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1月16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接到了楊振寧的來信,他準備為人工合成胰島素的中國科學家們,提名第二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希望郭沫若把科學家代表名單給他。
然而,中科院和外交部商量後,決定拒絕申請這個資本主義頒發的獎,理由是:
胰島素研究成果是科研人員在黨的領導下集體努力的結果,難以提出有突出代表性的人選。
等到了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已經吹響,申請諾貝爾獎被提上了議程。
然而,人工合成胰島素該由誰代表去申獎,究竟誰的功勞大,仍然很難決定。為此中國科學院不得不召開總結評選會議,生化所、有機所、北大化學系分別做報告,又花了四五天時間分組討論。
最終,只能用無記名投票選出四名代表,又從四人中選出一位,由他代表全體研究人員申請諾貝爾獎。
後來,胰島素合成因為創新不夠,而沒能獲獎,那是後話。但這個複雜的事件背後,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特色制度:
舉國體制。
1
溫鐵軍教授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舉國體制的本質,其實是:
逆周期做多。
1997年亞洲陷入金融危機,中國卻大量增發國債,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也是在那時候提出「西部大開發」等大戰略。後來一個個國家戰略出爐,比如天然林保護、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都是以國家財政直接發債,帶動金融投資,拉國企入局,搞大基建、
在經濟下行周期,反而要加大投入。這種反常識的操作,只有受行政支配且實力雄厚的國有經濟部門能夠執行。
而眼下的周期,不僅是經濟方面,更重要的是一股逆流興起——逆市場化、逆全球化。
美國對中國芯片的打壓,對中國的技術封鎖,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他們甚至通過「中國行動計劃」等特別行動,對與中國有合作的科學家「獵巫」。
中國應對的方式,其實華為思考過了。2021年8月12日,任正非在內部會議上說,即便是暫時困難,要敢於擁抱人才,敢於加大戰略投入:
科學家想在哪兒辦公,我們就在哪兒建研究所。
別人越是封鎖,我們越要開放。
上個禮拜,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了一份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意見,海外媒體馬上領會了其中的意圖:
中國政府將利用「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推動技術進步。
所有人都知道,關鍵核心技術,指的是什麼。
新型舉國體制這個詞,是2020年正式提出來的。但這一次,再不是國家機構包攬一切,不再是把科研人員拉到封閉的沙漠中,而是懂得調動各方面的資源。
很多事情已經悄悄發生了。
2021年,對岸的日本一片哀嚎,被譽為「光催化之父」的藤島昭,加盟了中國的一所雙非院校上海理工大學,他把自己的研究團隊也都帶來了。
藤島昭來中國的背景,是上海市政府和上海理工大學出資數十億日元,專為他建獨立研究所。
那個時候,日本媒體注意到一件事,越來越多的頂尖科學家,離開日本,去往中國。
再往前算,2017年,荷蘭籍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林加拿到了中國綠卡,此後他更加把工作重心放到中國。眾所周知,中國的綠卡有多難拿。
這也是舉國體制的一種方式,在有需要的時候,國家部門可以一路開綠燈。
2
最近去看上海臨港的一個項目,對新型舉國體制有了新的認知。
上海臨港新片區是2019年成立了一個新區,之後,臨港的核心區被切割成嚴整的功能區,代號分別是101、102、103、104、105片區。
我去的103片區,功能劃分是從未聽過的一個名字:
頂尖科學家社區(下稱頂科社區)。
效果圖
從兩彈一星到天然林保護,基本都是項目制的。但103片區的功能,卻是一個漫長的的計劃:
用舉國體制推動基礎科學的突破。
這看起來似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臨港管委會設計的路徑是,通過各種努力,將全球最頂尖的科學家們吸引到上海,來做研究、來教書育人、來做成果轉化最好,甚至來開會也行。
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是依託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將每年一次的頂科大會永久落戶到臨港,如今,頂科大會已經辦到了第五屆。頂科協會的主席,是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
頂科社區的頂層設計,是臨港在徵詢了科恩伯格等人的建議後達成的。頂科社區要做的,不是政府花錢做科研,而是打造一個適宜科學家的研究環境,吸引頂尖科學家前來。
臨港管委會的頭腦很清醒,作為頂科協會主席的羅傑·科恩伯格更是清醒,他曾旗幟鮮明地說過:
我是「大科學」的批評者。
他反對政府機構投入資金推動一個大規模的科研項目,他認為,重大的科學發現來自於成千上萬個聰明的年輕人,讓年輕人追隨自己的點子,最後會有收穫的。
吸引年輕的科學家和研究者有很多辦法,其中比較有效的一條就是把他們的導師、領導,甚至行業的開創者吸引過來。有人算過,每引進一個頂尖科學家,會隨之來帶來:
