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文作者:Jolene Tan

主動談論自己讀博路上的孤獨感,既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宣洩。

和許多博士生一樣,我也為了求學負笈千里——從新加坡遠赴澳大利亞。雖然新環境充滿了機遇,但也有很多挑戰,比如孤獨感。我在堪培拉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讀人口統計學博士,這裡的環境讓我非常陌生,而在2021年新冠疫情期間開始讀博讓一切變得更難了。

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導致孤獨感的一些原因,以及如何緩解這種感受。

科研世界有時會讓人感到孤立無援,尤其是對於家裡的第一代大學生和背井離鄉的留學生來說。來源:Getty

當我第一次踏入科研世界時,我發現「多才是多」。學術人員需要兼顧發論文、教學、經費申請。我發現,他們在數據收集和分析上花的時間越多,他們產出的論文和標書也越多。作為一名求知若渴的博士一年級學生,我全力以赴,每天都用大量時間學習新方法,瀏覽信息,分析數據。但我慢慢意識到,在科研和朋友之間分配時間越來越難,前面的道路也顯得越來越孤單。

告訴別人我在做什麼也很難。我是我們家第一代大學生,我不知道怎麼和家裡人還有朋友解釋我的博士課題和它的重要性。我的研究是關於影響亞洲低生育率的因素,這與我們專業其他人的研究問題完全不同。有時候,找不到可以聊聊研究進展的人也讓我感到孤獨。

教育和科研通常關注個人成就。學生因為對相關領域和學科做出了特殊貢獻而被授予博士學位。沒有博士學位是授予哪個團隊的。當你投稿或申請經費時,對你工作的評估一般來自那些與你毫不相干的匿名審稿人和決策者。你既不能和他們見面,也沒機會與他們交流。

批評文化

沒有人會告訴你,被拒在學術界有多常見。當我第一次向期刊投稿時,我立刻就被拒了。在吃了一次又一次的閉門羹之後,我終於有機會在一次會議上匯報研究成果。我的匯報環節還有另外兩名演講者和主持人,除此之外幾乎沒人來聽我的演講,這讓我體會到科研道路可以有多孤單。我感到很迷茫:「如果沒人關心我的研究怎麼辦?」我覺得自己不是整個科研圈的一份子。

難道所有人都註定孤獨?我相信不是。久而久之,我逐漸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為工作和生活設立了邊界。例如,我會在周末放下工作,和別人一起去探索新地點,發現新愛好。我們去堪培拉國家植物園了解植物多樣性的保育工作,周末去戶外野餐,給下周的自己充充電。我還第一次嘗試了「繪畫品酒」(paint-and-sip)活動,一邊品酒一邊作畫——我畫了一頭高原牛。這些活動為我的讀書生涯平添了許多社交樂趣。

作為社交活動的繪畫課程幫助Jolene Tan結交了許多朋友。來源:Jolene Tan

雖然和同學聊你的孤獨感有點難以啟齒,但說出你的感受能讓別人也願意分享,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幫助。有一次,我和我們專業的其他學生說,我覺得除了自己,其他人好像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只有我感到做科研和發論文學起來很難。我對不成文的文章發表流程非常陌生,比如如何調整第一份手稿的格式,以及一些學科和期刊要求置信區間,一些要求p值,害羞的我根本不好意思問別人。令我意外的是,我的很多同齡人也有同樣的感受,一些博士畢業生甚至就如何順利完成博士學業總結了一些很有用的注意點。

聽到別人也有同樣的困擾,讓我頓時鬆了一口氣,也讓我學會了不要苛責自己,而是享受學習的過程。總之,我意識到培養歸屬感的重要性。

最佳提示

以下建議我會送給我自己和那些剛走上科研道路的人,尤其家裡的第一代大學生和離家求學的人。

保持耐心。找到自己的科研路線和立足點需要時間,不要因為一開始感覺不對或沒有歸屬感而灰心或放棄。就和做科研需要時間一樣,交朋友也需要時間,這一點對於我這樣的留學生而言格外重要。

找到歸屬感。歸屬感的培養需要你發揮主觀能動性。它不是別人給你的,就算身處一個活力多元的大學也不會自動擁有。它幫助我結交了各行各業的人:我的課題組成員,其他系的學生,我還通過朋友介紹和校園活動認識了學術圈外的人。這給了我新的視角和思維方式。比如,其他系的朋友讓我意識到在描述科研觀點和經歷時,會講故事有多重要。這種方法在人口統計學這種更講究量化的學科中很少用到。

我很幸運地加入了一個博士生互助小組,我們互相學習、彼此鼓勵。我們會輪流介紹自己的研究內容,互相提建議和意見。這些互助活動不僅提高了我的研究質量,還讓我們成為了經常聯繫的朋友,我們研究人口統計學的學生還可以互相借鑑。這些互助夥伴在我需要的時候隨時都在,我們幫助彼此克服工作壓力和困難。

學會問問題。我從高年級學生那裡得到的一條最重要的建議是要會問問題。比如,儘早搞清楚我們專業的畢業要求,讓我可以規劃研究進展,安排好充足的時間。詢問期刊的投稿要求也能減少來來回回的次數,了解其他人的研究內容會讓整個學習過程更有意思。我來自一個將提問視為不夠禮貌的國度,這個建議幫助提升了我的科研和社交能力。

當面見人。在這個後疫情時代,用Zoom上網課或線上見面再簡單不過,但對我來說,視頻會議絕對不能替代線下交流。隨着旅行限制逐漸放寬,我現在一有機會就回國,和家鄉的人保持聯繫以及在學校里和同學見面,都能緩解我的孤獨感。

說出你的感受。說出你的孤獨感既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宣洩。當我感到孤獨時,我會覺得自己是唯一有這種感受的人,但其實並不是。這種自認為的想法還有一種專門的術語叫「多數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即人們會假定自己的感受只占少數,但其實很多同齡人都有同感。大方坦白做科研對我來說有多難,能讓其他學生也願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從而幫助他們。通過彼此的鼓勵,我們都能變得更強大。

現在的我博士課程已經過半,我也終於建立了穩定的人際關係,可以回味一番這段經歷,而不再感到那麼孤獨了。與同齡人分享你的孤獨感,找到組織和歸屬感,互幫互助,就能幫你掙脫孤獨的枷鎖。

原文以Feeling lonely in research? You’re not alone為標題發表在2022年9月1日《自然》的職業版塊上

© nature

doi:10.1038/d41586-022-02801-w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英文原文




職位推薦

Nature Careers

1.中國醫科大學

招聘崗位: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以及其他醫學相關學科領域高層次人才;瀋陽


2022年10月8號前申請職位,掃碼查看詳情→

*點擊二維碼可放大掃描

2.甌江實驗室

招聘崗位:組織再生和創新藥物、視覺康復、認知功能康復、再生醫學材料等方向高層次人才,年薪最高250萬元;溫州


2022年10月9號前申請職位,掃碼查看詳情→

*點擊二維碼可放大掃描

3.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籌)

招聘崗位:生物學系、神經生物學系、精神健康與公共衛生系、智能交叉科學中心開放教學科研崗位;深圳


2022年10月11號前申請職位,掃碼查看詳情→

*點擊二維碼可放大掃描

更多國內外科研工作機會,請訪問:nature.com/naturecareers

歡迎點擊圖片查看如何通過自然職場(nature.com/naturecareers)平台自助發布職位

版權聲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負責翻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郵件China@nature.com。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 2022 Springer Nature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星標我們🌟,記得點讚、在看+轉發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