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有疫情影響,91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健兒仍然將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一場場精彩的冰雪賽事。
不過,也是因為疫情,這次冬奧會將原計劃通過公開銷售門票的方式調整為定向組織觀眾現場觀賽。
舉辦奧運會的價值誰都知道,對於任何一個國家和城市來說,奧運會都有無法用金錢衡量的重要意義。
事實上,自從1896年第一屆雅典奧運會開幕,直到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前,辦奧運會的國家並不賺錢,也壓根沒想到要賺錢。
說起來,這與奧運會創始人顧拜旦所提出的奧運會三大原則「非職業化、非政治化、非商業化」有關。
這三條原則也是奧運精神的重要體現,並得到全世界的公認。
既然辦奧運會是全世界人民體育和文化事業的盛事,談錢那就俗了。
一個國家承辦奧運會,不僅能在舉辦期間得到全世界的關注,而且還是綜合國力的體現,即便不賺錢,也同樣讓很多國家為申辦奧運而擠破頭。
不管怎麼說,如此關係重大的體育賽事,總不可能讓參賽國自行解決費用吧?況且不是說承辦國都是實力雄厚,財大氣粗麼?
因此,雖說國際奧委會並沒有明確說明奧運會期間的選手食宿、交通等費用到底該由誰承擔,可按照約定俗成的規矩,無論是夏季奧運會還是冬季奧運會,參賽運動員的所有費用基本都由承辦國承擔。
▲圖|國際奧委會(IOC)展示的「奧運會支出賬目」
奧運會舉辦期間,承辦國大多數的收入幾乎都是微不足道的門票收入,這點錢和興建場館,還要對參賽國選手包吃包住等費用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雖然舉辦奧運不是個賺錢的買賣,可畢竟是挺有面子的國際重大賽事,更是申辦國經濟實力的重要體現。經濟不發達的國家就是想申請也沒戲。
早期奧運會承辦國為解決資金,基本就三個套路:政府撥款、發行彩票以及民間捐款。
可因為後兩項資金來源實在不穩定,加上募集的錢也杯水車薪,最後幾乎都是承辦國政府買了單。
雖然承辦國也有電視轉播權收入,可因那時全世界的電視普及率實在太低,這點錢也只是杯水車薪。
說到底,對早期奧運申辦國來說,辦奧運就是賠本賺吆喝。
可問題是,很多舉辦奧運會的國家是「申奧一時爽,賽後火葬場」。
由於舉辦奧運純屬只有投入沒有盈利的事情,使得很多奧運舉辦國在奧運會後背了一屁股債。
比如1972年的德國慕尼黑奧運會耗費10億美元,最後虧損6億美元,中間還鬧出11名以色列運動員被恐怖分子殺害的嚴重恐怖事件。
而1976年的加拿大的蒙特利爾更慘,總投資20億美元,結果虧了10億美元。不僅導致蒙特利爾市政府幾近破產,還讓當地300萬市民背上了20多年的債務,還由此誕生了「蒙特利爾陷阱」這樣的專有名詞。
隨後的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主辦國投資了90億美元,收入基本為零,虧大發了。
同樣是1980年,這年的冬奧會是在紐約普萊西湖鎮舉辦。
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故事是東道主美國冰球隊面對強大的前蘇聯冰球隊,以4:3反敗為勝,打破了前蘇聯自1964年來壟斷冰球冠軍的局面。
只是,本次冬奧會最終使得普萊西德湖小鎮欠下800多萬美元債務,讓僅有3000人的小鎮實在不堪重負。幸好所在的紐約州最終伸出援手,代其支付了全部債務。
不過,1980年的紐約普萊西湖冬奧會最值得一提的是,距首次參加第10屆奧運會48年後,中國奧運代表團首次出現在奧運會的賽場上。
▲圖|1980年紐約普萊西湖冬奧會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次參加奧運會
只是因為中國隊的成績不是很理想,宣傳較少,使得很多人都誤以為1984年的洛杉磯夏季奧運會才是中國奧運代表團的「首秀」。
正是因為無論夏季奧運會還是冬季奧運會都不賺錢,這之後很多國家都在申辦奧運變得畏首畏尾,根本不想接手這個「燙手山芋」。
1984年的美國洛杉磯申奧成功後,美國國內壓根就不感冒。
洛杉磯所在的加州政府直接立法規定,禁止洛杉磯奧運會動用任何財政收入舉辦賽事。
民眾也自發上街遊行,表示「休想動用我們一分錢的稅金來辦奧運」。
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態度更狠:要錢沒有,得洛杉磯市政府自己想辦法。
要錢沒錢,民眾還十分反感舉辦奧運會,這讓洛杉磯奧運會籌備組急得團團轉。
被逼無奈的洛杉磯奧運會籌備組經人推薦,從民間找來一位商人負責籌款事宜。
這個人就是彼得·尤伯羅斯,當時是一家大型旅遊公司的老闆。
▲圖|將洛杉磯奧運會「點石成金」的商人彼得·尤伯羅斯
洛杉磯奧運資金籌委會剛成立時,就尤伯羅斯一個人。虧得他率先捐出了100美元,才算打破籌委會賬目的「零記錄」。
