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在整理12月新書預告的時候,大家都狠狠感嘆了一番:「怎麼一下子出來這麼多新書!」
*新書簡介可上下滑動查看
社科
。
01
《感知·理知·自我認知》
陳嘉映 著

「感知」「理知」「自我認知」是著名哲學家陳嘉映先生長期思考和研究的主題。秉持一貫的論述特點,在本書中,他從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學中此類論理詞背後的理路,進而拆掉概念的圍牆,將其貫穿、打通,讓我們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繫,以及與我們生活的聯繫。不管談感知、理知還是自我認知,他總是連着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在談,連着整個時代、人類經歷過來的一個個時代在談。
在今天這個理知落幕的時代,面對技術化、數字化的大形勢,如何認知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認知我們自身在人之中的位置,本書提供了一個深入而又有新意的視角,讓我們對這個世界重新產生感覺,更有力量去應對當下的問題。
這不是艱澀的哲學論文,也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而是一位始終關注人在世界之中如何生活的哲學家將他的多年思考以易懂的方式聊給我們聽。
02
M譯叢054
《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國人經歷的20世紀》
[美] 康拉德·H. 雅勞施 著
王晨 譯

20世紀20年代出生的「魏瑪一代」德國人,經歷了20世紀幾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屠殺、戰後重建、冷戰分裂,以及柏林牆倒塌後的統一與復甦。私人生活與歷史進程罕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當他們回顧一生的經歷時,曾經的熱情因看清獨裁政權的真相而幻滅,有人懺悔,有人以無知和被蒙蔽作為開脫的藉口,也有人聲稱德國人同樣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基於七十多部自傳和回憶錄的一手敘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視角下的20世紀德國。其中既有參與前線戰爭的士兵,也有在後方挨過蕭條歲月的女性;有種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納粹暴行的受害者。透過對德國民族身份的重新審視,本書試圖回答: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戰爭與納粹的殘暴,他們最終又如何與種族主義和獨裁政權切割並重新擁抱人權,從軍事侵略者變為歐洲的民主支柱。
03
《刀鋒人生:打開心外科醫生的心》
[英]斯蒂芬·韋斯塔比 著
高天羽 譯

心外科醫生,有着開胸換血、起死回生的神秘力量,但也是活生生的人,也經受着所有人都有的核心情緒——大部分時候。
一次詭異的運動事故,冥冥中將韋斯塔比塑造成了全球最卓越的心外科醫生之一。「我從打蔫的紫羅蘭,變成了無拘無束、膽大自負的混蛋。我變得對壓力免疫,成了習慣性的冒險者,始終渴求着刺激,像一塊磁鐵似的,把高風險病例吸到身邊,並陶醉在和死神的競賽之中。」
而又一個寒冷冬日,孩子的拯救和降生,「幫我改變了對生命的看法,也將我塑造成了一個更優秀的外科醫生——我變成了比過去好得多的人,也重又明白了愛能帶來歡騰、喜悅。」
透過韋斯塔比的心路剖白,讀者將看到一場場生命的冒險,一次次愛的悲歡,以及現代心外科那扣人心弦的全部故事——「它們正是在我這一生中漸漸鋪陳開的,能夠參與其中,我很自豪。」
04
《直到時間的盡頭:追尋宇宙、生命和心靈的終極奧秘》
[美]布萊恩·格林 著
舍其 著

頂尖物理學家融匯科學與人文,以散文詩的筆觸,呈現了巨幅的「意義」探索圖景:從微粒到星球,從物質到結構,從生命到意識,從科學到信仰,從文化到創造,從開端到終結……這一切,曾經並將會如何在宇宙時空中演進?
布萊恩·格林(Brian Greene),理論物理學家,超弦理論奠基人,哥倫比亞大學理論物理中心主任,並致力科普傳播。在大英百科全書中擁有自己的詞條。幼兒期即展現出神童特質,小學畢業即掌握全部高中數學,教育背景為藤校和牛津。著有《宇宙的琴弦》《宇宙的結構》《隱藏的現實》等。
05
《捕殺:保護獵艷者的謊言、監視和陰謀》
[美]羅南·法羅 著
尹楠 譯

