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布里奇特·萊利(Bridget Riley)《白內障 3》(Cataract 3),布面丙烯,221.9×222.9cm,1967年

自帶神秘濾鏡的魔術師在生活中並非隨處可見,不免驅使人們向其投來好奇的目光。那麼,藝術家視角下的魔術師是什麼樣?魔術與藝術有何聯繫?今天,時尚芭莎藝術為你解答。


藝術家筆下的魔術師
魔術師這一職業由來已久。早在500年前,著名的中世紀畫家耶羅尼米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便對其進行了刻畫。
耶羅尼米斯·博斯《魔術師》(The Conjurer),板面油畫,53×65cm,1496-1520年
耶羅尼米斯·博斯《人間樂園》,木板油畫,220×389cm,1490-1510年
博斯除其作品《人間樂園》外,《魔術師》(The Conjurer)也十分耐人尋味、發人深省。該畫作描繪了一項歷史悠久的街頭戲法——杯子和球。記錄魔術本身並非藝術家的目的,而是以繪畫警示世人、批判現實,揭露人們如何由於缺乏警覺性和洞察力而被愚弄。

耶羅尼米斯·博斯《魔術師》(The Conjurer)(局部),板面油畫,53×65cm,1496-1520年
細看畫作,觀者會發現一個正在行竊的小偷和與魔術師互動的被盜者。後者彎腰凝神,盯着魔術師手中的珍珠,全然不顧周圍的一切。「喉嚨里的青蛙」(Frog in One’s Throat)是北歐的一句諺語,意為處在不舒適的環境中,而桌子上的青蛙與被盜者口中的青蛙印證了他正在被嘲弄。

博斯在此畫作中將魔術師描繪成一位充滿智慧的引誘者,而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雷梅迪奧斯·瓦羅(Remedios Varo)筆下的魔術師形象則與之大相徑庭。


雷梅迪奧斯·瓦羅(Remedios Varo)《雜耍者(魔術師)》,板上油彩和鑲嵌的珍珠母,99×122cm,1956年


瓦羅對俄羅斯神秘主義者Georgii Giurdzhiev和Piotr Ouspenskii的著作十分感興趣,他們發展了一種啟蒙理論——假設人們生來就「睡着」,除非通過開悟來激活自己的意識,否則會像催眠機器人一樣度過一生。而其畫作《雜耍者(魔術師)》中的主角就是「開悟者」,他沒有進行傳統的把戲表演,而通過操作光球為身邊的一群人施展魔法。
雷梅迪奧斯·瓦羅(Remedios Varo)《雜耍者(魔術師)》(局部),板上油彩和鑲嵌的珍珠母,99×122cm,1956年

這群人起初看起來並無不同,但細看則會發現他們具有各自的特徵。藝術家將其描述為一群未開化的人物——等待從魔術師那裡得到啟迪,以便他們可以「醒來」。在此畫作中,魔術師被「神化」,他的臉甚至被描繪成五角星形狀,上面鑲嵌着珍珠母。

雷梅迪奧斯·瓦羅(Remedios Varo)《雜耍者(魔術師)》(局部),板上油彩和鑲嵌的珍珠母,99×122cm,1956年


魔術也藝術
那麼,魔術本身與藝術有何關聯?一直以來,對於魔術是否被稱為藝術,魔術師與觀眾存在着不小的分歧。通常情況下,魔術師不像演員、舞者和音樂家那樣被視為藝術家。

一部分人會否認魔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存在,僅僅將其看作是一種短暫的戲法。但事實上,魔術與藝術依舊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人們耳熟能詳的魔術表演——「人體切割魔術」,就是利用了錯覺的藝術來「迷惑」觀眾的雙眼。

魔術師PT Selbit在表演「人體切割魔術」,1937年
在1921年的倫敦,英國魔術師PT Selbit第一次表演了「將人體一分為二」的魔術。這一表演自此轟動了英國,引得國外魔術師爭相效仿。
與此有異曲同工之處的錯覺魔術——「攔腰截斷」由美國魔術發明家吉姆·施泰因邁爾(Jim Steinmeyer)設計,他被《紐約時報》稱為「著名的『隱形人』——許多偉大舞台魔術師背後的發明家、設計師和創意大腦」。
吉姆·施泰因邁爾表演撲克魔術

