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周一至周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行星科學·

一顆埃菲爾鐵塔大小的小行星將接近地球,NASA警告「潛在危險」

據《太陽報》報道,近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密切關注一顆名為「4660 Nereus」的小行星。這顆小行星長度約為329米,比埃菲爾鐵塔略長,其體積超過了90%的小行星。4660 Nereus預計將於12月11日從距離地球約380萬千米處掠過,該距離相當於地球與月球平均距離的10倍左右。

NASA的研究人員認為,任何距地球750萬千米以內的快速移動的太空物體都有「潛在危險」,它們軌道的任何微小變化都可能會給地球帶來災難。不過NASA表示,4660 Nereus目前不會對我們的地球造成任何威脅。4660 Nereus於1982年由天文學家埃莉諾·赫林(Eleanor Helin)首次發現,被歸類為阿波羅小行星群。這些小行星會繞着太陽公轉,並在繞行的過程中掠過地球。

·古人類·

神秘腳印之謎破解,來自一個新的早期人種

研究人員對A位點的5個腳印重新進行了拍攝、測量、3D表面掃描和測繪。圖片來源:原論文。

1978年,科學家在坦桑尼亞北部來托利(Laetoli)G位點發現了迄今最古老的人類足跡化石,這些腳印被認為是370萬年前阿法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留下來的。在這組腳印的附近(A位點),科學家曾在1976年發現了一組神秘的腳印,當時認為其很有可能是熊留下來的。近日,一項發表於《自然》的研究重新分析了A位點的腳印,發現它們並不是熊的腳印,而是來自於另一個能直立行走的早期人族物種。

研究人員比較了黑熊、黑猩猩和現代人類的腳印,與A位點5個腳印的大小,發現這5個腳印更有可能來自於人族而不是熊。他們還錄製了50多個小時野生黑熊行走的視頻,發現它們直立行走的時間不超過總觀察時長的1%。而且,這5個腳印的大拇指與第二腳趾之間的尺寸差異,更接近於黑猩猩和現代人類的足部特徵。他們還發現這5個腳印與阿法南方古猿留下來的不同,因此它們應該屬於另一個人族物種。這項研究為人類直立行走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認識。

·計算機·

深度學習算法設計全新蛋白質

圖片來源:Ian C. Haydon/UW Medicine Institute for Protein Design

由多肽鏈摺疊成的、具有複雜三維結構的蛋白質,是細胞發育、DNA修復、新陳代謝等幾乎所有生物學活動的關鍵基礎。設計、開發具有嶄新序列和功能的蛋白質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理解蛋白質的摺疊和結構需要複雜的實驗測算。近日,科學家基於深度學習算法開發了一個計算神經網絡,它能幫助理解蛋白質的結構並預測任意多肽鏈的摺疊方式,顯著提高了蛋白質設計的效率,相關結果發表在《自然》上。

根據已知蛋白質的序列和結構,這個計算神經網絡能預測研究人員設計的完全隨機的氨基酸序列是否能形成穩定的空間結構。利用該計算神經網絡,研究人員得到了2000多種可摺疊成穩定結構的全新蛋白質,其中129種已經在實驗室中合成並純化出來,27種的二級結構與計算神經網絡的預測一致。結合核磁共振、X射線晶體衍射等技術,科學家對合成的3種全新的蛋白質進行結構分析,發現它們的三維結構與預測非常相符。該研究展示了深度學習算法進行全新蛋白質結構預測的高準確性,開闢了蛋白質設計和改造的新途徑。

·物理學·

科學家首次實現量子自旋液體狀態

1973年,物理學家菲利普·安德森(Philip W. Anderson)預言了量子自旋液體的存在。這種物質狀態和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等液體毫無關係,它指的是其中電子的自旋方式可以隨意改變。對一般的磁性物質而言,當溫度低於其居里溫度時,其中電子自旋方向便會沿特定方向固定下來,而量子自旋液體中電子的自旋則由於量子糾纏效應不會固定下來。但50年來,科學家從未實現過量子自旋液體。