10個青年科學家、100個博士研究人員、1000個研究生與技術人員。
前面提到的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費林加,就是很好的例子,這位分子機器的泰山北斗2017年拿到了中國綠卡,到華東理工大學任職。
到現在,費林加的研究團隊已經有100多名學生、10多名課題組長,而且因為他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力,以色列、英國的多位頂尖科學家選擇加入華東理工大學。
除了生活設施,103地塊上,只有三個功能,思想板塊、實驗室板塊、技術轉化板塊。而這裡的生活設施,比如科學家公寓、雙語學校、國際醫療中心,都是豪華配置。
科學家呆的時間最長的地方,是實驗室。頂尖科學家社區的核心,是10個頂尖的科學家實驗室。
2020年的時候,頂科社區敲定了三個頂尖科學家的入駐,他們將以原有實驗室為模板,在頂科社區建立鏡像實驗室:
羅傑•科恩伯格的生物大分子實驗室;
理查德•勒納的免疫化學實驗室;
雷蒙德•德威克的糖生物實驗室。
三位科學家承諾,每年會在這裡待不少於三個月時間。其中,羅傑•科恩伯格更是會把工作重心轉到上海來。
3
頂尖科學家社區,本質依然是一種「逆周期調節」。
2020年,世界頂科協會副主席朱棣文曾經警告,希望其他領域的競爭不要波及科學。
但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頂尖科學家社區要對抗的,正是席捲而來的逆全球化浪潮。
這種抗爭,會天然贏得科學界的好感。科學家群體是全球化天然的支持者,是逆全球化最大的反對者。科學家在創新技術變革方面需要通力協作,而不是彼此當作競爭對手。
臨港頂科社區並不是為了解決眼下的問題,不針對具體的項目,而是為中國的基礎研究做戰略儲備,放眼未來。他們的戰略目標寫得很明確:
領先未來20年的科技戰略力量,儲備未來50年的科學資源。
基礎科學是戰略力量,也許聽起來很空洞。但任正非解釋得很明白,修橋、修路、修房子只要砸錢就行。但芯片砸錢不行,得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103片區,是給人類中間負責思考未來的人,留出來的一片淨土。
臨港在做的這件事情,我是在參觀一個項目時聽說的。
去臨港103片區的那天,上海颱風剛過,空氣異常清新。臨港建設一篇現代化,道路寬敞,乾淨整潔,公園眾多,但人不是很多,完全遠離城市喧囂。
真是科研工作者的天堂。
我去看的這個項目,名叫中建玖海雲天,它的開發者是中建二局旗下地產投資開發品牌——中建玖合。
項目上的朋友說,這是臨港首個綠建三星、超低能耗的住宅,房子的建造標準受到比其他地方更嚴格的監管。
比如,採用超低能耗圍護結構,在外牆、屋面、門窗加強保溫,設置三玻兩腔的節能外窗+南向內置百葉。結合具有高效熱回收功能的新風系統的運作、VRV中央空調,使房屋更加節能減排,舒適宜居。
管委會對建造的要求,細緻到了毛髮間。
效果圖
有意思的是,這裡的房子,很多都被浦東張江的科研工作者們買走了。頂尖科學家的魅力,也許普通人無法感知,但越是從事基礎科學的科研人員,越容易被頂尖科學家社區的規劃打動。
朋友說,中建玖海雲天這個小區,未來可能是上海科研密度最高小區之一。
感召力,在有些時候比行政指令更有力量。
10月31日起,第五屆頂尖科學家論壇將在即將竣工的世界頂尖科學家永久會址舉行。屆時,諸多世界級的科學家齊聚一堂,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還會掏出兩個1000萬,用來鼓勵這些科學家。
如果說四十年前的舉國體制,是有舉國而無開放,新的舉國體制最特別的地方,是把三個元素集合到了一起:
集中力量辦大事、市場競爭,資本市場。
換言之,別人越封鎖,我們越開放。
1、本項目推廣名為「世界頂科社區·玖海雲天」,J02-01地塊備案名為:「科璟雅居」,海洋一路666弄15-17號的預售證號:自貿臨管房管(2022)預字0000150號,取證日期:2022年7月26日。J04-01地塊備案名為:「科茵蘭庭」,海洋三路666弄20-23、27-33號的預售證號:自貿臨管房管(2022)預字0000149號,取證日期:2022年7月26日。J01-01地塊備案名為:「科宸雲築」,海基一路99弄1、2、5、6、11、12、15-18、23、24號的預售證號:自貿臨管房管(2022)預字0000151號,取證日期:2022年7月26日。發證機關: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開發商:上海昇澄置業有限公司。2、本廣告涉及的圖片、文字、數據等相關資料以及項目周邊環境、交通及其他配套設施的介紹,旨在提供相關信息,不排除因政府相關規劃、規定及開發商未能控制等原因發生變化。3、本廣告僅供參考,不作為本公司對此作出的承諾,不作為合同內容和交房標準,具體以政府最終審批及雙方正式簽署的商品房買賣合同及附件等協議為準,本公司保留對宣傳廣告修改的權利,敬請留意最新資料。4、(含聯合研發中心建築面積)約70萬方。5、「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專用名詞,來源於http://www.pudong.gov.cn/。6、區位圖僅為道路示意圖,具體道路及規劃以政府發布文件為準。7、文中英文與中文意思表述不一致時,以中文表述為準。8、景觀示意圖僅作風格展示和參考之用,並非實際交付標準。本項目的景觀風格與選用材料、綠化面積及品種、建築布局、樓間距等可能會與實際交付不一致,具體以政府最終審批文件及實際交付現狀為準。本次製作時間為2022年9月,有效期至2022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