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
10月1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發《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的通知,文件指出上海將要布局未來產業,打造未來產業集群,未來能源產業集群瞄準了先進核能和新型儲能。
新型儲能。推動開展戰略性儲能技術研發,推動壓縮空氣、液流電池等長時儲能技術商業化,促進「光儲充」新型儲能站落地,加快飛輪儲能、鈉離子電池等技術試驗,推動固態電池電解質技術攻關。推動大功率長壽命氫燃料電池和碳紙、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等關鍵材料創新,推動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等應用研究。
以下為文件全文: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的通知 現將《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 為了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力做強創新引擎,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制定本行動方案。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以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為牽引,統籌推進科技和產業融合、當前和長遠結合、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結合,立足產業基礎和生態優勢,集中力量、滾動培育,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未來產業創新高地。 到2030年,在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等領域湧現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硬核成果、創新企業和領軍人才,未來產業產值達到5000億元左右。 ——建設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未來高地。依託各類社會主體,建設未來產業研究院,成立5家左右未來技術學院,培育15個左右未來產業創新中心,建設一批創新聯合體,打通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雙向通道。 ——做強未來產業集群發展的未來引擎。打造5個未來產業集群,建設15個左右未來產業先導區,攻關100個左右核心部件,推出100件左右高端產品,形成100項左右中國標準,促進產業集聚引領發展。 ——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未來範式。推動10家左右領軍企業向未來產業布局,發展20家左右生態主導型企業,打造100家左右企業技術中心,培育1000家左右高新技術企業,促進各類所有制企業相互融合。 ——營造要素集聚、開放包容的未來生態。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引進一批高層次戰略科學家和企業家,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形成50個左右綜合性應用場景,形成產學研用高效協同的創新生態。 在浦東、寶山、閔行、金山、奉賢等區域,提升「張江研發+上海製造」承載能力,打造未來健康產業集群。 1.腦機接口。加速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腦機融合技術、類腦芯片技術、大腦計算神經模型等領域突破。加強腦工程學、腦神經信息學、人工神經網絡等基礎研究,推動類腦芯片、類腦微納光電器件、類腦計算機、神經接口、智能假體等研發創新。探索腦機接口技術在肢體運動障礙、慢性意識障礙、精神疾病等醫療康復領域的應用。 2.生物安全。突破新型微生物、病原體快速鑑定和短期規模化檢測、科學追蹤溯源等關鍵技術。推動新型疫苗、抗體及分子、免疫診斷等共性技術研發轉化,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傳染病防治藥物,構建生物安全產業體系。支持生產和儲備一批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藥物、檢測試劑和設備。 3.合成生物。推動攻關DNA/RNA底層關鍵技術,發展基於生物信息學和機器學習的DNA/RNA自動合成系統。聚焦生物體初級和次級代謝間的相互作用,發展代謝科學共性交叉技術。推動合成生物技術在創新藥研發、醫美產品研製、微生物菌株試驗、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領域的應用轉化。 4.基因和細胞治療。突破加速載體遞送、基因編輯等技術,鼓勵攻關臨床級病毒載體、規模細胞培養工藝等關鍵技術。加快細胞治療、基因治療、溶瘤病毒等相關技術產品的研發轉化。支持關鍵原材料、重要設備耗材等研發創新與產業化應用。 在浦東、徐匯、楊浦、寶山、閔行、嘉定、青浦等區域,以場景示範帶動產業發展,打造未來智能產業集群。 1.智能計算。推動超大模型智能計算突破,培育智能計算自主框架和算法平台,發展自主智能芯片。協同雲邊端算力,推動知識增強、跨模態統一建模、提示學習、持續學習等技術在超大模型創新應用。