吉姆·施泰因邁爾展示一種鋸切錯覺的版本

不難看出,魔術與藝術密不可分。將錯覺運用到魔術表演中能夠使觀眾感受視覺上的「奇蹟」。與此同時,為感知與透視的本質着迷的藝術家同樣將錯覺運用到其創作中,為觀者帶來強大的視覺衝擊,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便是其一。

達利的藝術創作經常給人們帶來「雙重錯覺」,使大腦以兩種相互排斥的方式去理解一幅作品。他善於將單獨、普通的物件組合成神奇的新事物——人臉、場景、身體……而魔術師亦能使用簡單且平常的道具為人們帶來意外之喜。

薩爾瓦多·達利《Galatea of the Spheres》,布面油畫,65×54cm,1952年

薩爾瓦多·達利《海灘上的臉和水果盤的幻影》,布面油畫,114.8×143.8cm,1938年


除此之外,利用錯覺來迷惑觀眾的眼睛也是歐普藝術(Op Art)的「特長」。該流派的作品能使觀者在靜態與動態、平面與立體、平行與扭曲之間反覆橫跳,甚至產生頭暈目眩之感……由此看來,藝術家們的視覺「戲法」也十分高超。

布里奇特·萊利(Bridget Riley)《Blaze》,絲網印刷,52.9×52.1cm,1964年

維克多·瓦薩雷利(Victor Vasarely)的標誌性瓷磚雕塑,1977年,位於匈牙利佩奇的波琳教堂外

藝術家也會「變魔術」?


除魔術師外,藝術家也熱衷於「表演魔術」。設想一下:走在街上的你抬頭看見一位「懸浮」在空中的男人,他似乎打破了萬有引力定律!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驚嘆之餘,或許你會替牛頓緩緩打出四個字:你禮貌嗎?

約翰·洛貝爾(Johan Lorbeer)《Tarzan (Standbein) / Tarzan (standing leg)》,靜物表演,2002年

其實,這位「懸浮者」是德國藝術家約翰·洛貝爾(Johan Lorbeer)。自上世紀80年代起,他在街頭進行的靜物表演令觀眾驚嘆不已,從而聲名鵲起。藝術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引起人們對城市以及空間的反思,並讓觀眾在驚訝之餘重新認識到習以為常的事情如何通過不同形式產生全新的體驗。

約翰·洛貝爾(Johan Lorbeer)《站立腿》,靜物表演,男子懸浮在兩米高的空中,垂直於牆壁,半靜態,右臂、雙腿自由活動,表演時長為兩個小時,2002年


但大多數人顯然只對其「懸浮魔術」的秘密感興趣。據說,藝術家靠在一根貼着牆面的假手臂上,並連接有延伸的支架,以此支撐自己,因此給人「懸浮在空中」的錯覺。

約翰·洛貝爾(Johan Lorbeer)《辦公室》,靜物表演,男子懸浮坐在帶有筆記本電腦的辦公桌前,半靜態,表演時長為兩個小時,1998年

約翰·洛貝爾(Johan Lorbeer)《Vitoria 90°》,女子懸空、垂直坐在距地面兩米的牆壁上,半靜態,頭髮自由垂落,手臂、雙腿自由活動,表演時長為兩個小時,2010年

2015年,洛貝爾參與的群展「城市是明星——建築工地的藝術」於德國卡爾斯魯厄市舉辦,該展覽為觀眾呈現了眾多「魔術」——懸浮在空中的男人、被連根拔起的房子、準備起跑的卡車……

由此可見,藝術家也會「變魔術」。他們通過特別的方法讓原本存在於人們固定印象中的事物變得新鮮有趣。或許,這就是藝術的真諦。

Leandro Erlich《連根拔起》「城市是明星——建築工地的藝術」展覽現場,2015年,位於德國卡爾斯魯厄市

Erwin Wurm《卡車》,「城市是明星——建築工地的藝術」展覽現場,2015年,位於德國卡爾斯魯厄市

魔術為人們帶來了不可思議的驚喜,也成為了藝術家對「幻想世界」的真實投影。觀眾從魔術中挖掘藝術的魅力,亦能從藝術中感受魔術的神秘。你還了解哪些有趣的魔術?歡迎留言分享。

精彩回顧:

石虎:我有一顆自己都不能征服的心!

舉槌在即!佳士得香港秋拍精選亮點不容錯過!

高淨值藏家,都在買什麼?

編輯、文李田惠子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