近日,在一篇發表於《科學》雜誌的論文中,一個研究團隊利用自研的可編程量子模擬器實現了量子自旋液體。該可編程量子模擬器是一種特殊的量子計算機,能讓研究人員創造可編程的形狀,讓超冷原子彼此糾纏、相互作用。實現量子自旋液體有助於增強高溫超導和量子計算機等量子技術。研究人員則計劃用該技術創建更可靠的量子比特,並表示關於量子自旋液體本身的性質還有待探索。

·醫學·

吸電子煙或增加男性勃起功能障礙

已有的研究證實,男性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 Dysfunction,ED)或是患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徵兆。而吸煙一直被認為與ED和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但目前尚不清楚吸電子煙是否會帶來類似的影響。近日,在一項發表於《美國預防醫學雜誌》的研究中,紐約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通過分析發現20~65歲、沒有心血管疾病史的男性在吸電子煙後,出現ED的概率會增加2.4倍。

科學家根據2016-2018年美國煙草與健康人口評估研究的數據,分析了11207位年齡在20~65歲之間、沒有心血管疾病史的男性的健康狀況。他們發現10.2%的參與者出現ED,其中使用電子煙的人數占比達到了5.6%,其中44.6%的人報告每天都會使用電子煙。研究顯示,相對於不使用電子煙的人,每天吸電子煙的患者更容易出現ED,約是前者的2.4倍。使用電子煙與出現ED具有獨立的相關性,與年齡、心血管疾病和其他風險因素無關,而通過增加每周的鍛煉頻率能改善這種情況。

·地球科學·

火山噴發導致大滅絕

火山沉積物會迅速風化,將磷等營養元素釋放到海洋中。圖片來源:Dr Tom Gernon/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約4.5億年前,地球上曾發生極端的氣候變冷,最終導致冰川作用和奧陶紀晚期大滅絕(LOME)。這是地質史上第一次大滅絕事件,有85%的海洋物種從此消失,地球上的生命演化過程也被重塑。但科學家們始終有個困惑:為什麼冰川作用與大滅絕之間相隔了1000萬年?最近,一項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的研究,把冰川作用和大滅絕事件通過火山活動聯繫了起來。

研究團隊注意到,全球範圍內有兩次異常劇烈的火山活動(一次在北美一次在華南),發生時間分別與冰川作用和大滅絕的高峰期接近。但火山爆發釋放的二氧化碳,通常會造成氣候變暖而非變冷。科學家把目光轉向火山活動時噴出的磷,這種元素能幫助生物固碳、進而使氣候轉冷。團隊研究了海洋沉積物中的火山灰層,觀察它們與海水相互作用的前後,磷含量是否有所變化。結果發現,奧陶紀海底的火山物質能釋放出足夠的磷,造成氣候變冷、冰川作用、海洋含氧量下降、物種大滅絕等一系列反應。也就是說,雖然火山噴發能在短時期內造成氣候變暖,但也能在更大的時間尺度上造成氣候變冷。至於是否可以向海洋中注入磷元素來抑制全球變暖,科學家警告說,海洋富營養化會帶來更具破壞性的後果。

·新冠疫情·

截至北京時間12月3日10時,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最新統計,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264 130 163例,死亡病例5 233 846例。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網站的消息,12月2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96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16例(上海6例,廣西4例,廣東3例,北京2例,天津1例);本土病例80例(內蒙古56例,均在呼倫貝爾市;黑龍江10例,均在哈爾濱市;雲南10例,均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上海2例,均在浦東新區;北京1例,在海淀區;陝西1例,在咸陽市)。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均在上海)。

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無症狀感染者24例,其中境外輸入14例,本土10例(均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當日無轉為確診病例;當日解除醫學觀察16例(境外輸入10例);尚在醫學觀察的無症狀感染者449例(境外輸入384例)。

截至2021年12月1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251638.0萬劑次。

文:clefable、王昱、王怡博、白德凡、張楚、馬一瑗
編輯:栗子、孫琳鈺

封面圖:Pixaba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