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如果前兩年有人來問,最推薦的中藥書是什麼,筆者一定會不假思索地推薦鄒澍的《本經疏證》和《本經續疏》。孟英評價:「本草以《本經疏證》為第一善本,其援引浩繁,穿穴精透,可謂空前絕後。」然而這樣一本書,到今天卻已不是最佳推薦,甚至有時候還要罵兩句,絕非是因為筆者喜新厭舊始亂終棄,其中原因詳見下文。
其人其書
鄒澍(1790 -1844),字潤安,江蘇武進人。
放到今天,鄒澍可以算是妥妥的老學究。他是北宋儒臣鄒浩的後裔,出桐城派吳德旋門下,相傳其通曉天文地理,道經佛書,各類文獻,這點從他書中龐雜的引用也可看出,如 梅實 條:
梅先眾木而花,花似杏,其老乾如杏,嫩條綠色,葉似杏,有長尖,樹最耐久,性潔喜曬,澆以塘水則茂,忌肥水,其實亦如杏,初生青,至小滿前脆嫩,過後則黃而爛。造烏梅法:以梅子核初成時摘取,籠盛,於突薰之令干,即成矣。(參《齊民要術》陸氏《詩疏》《廣群芳譜》)
這本書像他的名字一樣,是對《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為輔)的註疏,理論出發點是劉潛江的《本草述》和盧之頤的《本草乘雅半偈》,同時摻雜了各家的論述如徐靈胎、陳修園等,加之引用了大量醫藥文獻,使得本書極具可讀性。
愛了
那麼這書為什麼會深受喜愛?
首先,大篇幅用取象比類的方式闡釋藥效,給人以傳統中醫春風拂面之感。如 紫石英 條:
夫石,土之剛,金之未成者也。五,土數也。明澈晶瑩,水光也,石也。而無論大小,咸具五棱,明澈晶瑩,兩端皆銳如箭鐮,則其為自中土而上至肺金,下抵腎水矣。紫,赤黑相兼之色,水中有火,火中有水之象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
又如 葳蕤 條:
凡有節有液之物皆能通,故竹瀝通風火阻經,菖蒲通風痰阻竅,萎蕤則通風熱阻絡者也。
這樣的取象比類在書中比比皆是,初讀之不免拍案叫絕:這TM才叫中醫!
其次,對於《傷寒論》中使用的藥物,鄒氏會集合相關條文,對藥物進行分析,絲絲入扣,引人入勝。如 術 條:
或問:理中丸以吐多去術,乃五苓散、豬苓散、茯苓澤瀉湯偏有吐而用術,以下多而還用術,乃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朮湯,偏以大便硬而用術,其義何居?夫亦當察其所因也。《金匱要略》嘔吐篇云: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今云: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曰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曰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三證皆有渴,皆欲飲水,而理中丸條則曰: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欲水者,理中丸主之。夫熱多欲水而用五苓,中仍有術。寒多不欲水而用理中,亦不離乎術。惟因吐多而去之。可見嘔吐之於術,渴是一大關鍵,必持是定其用舍。不然,同為霍亂證,何以五苓散下不曰吐多去術耶?即理中丸下亦云渴欲得水者加術可驗也。雖然用術治渴,為嘔吐者言之耳,術究非治渴之物也。如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曰: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獨提不嘔不渴,二者與嘔而渴者恰相對照。
這樣的對比,無疑是給學習《傷寒論》且喜歡較真(為什麼這裡用XX而那裡不用)的朋友提供一大捷徑。
最後,桐城派文章華麗流暢,加之鄒氏肚子裡墨水不少,整本書看過去,行雲流水,令人心生喜悅。還是術條:
下泄者,水之性;上涌者,非水之性。必有激之使然者,除其激之之源,水自歸壑矣。古之人有治堤者,隨築隨潰,皆緣水從下上涌,則熔鐵汁灌之,堤乃得成。
愛消失了
此書跌下筆者之神壇,無外如下幾點:
1.有的時候用詞果決到不像一個內斂的學問人,引用過於廣博以至於迷失原初的方向,講話彎彎繞繞對初學者極不友好。如 芎藭 條:
玩《本經》《別錄》芎藭之治,可悟氣血必相輔而行也。夫氣本乎天者也,血本乎地者也。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血應不至頭,氣應不至足矣。乃若雲蓬蓬然膚寸而合,不終朝而雨,何不出於澤而出於山也?抑若泉涓涓然引第而匯之,遂成江湖,何不出於隰而亦出山也?
