。

2020年 月工資
21年工資待遇見下圖,多了1000塊的房補,以及前半年交稅較少,估計全年平均下來1萬2多一點。

2021年 月工資
1萬多的工資在東北老家着實不少,但在北京微不足道。高校教師的主要收入來源在於科研項目。19年剛入職,無課題項目。20年寫了很多本子,由於研究領域偏工程,國青、北青、航空等基金全軍覆沒。20年高校學生未返校,我成了為數不多的青壯勞動力之一,跟着領導、博士導師做了一些SM橫向課題,可以給自己發績效。熬了許多通宵,隔三岔五睡辦公室,洗面奶、洗髮水、毛巾等宿舍辦公室各一套。年終體檢查出了高血壓、脂肪肝等一堆長期熬夜的毛病。這種強度下,2020年總收入約40萬。21年跟着領導寫了一些本子(領導負責人),申請結果未知。橫向課題領導帶着自己學生做,暫無橫向績效。20年評上的碩導,但21年沒招到學生,所有工作還得繼續親歷親為,好在博士導師比較照顧,可以幫他帶帶學生,繼續做一些研究。核心課、必修課、專業課基本都被教授和副教授瓜分的差不多了,皮皮蝦們只能在晚上上一些選修課、實驗課和通識課。至於生活,畢竟在北京,心態比較重要。17年找工作,一心想回東北研究所,從未有過什麼「去大城市看看」,「趁年輕去大城市打拼」,「在北京讀了這麼多年,不留下就是失敗」或者「在北京就高人一等的優越感」,並不覺着北京有多好。後來因為ex非要在北京,正好由於出國耽擱畢業一年,有了編制和指標,幸運留校。19年剛入職的時候確實心態比較崩,首先是沒有明確的科研方向,其次收入很低,沒有存款。同時,父母工薪階層拿不出首付,ex立刻找理由分道揚鑣,和富二代同事在一起了,確實感覺人生無望,但也一天一天挺過來了。20年的疫情給了我很長一段時間的沉澱,雖然玩命工作,但做的事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以給領導們打雜為主,好在收入較為可觀,心態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21年前五個月不斷調整和平衡,看文獻,寫論文,鍛煉身體,雖然偶爾有「讀了這麼長時間的書,也算是國內top10博士畢業,怎麼月收入都不如一個二本三本的本科畢業生」的想法,也會抱怨工作多,事情雜,還得熬夜睡辦公室,但大體上還是積極向上的心態。這段時間認識了不少可愛的小夥伴,覺得生活色彩漸濃。國外認識的海歸們以及同校的優秀博後們起點即是副教授,而我還是個中級講師,未來四五年還要和一堆人競爭評副高,對於這種焦慮現在愈發平和了。最後,非常感謝我的老婆,對我未來的信任和認可,對我「忙的要死還掙不了幾個錢」現狀的理解。雖然我們收入都不高,但好在可以互相支持,可以一起擠在30平米的小公寓裡,可以接受不斷租房搬家,可以一起吐槽,互相加油打氣。在北京這樣喧囂的城市中,相互依靠和陪伴是不斷走下去的動力,攢錢和買房是我們接下來的目標,而且目前看來並不難實現,和我19年時候的想法已完全不同了。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疫情不要反覆,婚禮可以如期舉行。學歷學校成長環境相似的,大概率會成為那個和你生活目標、生活態度、工作能力都契合的人。不斷內卷的社會,心態是關鍵,希望包括我在內的青椒們可以積極樂觀,大不了辭職換工作唄。補充下,我和我老婆均為獨生子女,都父母雙全,身體還算健康,都還上班工作。目前還不太敢考慮要孩子的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4022200/answer/1896363619先說下收入,收入如下:月基本工資4250(扣除五險),公積金950*2。這上面兩項是穩定收入從沒斷供。也就是基本收入是6150。2,科研績效,一般是包括論文、專利、項目(項目有運行績效,比如一個國自然,三年期,每年能拿3000左右的運行績效)這個數字我曾經問過人事處,基本大概是低於全校平均收入,全校大概是13萬左右。基礎學科,沒有橫向項目,也沒有什麼公司合作之類的收入。