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題圖:

當下發生的太多太多事情,讓我們感到憤怒、悲傷和不忿。更讓人無力的是,想張口說些什麼,千言萬語卻只能用無法解釋的「魔幻」二字結束。

固然可以感嘆一句「世風時下,人心不古」,但在這個普遍缺少歸屬感的時代,我們走向何方?

這不僅是一個人的問題,更是一個國家面臨的問題。一旦跳出個人生活,去關注身邊人,我們會發現一個搖搖欲墜的世界正在下沉:多元、混亂、難以信任。

從啟蒙時代到今天,人類在這三百多年之中,逐漸發展的成績,論生產的能力,和生活的舒適程度,都遠遠超越了過去千、萬年加起來的總和。人類因此自信,也因此驕傲。三百多年的發展,卻讓我們今天看到了意想不到的後果:在這一個方向,人走得愈遠、愈快,大多數個別人的權利和自由,都不再得到保障。人有自由,卻不再平等;人有了安全,卻不再有慰籍。人在伊甸園外,是不是只剩下額頭流汗的機會?這茫茫大地,是不是終於只屬於那些人上人的「高級人」?而「低級人」的命運,只不過是散漫的工具?

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好好思考的大問題。這一個現代文明的社會,還在繼續不斷改變,我們是不是就讓慣性作用,繼續進行?還是,我們可以加一些匡正?帶回人的價值、帶回社會意義?

今天與讀者諸君分享一篇許倬雲先生的文章,或許它並不能解決當下的全部問題。但許倬雲先生告訴我們,不要輕易放棄對某些價值的堅持,「只有我們自己能救自己」。



許倬雲先生作品集

我們要追求的人生意義

文 | 許倬雲

來源 | 《許倬雲問學記》



01

現代人面臨的困境

市場經濟的世俗化社會驅走了價值觀的神聖性

所謂「市場經濟」要追溯到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

16世紀初,歐洲的商業化便已相當顯著,也因為商業化才有了資本主義以及後來歐洲各國向世界各地的開拓。

中世紀天主教會長期統治歐洲,但始終有一股世俗的力量不願向教會低頭,這一世俗力量存在於城市、工商業社會以及當時的教育機構(現在大學的前身),形成世俗對抗神聖的鬥爭。

當資本主義興起,世俗化的工商業社會便壓倒神聖性的社會,造成近代價值觀顯著的轉變。

在中國,儒家並非宗教,且相當入世。

但入世之中對特定價值觀的尊敬仍視同神聖,雖然在中國無神聖與世俗對立的情形,但當近代歐洲文化(特別是西方教育思想)傳入後,中國文化也同樣面對這股世俗化的強勢力量而產生重大的改變。這一世俗文化能摧毀教會的神聖性,亦能摧毀世界各地原有文化的神聖性。

尤其近代結合工業與科技的發展,「過更舒適的生活」成為人們的一大誘惑,重視物質生活與享受、一切向「錢」看的資本主義也就瀰漫全球,賺錢的動機舉世皆然。然而歐洲在資本主義初期,賺錢的動機與宗教的神聖性仍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如加爾文教派信仰者,為證明自己是被上帝挑選之人,故在現世生活中必須有所表現,賺錢只是為了表示自己能夠成功;加爾文教派信仰者大多勤奮簡樸,且其所得均能回饋社會。

簡言之,市場經濟帶來的世俗化使人類原本捨命防衛的價值觀失去意義,「神聖」也就為「現實」所取代了。

都市化帶來了小區的離散與個人的失落

「都市」自古即有(如雅典、羅馬等大城),然而古今都市最大的差別在於現代都市的流動性很強。

以中國漢唐時期的長安為例,都市依街道隔成方塊的單位(現在仍可自日本地址上的「町」、「丁目」等名稱一窺當年唐朝城市規劃的形貌),人的居住區域與職業密切相關,而且非常固定,流動性不大,這個現象在東西方大城皆然。

到了中世紀,都市人口的流動性便顯著增加,至近代愈甚。18世紀資本主義高漲,連職業也不再固定,工業生產的機械化使貨品與財富均快速流動,而人口也隨着公司行號的設立與工廠的興衰移入又移出。

居處不固定的結果,造成現今公寓中的鄰居彼此不相識;而都會交通運輸的大量吞吐,人群擁擠且陌生,形成社會學家口中的「寂寞的人群」。

小區結構離散,缺乏噓寒問暖、守望相助的社區精神,人也失去心靈上的依歸。

由於個人的失落,也就不再問:「究竟為什麼過日子?」「我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

只曉得朝九晚五、上班下班;一旦空閒了、病了、老了的時候,人際疏離與價值觀失落的問題也就跟着產生了,這就是現代都市人的通病。

科技文明壓縮了宗教信仰

這裡所說的「科學主義」是科技文明當中的一種現象,而非科技文明本身。「科學主義」乃指對科學近乎盲目的信仰,以為科學絕對可靠、前途無量,科學代表無窮的進步,不容懷疑且可解決一切問題。

此困境的發生可溯及法國啟蒙運動開展,亦即近代科學起步之時(如:巴斯德對細菌的研究、太陽系理論代替地球中心的宇宙觀)。

這種科學主義的思潮認為人類的知識是確定、不變的,因而開始編纂百科全書以為後世指南,又稱為百科全書運動。這種觀念隨着西方的擴張,推及全世界(如我國五四運動中高舉的「德先生」與「賽先生」,其中的「賽先生」指的便是科學)。