又如 百合 條:
玩百合知母湯,可以見汗則傷氣,邪搏於氣分,為消渴、熱中也;玩百合代赭湯,可以見下則傷血,邪搏於血分,為血脈中熱也;玩百合雞子湯,可以見吐則傷上,邪擾於心,為煩懊不寐也;玩百合地黃湯,可以見不經吐、下、發汗,則系百脈一宗,悉致其病,無氣血、上下之偏矣。
「可悟氣血必相輔而行」怎麼就可悟了?「玩……可見……」怎麼就可見了?加之後面的過度裝X,不難令人膈應。
2.過於窮追猛打,以至於某些解釋穿鑿附會,已經失去了糾結的意義,不是為了明理而解釋,而是為了解釋而解釋。如 滑石 條:
《本經》於藥之去病,不肯輕用盪字,惟大黃、巴豆、滑石則有之。盪,激也,排盪去垢穢也,動也,搖也,放也,散也。若於辭氣間分輕重,則盪練(巴豆)、蕩滌(大黃)自應作排盪觀。若徒雲盪,則動搖放散之謂矣。況盪練者能遍五臟六腑,蕩滌者猶及腸胃,徒盪則僅去胃中積聚寒熱耳。且開通閉塞(巴豆),推陳致新(大黃),皆實有物堵於其間。今若但曰積聚,則尚似有其物者,乃積聚之下,即緊承曰寒熱,是決以有氣無形視之矣。去有氣無形者,而命之曰盪,謂非動搖放散之義可乎?故復足其詞曰益精氣,明系滓穢去而清光來,斷斷不容與巴豆、大黃一往無前者同日而語。
針對年代久遠的文獻,要探究微言大義,也要懂得該放手時就放手,以免「死於句下」。王家葵先生評價其為「宿儒注經」,不是沒有道理。
3.脫離實踐,理論過於形而上,脫離實踐,且過分的取象比類並不能真正指導臨床。如 木香 條:
夫藥物行陽行陰者多矣,若陰中行陽,陽中行陰者則較寡,而此非特於陰中行陽,且能於陰中行陰,藥之精微使合於陽而成化育,則亦以其味辛在苦中,而其質粘牙而不粘舌,比之龍骨粘舌而不粘牙者為不侔,以彼之攝火於土,則知此為攝火於水,仍能使交於火矣。
初讀之陰陰陽陽看得人眼花繚亂,不知從何下手,更不知如何應用。
再如取象比類,花開午月得火氣尚能說通,若是說鋼絲球能蕩滌污垢,難免令人發笑。
總結
雖然上面說了那麼多這本書的壞話,但無論是從其思維模式,還是對於藥物的各種解釋,均是本草學註疏類書籍的一大高峰,考慮到其時代局限,諸多弊病情有可原。對於長期浸淫在各類現代中藥書籍里的讀者,這本書仍有極高的可讀性,去了解,那時候的人們對於本草的認識,有這樣一種角度。對於傷寒金匱的研究,這本書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推薦閱讀:★★★★(幾乎必看)
推薦購買:★★★☆(推薦購買,不買想起來查查電子版也行)
新手友好:★★★(新手能看)
版本推薦:市售版本差異不大隨便看。
寫在後面
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質的學科,和做飯、修鞋的一樣,看再多的視頻,讀再多的書,等到上手炒菜的那一刻也未必勝券在握。陳嘉映曾寫道「用厚實的生存托起反思」。想得太多,想得太死,做的太少,一直是文人的頑疾。向不信諸藥升提之效,某次外感風熱,藥後諸症皆減,唯頭昏腦漲,頸項不利,痰涕俱黃,細審處方柴葛羌防雜投,恐鼓動痰火於上,去諸藥易薄荷牛蒡愈。後閱孟英經緯,曰:「當知其證雖有內外之殊,一皆火毒為患。絕無辛溫發散之例……故一切風燥辛熱,皆不可犯。每見粗工用羌、獨、柴、前、蒼、芷、芎、防之類,引火上逆,亢熱彌甚者,以風燥之藥,性皆上升橫散,如爐冶得鼓鑄之力也。」若墨守成見,見頭項僵痛便與羌防辛溫上蒸,不信後世諸家之言,日後恐釀大禍。
關於本系列之名,耽為耽愛、耽溺,或是耽誤,笈本意是背書的箱子,後來引申為書。兩字為名,一方面是提醒時時勤讀書,另一方面則是不要陷入書籍的泥沼,只顧反思不顧實踐。本篇為系列試水(關注數不夠),視反饋決定要不要繼續這個系列。歡迎轉發拍磚,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