同時這個收入會隨着工作年限以及職稱變動。副教授大概是平均13萬左右,正教授聽說在17萬左右。安家費10萬,但是學校說得排隊,靠着家裡幫忙,在所在地城市買了一個房子,當地房價目前1.5萬左右,我買房的時1.2萬左右。貸款了100萬,4.9上浮10個基點,月供5609。1,監考,各種監考,尤其是考研或者公務員之類的,一次監考像考研能收入個1000左右。但是四六級就最少了。4,其他瑣碎的,比如輔導員、支部書記等等都有一點微薄的收入。好處在於相對自由,不需要坐班,所以有課的時候可以去,沒課就算。另外,做科研比較隨性,畢業後就發現了,如果不跟着大老闆去好實驗室,基本上沒可能了。學校按標準給10萬科研啟動經費,結果第一批到了5萬,另外5萬到現在都沒有音訊,聽說學校窮了。5萬塊錢,只能當發表open access的版面費了。其實學校目前也有新的方式,在入職時候確定的,就是特聘制度。非升即走那種,待遇的確很高,聽說可以達到一年30左右。但是考核壓力很大,而且屬於那種科研能力比較強的人,給特聘副甚至特聘正。我自己水平太差,又懶散,所以就選擇了老編制的講師。33歲,top2碩士畢業
一線城市,雙非一本
由於學科邊緣,設計學博士較少,所以碩士畢業就拿到了編制,升上講師後每年包括公積金橫向獎金到手15-20。現在在職讀博(海外),主動減少上課,科研廢柴,工資降到10-15。17年買房,4/平,靠啃老付首付還房貸。然而這麼貴的房子通勤仍然需要2.5小時。目前房子已經漲到9/平,打算博士畢業就捲款跑路,去一個二線城市的同等學校,過上引進人才,走路上班,被動收入還有20的生活。目前所在的雙非一本,每年教學工作量要求300,評副高的條件:項目至少兩個省級+7篇北大核心及以上(實際上只有北核是不可能的,要有專著或SSCI或A&HCI,南核都不好使)。就它給的待遇和它的要求來說,我覺得它飄了,對比二線真的飄了。一線城市嘛,不缺人才,水漲船高,愛來不來。消耗在通勤的時間太影響生活質量的原因其實在2.5小時之外,到家需要花費巨大的意志力把自己從沙發拖到書房。去了二線也不是真的躺平,時間節約了,反而更有利於精神飽滿搞事業。作為文科,設計類,器材幾乎沒有太大需求,大量的社會調查用戶調查而已,在哪都能做。設計類學者的圈子只有最頭部才值得混,其他二流學校,一線二線都沒有能拉開層級的區別,沒意思,何必呢,狗狗祟祟的。讀博之後眼界開闊了很多,外邊的世界很大,踏踏實實搞點研究,不指望這份工作能掙什麼錢,做點真正能服務社會的設計更符合我的初心。房子賣了才是資產,自住實際上是負債。還完房貸捉襟見肘,還要考慮父母來養老的問題(獨生子女),每天都過得緊張兮兮是最不適合科研的一個狀態。關於評副高的條件,由於知乎大部分是自科學者,可能覺得我們這個太容易了。一些社科學者可能也覺得容易。不過對於設計學,藝術學來說很難…因為期刊少,也沒受到過專門的科研訓練,讀博之後我才真正摸到科研的門路。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4022200/answer/1891281402現階段我國的科研水平還處於中低端水平,讓很多科研人員得到的薪水和多年的求學投入不成正比,但好在這個行業包容性大,幾乎每個科研人員都能在行業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總的來說,不論高校政策在如何變化,積攢個人實力才是關鍵。相信自己,趕過所有風雨兼程的路,總會迎來艷陽照耀的未來。來源:知乎
4、秒變文獻高手:SCI文獻閱讀框架。。。多份資料送給你5、DeepL Pro 破解版,最想要的在這裡,速取歡迎大家加入「二知了資訊交流2群」。如果想入群交流,可以掃碼或者加小編微信Summereight,告知想要加入群,小編拉你進群。誠信邀請:技術交流、課題組宣傳、項目組以及企業技術、會議、招聘信息發布,我們願意為你誠信服務! 聯繫郵箱:erzhilia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