2017年,《紐約時報》和《紐約客》先後報道了數十名女性遭到好萊塢著名製片人韋恩斯坦性騷擾、性侵,繼而引發了影響全球的#Me too運動。本書作者羅南·法羅也因其在《紐約客》的報道獲得2018年普利策新聞獎「公眾服務獎」。
本書正是基於作者2年的新聞報道而成。在本書中,作者全面回顧了自己以記者身份調查、報道韋恩斯坦事件的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遭遇的阻撓、威脅和監視。整個過程扣人心弦、跌宕起伏,不僅揭露出韋恩斯坦長達20年不正當行為的全貌,更顯示了權力與財富是如何被用來逃避懲罰、掩蓋罪行、讓整個媒體噤聲的。
羅南·法羅(Ronan Farrow),美國記者、律師。曾任NBC新聞節目主播和記者,現任《紐約客》雜誌撰稿人,其文章也見於《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等。2017年因在《紐約客》發表文章揭露哈維·韋恩斯坦性醜聞獲得2018年普利策獎新聞獎「公共服務獎」、美國國家雜誌獎,併入選《時代》周刊「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
06
《漫長的餘生:北魏宮女和她的時代》
羅新 著

一方北魏墓誌,牽連出一名普通宮女跌宕起伏的人生,20多歲被劫掠為奴,從南朝官宦夫人,到北朝官家婢女,席捲於分裂時代中國的暴風驟雨,參與了驚心動魄的宮廷鬥爭,一直活到86歲。通過這位宮女的眼睛,作者要考察制度之外、而非制度之中的個體,進而描繪北魏朝廷波瀾壯闊的歷史圖景。
羅新,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系教授。專業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史和中國古代民族史。專業代表作《中古北族名號研究》(2009)、《黑氈上的北魏皇帝》(2014),著有旅行文學作品《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2018)及學術隨筆《有所不為的反叛者》(2019)。
07
《喜:斯人其世》
魯西奇 著

喜,一個普通人,生活在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時代。他比秦始皇嬴政大三歲,死於始皇帝完成統一中國大業之後四年,是楚國故地的一個基層小吏。魯西奇教授憑藉眾多相關材料,在考證與辨析的基礎上,試圖拼接出一個作為人的喜,想象自己站在喜的位置上,藉助他的眼睛去看他所處的那個世界。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秦代基層政治,也可以看到僅僅留下姓名的「黔首」,在戰場給母親兄長寫信求助的士兵,抽絲剝繭偵破殺人案的基層官吏,承擔沉重徭役的男女老少,到官府控告子女並威脅要殺死他們的「慈父」,等等。魯西奇,歷史學家,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
08
《創造歐洲人:現代性的誕生與歐洲文化的形塑》
[英]奧蘭多·費吉斯 著
王晨 譯

1846年6月13日巴黎-布魯塞爾鐵路開通,連接了法國和低地國、英國與德語區,就此開啟了歐洲文化的新時代。作家、藝術家、歌劇和戲劇演員成為火車的常客,國際市場向量產的畫作複製品、書籍、樂譜、劇本開放。國外旅遊的開始讓歐洲人認知到彼此的共同性,也開始挖掘出所謂的「歐洲性」。通過屠格涅夫與薇雅朵夫婦,費吉斯展現歐洲如何在19 世紀成為一個文化共同體,藝術與資本主義的相遇如何在鐵路時代推動「歐洲文化」與「經典」的塑造。
奧蘭多·費吉斯(Orlando Figes),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博士,現任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歷史學教授。俄國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論是文學藝術,還是政治經濟,他都爛熟於心。他的一系列解讀沙俄及蘇聯歷史的著作如《耳語者:斯大林時代蘇聯的私人生活》《娜塔莎之舞:俄羅 斯文化史》《克里米亞戰爭:被遺忘的帝國博弈》等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作品曾獲沃爾夫森獎、 NCR 圖書獎,併入圍薩繆爾·約翰遜獎、達夫·庫珀獎等榮譽。
09
《毀滅的代價:納粹經濟的興起與崩潰》
[英]亞當·圖茲 著
劉玥、王陽陽、姜昊騫 譯