事實上,真正的科學家是不會壓制宗教的,如牛頓便有深厚的宗教情懷,愛因斯坦亦始終對自然存有崇敬之心。但是一般迷信科學的人卻排除宗教。我們不否認有些宗教確實帶有迷信,但宗教不等於迷信,迷信也不等於宗教。

然而在五四運動提倡的破除迷信,卻將宗教與迷信畫上等號,此一誤解影響至今。這股科學主義壓制宗教的力量可謂十分強大。


世界化的文化多元性排擠了過去單一文化體系中「視所當然」的堅信

過去的人是生在、長在、老在、死在一個小區里、一個文化體系里,因此所接受的是單一的信念,不會產生懷疑。

但是當兩種文化體系的人開始接觸之後,衝突矛盾也隨之產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各種文化的交流更是頻繁。

現在的人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之下,不再相信母親告訴自己的格言或信念,對本身所處文化體系的價值觀也就產生許多的質疑。


02

我們可以發展的觀念

套疊的多種網絡系統:天人、人我之間的互相依存

我們要理解人與大自然以及大自然和宇宙實際上是息息相關的網絡。人體內的各個器官、組織等連成一個小網,彼此勾連;這個小網是完足的,但是內部的各個部分是互相依賴的。擴而大之,人與自然也是互相依賴的。

沒有自然環境的資源,人無法生存;同樣的,沒有人,四周環境的存在也失去意義。延伸至太陽系乃至宇宙都是如此層層疊疊的網絡。

正如混沌理論中提到,在巴西雨林中的蝴蝶一拍動翅膀,即可影響遠在太平洋彼岸颱風的形成。又如人類發明DDT以滅蚊,連帶傷害了其他昆蟲導致鳥類缺乏食物來源,影響了整個食物鏈結構與生態系統。

因此人和周圍的社會、自然環境甚至宇宙系統都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明白這種天人、人我之間層疊依存的觀念之後,人也就不再感到孤獨了。

重新檢視「科學主義」以及科學的客觀性,正視主觀,正視「心靈」

所謂重新檢視,就是還給科學家所理解的科學原貌,而非一般印象中的「賽先生」。

在《紐約時報》科學專欄里有一篇討論「大爆炸」的文章。「大爆炸」理論說明宇宙原是由一肉眼所看不見的、極為微小的質點爆炸擴散所形成(目前這種擴散依然以高速持續進行中),此說為現今多數天文物理學家所接受。

文章中指出:大爆炸出現後,宇宙沿着爆炸的向量不斷地向外擴張,其擴散呈現一定的模式;爆炸之後,「能」與「質」是不斷互相轉換的。

根據上述兩點,似乎證明宇宙的發展都是可知且可測的。但是本文作者提出一項更根本的問題:這些可知可測的模式是如何決定的?如果是人類想出來的,那麼是否表示人類的思想早於大爆炸之前即已存在?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回到中國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在先天之前有「道」;「有」之前為「無」,「無」之前則有「道」。

可見一位真正優秀的科學家在探討問題時都會遇到哲學問題,而這也是所有宗教信仰的出發點。通過這種哲學思考,人們會發現自己並沒有那麼大的自信,也就不會粗暴、輕蔑,面對自然與宇宙時也會謙卑得多。

動靜之間:進取V.S.寧靜

在快速進展的社會中,人們幾乎找不到時間定下心來,或是回頭看看。想想自己是不是應該為這個世界、為四周環境也為自我找分安寧?這與上面的兩個問題都是我們可以做卻不去做的。


03

現代人可以構建的行為趨向

發展潛力,成全自己,也成全別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成全自己包括不毀損自己,並將稟賦的力量發揮到極致,同時還能去成全別人。而成全別人則是佛教所說的「度人」、基督教里的「愛人」,也是儒家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推己及人的道理。

重建人群的互動,使個人不再是lonely crowd中疏離的孤獨者

如果能做到第一點,那麼這一項就很容易達成。也就是人與人之間不再冷漠,人與人相處時彼此多一分尊敬,多管一點閒事,主動多付出一點,自己也就不會感到孤獨。

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重建誠信相待的道德元素

這一點是上面兩項的基本原則。人與人總有基本的互信,以此推而廣之,將心比心,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逐步建立誠信相待的相處模式。

能做到這三點,在人類社會系統中也就不會感到孤獨,不再無所依靠,心靈也可以獲得安寧。

THEEND

百萬讀者都在讀

何佳:A 股為什麼是另類投資產品?

邱曉華內部演講:我們正迎來用資本市場代替房地產市場的時代

梁建章: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過度補課的難題

黃奇帆最新講話:能把豬吹起來的,往往不是正常的風

【悅享新年】FMBA奇妙書單(附鏈接)

2021,每個人都了不起

吳曉波:未來十年,我們所認為的能力將蕩然無存

中國宏觀展望:2021

史上最嚴退市新規正式落地

人間真實!北京,全國最早醒來的城市…

秦朔:創新何太急

這場病毒放大器

人最大的本事,就是靠譜

財政到底有多緊?

負利率時代的泡沫、掠奪和危機!

全球貨幣再寬鬆:一次無法降落的飛行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崛起 | 哈佛教授TED演講

中國最賺錢的公司,要開始去庫存了!

成年人的崩潰,都是靜悄悄:你能挺過多少坎,就能成多大事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思想深度卻遠高於常人?

槓桿的輪迴,眾生的焦慮

50句驚艷世人的電影台詞:請原諒我戳痛了你所有記憶

由FMBA歷屆校友推薦的文章集錦,版權屬於原作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