加快超大模型向機器視覺、智能語音語義、自然語言處理、人機交互等領域應用,推動AI普惠化。 2.通用AI。構建具有泛化知識、動態學習和自主規劃的通用AI模型,深化模型在城市治理、生物安全預警等領域部署應用。布局AI+藥物研發、AI+新材料等應用,推動AI與物理、化學、數學等基礎科學深度融合發展,開發為科學服務的基礎性工具。攻克柔性感知、自適應遷移、群體智能等關鍵技術,建設感知、決策、規劃和控制一體化的機器智能體,推動在醫療、陪護、養老等場景的應用。 3.擴展現實(XR)。突破XR關鍵技術,推動近眼顯示、感知交互技術、渲染計算技術、雲內容製作分享技術等突破。加快XR終端產品和應用軟件開發,推動新一代通信網絡(NGN)+XR融合創新,發展軟硬一體的智能交互設備產業鏈。構建XR科技應用場景,加快在教育培訓、醫療健康、工業製造、體育娛樂等行業應用。 4.量子科技。圍繞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測量,積極培育量子科技產業。攻關量子材料與器件設計、多自由度量子傳感、光電聲量子器件等技術,在硅光子、光通訊器件、光子芯片等器件研發應用上取得突破。推動量子技術在金融、大數據計算、醫療健康、資源環境等領域的應用。 5.6G技術。科學有序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和規模化商用。突破空天海一體化、確定性網絡等關鍵技術。聚焦6G智能終端、系統設備、通感算一體化網絡以及融合應用等領域,推動產業做大做強。建立6G國家標準與技術推進中心,強化6G標準引領。 1.先進核能。加快商業化先進核能技術攻關,開展新型小堆、超高溫氣冷堆裝備研製以及新型核工程材料研發應用。攻關小型模塊化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及模塊化智能裝備,研發高溫超導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開展新型核聚變能源系統技術預研,推進核能小型化技術驗證,開展多能融合示範應用。 2.新型儲能。推動開展戰略性儲能技術研發,推動壓縮空氣、液流電池等長時儲能技術商業化,促進「光儲充」新型儲能站落地,加快飛輪儲能、鈉離子電池等技術試驗,推動固態電池電解質技術攻關。推動大功率長壽命氫燃料電池和碳紙、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等關鍵材料創新,推動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等應用研究。 在浦東、楊浦、閔行、金山、松江、青浦、崇明等區域,打造未來空間產業集群。 1.深海探采。推動研發深遠海和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發展重型破冰船、高冰級LNG船等極地裝備,構建極地科考和資源開發裝備體系。研製深遠海運維保障、多功能救援等特種船舶,提高應急救援裝備能力。研製深水大型浮式生產儲卸裝置等能源海工裝備以及駐留浮式研究設施。研製深海採礦裝備,加快海試驗證及示範應用。 2.空天利用。突破傾轉旋翼、複合翼、智能飛行等技術,研製載人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探索空中交通新模式。聚焦智能機載、複合材料、新能源動力創新,研製超音速、翼身融合等新一代商用飛機,推動氫電池、氫渦扇等氫能飛機技術驗證示範。研製低成本衛星和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加快寬帶通信衛星發射組網及商業運營,積極利用空間頻率和軌道資源,建設陸海空天領域全天候、全球性衛星互聯網。 在浦東、寶山、金山等區域,提升產業轉化承載能力,打造未來材料產業集群。 1.高端膜材料。提升膜材料基礎結構設計和原料自主化能力,突破高端分離膜技術,研發攻克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及專用樹脂、體外膜肺氧合器用中空纖維膜、5G/6G天線用液晶高分子聚合物膜、高導熱石墨烯薄膜等原材料及成膜技術。持續推進高端鋰電池用膜材料、新型顯示用光學膜、集成電路離型膜等材料技術迭代和產業化。 2.高性能複合材料。做強高性能纖維產業鏈,布局極端環境纖維、生物醫用纖維、人工智能纖維等方向。加強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研發,支持粘膠基碳纖維、瀝青基碳纖維、芳綸纖維、超高分子量聚烯烴纖維等製備技術與工藝提升,攻關核心催化材料,突破高性能碳纖維及複合材料量產技術。研發能源轉化及存儲纖維、變色纖維、形狀記憶纖維和致動纖維等應用技術。持續攻關航空發動機用高溫合金、金屬基複合材料和高端醫用可降解合金等技術。 3.非硅基芯材料。推動碳化硅、氮化鎵等寬禁帶半導體化合物發展,持續提升寬禁帶半導體化合物晶體製備技術能級和量產規模,積極布局寬禁帶半導體晶圓製造工藝技術,增強寬禁帶半導體芯片產品設計能力,擴大產品應用領域。積極推動石墨烯、碳納米管等碳基芯片材料,半導體二維材料等未來非硅基半導體材料技術研究和布局。 籌劃組建一批未來技術學院,加強高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發揮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成果展示與轉化中心作用,集聚各類創新資源,建設未來產業研究院。發展創新聯合體,組建一批未來產業創新中心,加強前沿技術多路徑探索、交叉融合和顛覆性技術供給。完善未來產業全球創新網絡,加強國際創新協作,布局一批海外技術轉移轉化網絡節點、國際技術轉移和創新合作中心。 謀劃未來產業先導區,聚焦臨港、張江、紫竹等,集聚創新要素,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建設未來產業加速園,遴選若干特色產業園區前瞻布局,發揮未來產業科技園作用,建設一批推動創新成果轉化的加速器。