本來贊助這回事對奧運會並不是新鮮事,各屆都有贊助商。哪怕虧到家的莫斯科奧運會還拉到200多家贊助商。
由於之前奧運組委會不懂管理,加上企業殺價,每次拿到的贊助款只有區區數百萬美元。
他規定奧運會每個項目只能有唯一贊助商,而且全部項目只允許30家贊助企業。
不僅如此,尤伯羅斯還規定,想要贊助,出資必須在400萬美元起,低於這個數字免談。
總結下來,尤伯羅斯其實就是利用奧運會的重要性玩起了「稀缺」牌,搞了個飢餓營銷。
為了讓更多商家心甘情願入局,他與洛杉磯奧運會籌備委員會共同提供了一份陣容強大的參賽國名單,其中就包括派出300多人的中國奧運代表團。
也是在這屆奧運會上,射擊選手許海峰徹底打破了中國奧運金牌史上的「零的紀錄」。
當時國際奧委會成員有159個,最後宣布參加洛杉磯奧運會的有140個國家和地區,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屆的規模。
如此盛大的場面,不能不讓商家們心動,他們為了廣告位展開激烈競爭,這讓洛杉磯奧運會喜滋滋地賺了個盆滿缽滿。
比如當時的可口可樂為了擊敗百事可樂,砸了1260萬美元,幾乎是當時可口可樂全年廣告投入的十分之一;日本富士為了搶占美國市場,挑戰行業巨頭柯達,拿出了700萬美元。
而這些廣告商全部都成了日後奧運會最重要的贊助商,為自己賺足了眼球。
尤伯羅斯開創的贊助模式也成為奧運會後來最主要的盈利手段,衍生出包括top計劃、組委會合作夥伴、贊助商、供應商、特許經營企業等盈利模式。
尤伯羅斯還遇到了好時機,當時電視已在全世界得到普及。他順勢又搞出個電視轉播權競標,想投標得先交75萬美元的保證金。
最後,美國五大電視廣播巨頭中的美國廣播公司(ABC)以2.25億美元拿下本次奧運會的轉播權,也再次為奧運會開闢了一項新的盈利項目。
由於洛杉磯奧運會越來越多的參賽國加入,很多人都希望現場第一時間能見證世界紀錄的誕生,比賽門票開始金貴起來。
洛杉磯奧運會隨即宣布,本次門票的價格會根據賽事不同,將為50-200美元不等,任何人憑票入場,美國總統也不例外。
隨後,熱門賽事的門票果真賣到這樣的價格,熱門賽事還被「黃牛」炒到數百美元一張。
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打破了辦奧運只會賠錢的歷史
洛杉磯奧運會在各項賺錢的項目上一頓操作猛如虎,不僅結束了辦奧運會賠錢的歷史,還賺了2.5億美元。
1984年,美國《時代》周刊將尤伯羅斯評選為「1984年最傑出人物」,而他正式開創了奧運動會的商業化運營模式,使各國再次開始爭相申辦奧運會。
因為有了洛杉磯奧運會這樣現成的案例,後來幾屆奧運會幾乎都是「照葫蘆畫瓢」,均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
這其中不僅有不斷提升的廣告贊助費用,連電視傳播費用也在逐年增長。
根據國際奧委會公布數據,從1993-2012年,奧運電視轉播授權費已從12.5億漲到了38.50億美元。
根據後來各國公布的數據,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總投資40億美元,通過企業贊助,電視轉播授權等方式,盈利4.97億美元,也是首次政府舉辦奧運會盈利。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總投資達到了96億美元,雖然直接賽事盈利只有4000萬美元,可奧運會後給西班牙和巴塞羅那帶來了26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圖|今天風光秀美、基礎建設完善的巴塞羅那市要拜當年舉辦的奧運會所賜
申辦奧運之前,巴塞羅那的城市十分破舊,基礎設施也很不完善。
正是藉助奧運會的契機,巴塞羅那市將90%的支出用在了基建、電信以及環境綜合整治上。
奧運會最終讓巴塞羅那煥然一新:其中道路設施增加了15%;污水處理系統增加了17%;綠化帶和海濱旅遊區增加了78%;人工湖和噴泉增加了268%。
舊貌換新顏的巴塞羅那也成為舉世聞名的國際旅遊城市,旅遊收入自此成為該市最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
同樣,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算下來也只盈利1000萬美元,卻創造了5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2012年倫敦奧運會總投資在100億英鎊(約合135億美元),但是受到奧運經濟的帶動,整體收益達到210億英鎊(約合284億美元)。
所謂「奧運經濟」是指承辦國在奧運籌備以及舉辦期間一切與之相關的經濟活動,也是承辦國最重要的經濟來源。
換句話說,奧運會的收入已不是單純從賽事結束就測算,更是從更為長遠的承辦國整體經濟發展衡量。
拿1964年日本東京奧運會來說,由於當時辦奧運還是「賠錢」項目,奧運結束後的賬目自然是虧的。可靠着奧運帶來的旅遊和外資項目收入,日本當年GDP的增幅達到9%。