打造未來產業試驗場,建設未來社區、未來工廠、未來醫院、未來商業、未來農業等標杆示範場景。 培育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鼓勵國有企業加強未來產業布局,加大企業創新開放力度,納入企業年度創新考核。引進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發布硬核科技百強榜單,形成一批在細分領域引領的「未來之星」。依託「浦江之星」計劃,構建「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整合的項目挖掘與甄別機制。 發布早期驗證場景,研究未來技術可行性,加速「0-1」的創新突破。發布融合試驗場景,支持企業和科研院所聯合建設中試基地和驗證平台,實施跨界融合示範工程,推動「1-100」產業加速孵化。發布綜合推廣場景,以大規模示範推動「100-100萬」的爆發式增長,加速應用迭代與產業化。 推出一批面向全球的「揭榜掛帥」項目,充分賦予科學家自主權和決策權,營造自由探索的良好氛圍。引進全球頂尖人才、科研團隊和創新型企業,建立以市場化為導向的利益風險分擔機制,推動研發活動產業化。發揮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功能,跟蹤未來技術創新成果,培育未來產業創新人才,支持申報各類人才計劃。 探索設立市場化主導的未來產業引導基金,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產品和服務創新。推動國際性行業組織落戶,支持企業參與制定未來產業標準規範。建立未來產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注重數據安全、產業安全和倫理制度建設。放大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等溢出效應,搭建未來產業合作交流平台。聯動「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大賽,舉辦未來產業大賽。 依託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建立健全市級層面未來產業推進工作機制,加強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產業化一體化部署,擴大產業規模,統籌協調未來產業發展。加強部市合作,爭取國家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平台等落戶上海。加強市、區聯動,強化區域布局和要素保障。 依託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諮詢委員會,成立未來產業戰略諮詢專家組。編制未來產業發展白皮書,加快完善統計體系。組建未來產業促進平台,促進資源對接、成果轉化,優化未來產業發展生態。 研究制訂推動未來產業發展的支持政策,加大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等專項的支持力度。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裝備首台(套)、科技創新券、創新產品推廣等政策,鼓勵市場開展消費補貼,培育壯大市場需求。強化人才服務保障和融資支持。各區可結合實際出台專項支持政策。 健全完善適應未來產業技術更迭和產業變革要求的制度規範。按照包容審慎原則,統籌監管和服務,適當放寬新興領域產品和服務市場准入,深化科研人才減負鬆綁的機制政策創新。加快要素市場化配置,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研究未來產業用地模式,推動數據開放和交易。 大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與創新文化。加強場景建設,加大試點應用、創新示範案例總結和經驗推廣的力度。深化科普教育,讓更多未來科學種子孕育發芽,為未來產業持續發展築牢基礎。第十一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ESIE2022)已定檔11月16-18日在首鋼國際會展中心(北京冬奧場館)舉辦。30+場主題論壇,聚焦儲能熱點話題,200+儲能頂級專家學者、企業高管帶來精彩演講。ESIE2022分別設置了陽光電源館、寧德時代館、海博思創館、鵬輝館四大展館共計40000平米展覽區域,將匯聚200+國內頭部企業盛裝出展。第六屆國際儲能創新大賽頒獎盛典,將為儲能創新者加冕!CNESA Data Link全球儲能數據庫2.0重磅發布、2022儲能企業系列榜單發布、儲能領袖閉門會、全球儲能新品路演……首次開通線上平台,線上線下雙線融合。
報名諮詢:
馮先生:18600530735(同微信) jinlei.feng@cnesa.org
曹先生:13552712189(同微信) shuo.cao@cnesa.org
任女士:18713515424(同微信) kaili.ren@cnesa.org
掃碼註冊
九部門印發《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研發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電池儲能等技術
儲能8個!國家能源局公布2021年度能源領域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項目)名單
陳海生等業內大咖合力之作:2021年中國儲能技術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