說來說去,大家肯定最關心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底是賺是賠。
2009年6月19日,國家審計署公布了北京奧運會財務收支跟蹤審計結果顯示「北京奧組委收入將達到205億元,較預算增加8億元;支出將達到193.43億元,較預算略有增加;收支結餘將超過10億元」。
而間接成本根據當時有關媒體報道,為籌備北京奧運會,中國差不多總投入近3000億元,其中2800億大部分用在了城市基建上。
根據北京申奧報告財政預算和北京「十五」計劃的數據顯示,北京奧運籌備期間,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1800億元:900億元用於修建地鐵、輕軌、高速公路、機場等;450億元用於環境治理;300億元用於信息化建設;其餘150億元將用於水電氣熱等生活設施的建設和改造。
實際按照有關部門規劃,無論是否舉辦奧運,這筆經費都最終要花在改善相關民生的項目上。
與此同時,北京奧運還加速了京津冀主要城市間的交通建設,形成了30分鐘經濟圈。
其中,我國首條時速超過350公里/小時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就是在這期間建成的。
從客觀角度說,舉辦奧運會對承辦國的經濟確實會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但是各國經濟發展的趨勢主要還是取決於經濟的基本面,奧運會對經濟體量較大的國家影響並不會十分明顯。
中國自從北京奧運會之後經濟增速一直保持在10%左右,當然,這是中國多年經濟發展的成果,並不只是奧運會單一的促進作用。
一屆奧運會不僅考驗一個國家的綜合管理和運營能力,難以預料的政治和疫情因素也會讓承辦國欲哭無淚。
比如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原本預算是50億美元。因對間接成本估計不足,加上當時恐怖事件頻發,雅典方面不得不在安保等環節上大幅增加投入,使得實際支出達到100多億美元。
而雅典賽事收入僅為20億美元,加之許多比賽場館賽後也沒能充分利用,最終導致巨額虧損,還拖累了希臘經濟。
2016年的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會,不僅場館、安全以及住宿問題屢被參賽選手詬病,甚至由於巴西政局動盪,包括巴西總統在內的多國政要都缺席了開幕式。
也是因為國內政治更迭,沒人花心思在賽後的經濟提振上,導致這次奧運會血虧了幾十億美元,被巴西人稱為「巴西的災難」。
2016年的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會因為政局動盪以及國內諸多問題,虧損嚴重
而去年的東京奧運會,東京奧組委申奧期間靠着各種贊助還賺了2億多美元,甚至為了節省預算,連奧運村的桌椅床鋪都換為了紙質材料。
精打細算的日本東京奧組委本想在奧運會的時候再大賺一筆,誰想到新冠疫情襲來,奧運會不得不延期一年舉辦,疫情的反覆使日本東京奧運會最終虧損達300億美元。
轉過頭來看,此次北京冬奧會雖然因疫情影響無法正常售賣門票,少了部分收入,可實際的贊助和電視轉播權等收入並沒減少。
而且,我們也必須要明白,舉辦奧運會最終目的並非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弘揚奧運精神,以「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宗旨來傳承人類文明的歷史和文化。
奧運會的舉辦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體現「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格言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我們或許更加體會到人類的命運始終是一體的,全世界的人們面對共同的災難,更需要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團結力量和堅定信心。
事實上,顧拜旦創立奧運會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過體育運動增強民眾的體質,與各種疾病作抗爭。
也正如顧拜旦所說:對人生而言,重要的絕不是凱旋,而是戰鬥。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繫。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3W立場。

點個「在看」,你最喜歡哪次奧運會?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