在所有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敘述當中,納粹德國一直被人認為是一股勢不可擋的毀滅性力量,其背後有高度工業化的經濟作為支撐。作者另闢蹊徑,提出20世紀歐洲的悲劇並非源自德國的強項,而是它的弱點——經濟與種族主義政治的掛鈎。
希特勒對全球經濟實況的直覺性了解構成他世界觀的基礎。他明白德國在1933年的相對貧困不僅僅是因為時值大蕭條時期,還因為德國領土和自然資源的有限。他預測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個嶄新的全球化世界,美國將以壓倒性力量碾壓歐洲,而最後的一絲轉機就是建立一個在德意志民族統治下的歐洲超級大國。
本書扣人心弦,着重評述了軍備改良和戰爭在希特勒那災難性的宏大構想中所占據的中心地位,將會重塑我們對納粹德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認知。作者將納粹經濟的崛起、頂峰、和衰落娓娓道來,經濟學家出身所帶來的翔實數據和檔案材料的引用,配合歷史學家引人入勝的敘事口吻,使得閱讀的過程流暢而趣味十足。
文學
。
01
《我的奮鬥6:終曲》
[挪威]卡爾·奧韋·克瑙斯高 著
李樹波 譯

歐洲文學獎與耶路撒冷文學獎得主克瑙斯高 (Karl Ove Knausgård)「文學自殺之作」《我的奮鬥》系列大結局。野心、弱點、猶豫、懷疑,一位「在藝術與生活上皆失敗」的作家對自我的終極探討。
挪威作家卡爾·奧韋·克瑙斯高的六卷本自傳小說《我的奮鬥》與希特勒的野心無關,是作者四十多年成長與生活的自述,六卷主題分別為死亡、愛情、童年、青春、夢想、思考。書中用流水筆調記敘平凡生活,直白坦誠,有着「自虐般的真實和瑣碎」,又在日常細節中呈現了動人的敏感。
本書為《我的奮鬥》系列的最後一部,如同一塊落下的巨石,將讀者對前五部的記憶和理解完整激盪而出。從第一部出版時在家人與朋友間引起的不快與爭議出發,以妻子琳達的抑鬱症治療與恢復結束,包括四百頁對希特勒、納粹主義和邪惡本質的思索,以及保羅·策蘭一首關於大屠殺的詩的細讀。全書在個人的外部世界與內部世界間穿插,探討文學與現實、私人與公共界限,以及個體生活與社會力量不可調和的緊張關係。
02
《必有人重寫愛情:北島讀本》
北島 著
林道群 編

《必有人重寫愛情:北島讀本》是著名詩人北島的作品選集,46篇詩歌與散文作品,呈現詩人、散文家、畫者、攝影者北島的創作全貌,亦有「一詩一文」的鮮明特色,如同中國詩話傳統之傳續。
「我受僱於一個偉大的記憶。」北島的詩歌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與精神鏡像。歷史與現實,自我與時代,他鄉與故鄉,在種種悖論與斷裂中,在出發與抵達之間,北島把詞語壘進歷史,恢復漢語的豐富、敏銳、新鮮。北島的散文則簡淨有妙趣,他在漂泊的世界行旅中與身份各異的詩人、學者相遇交遊,所見所聞鮮活亦驚心,也憶少年往事、摯交親友,濃烈鄉愁與尖銳疼痛常不期而至,經時間沉澱後的情思尤為深厚動人。書中亦有多張北島的繪畫與攝影作品,這是他找尋到的文字之外的另一種語言。
03
《梁永安的愛情課》
梁永安 著

本書結集於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在「一席·萬象」開設的愛情課和文學課十二講。青年一代的愛情困境,是轉型時代精神症候的集中體現。風靡全網的明星學者、百萬年輕人心中「最懂愛情」的梁老師,從經典文學與偉大電影中發現愛情,破解當代年輕人最切身的愛情困境與成長難題;治癒孤獨內卷、碎片化格式化等時代病症,重建開放與自由、親密又獨立的個人生活。
世界就在自己的愛情裡面,用愛情重新定義生活,打開你真正的人生。
04
《技術大全》
[波蘭]斯坦尼斯瓦夫·萊姆 著
雲將鴻蒙、雲將鴻蒙二號機、毛蕊 譯

《技術大全》到底是什麼?是以「全工程學」為主題的文明興衰文集?是對人類過去與未來的控制論詮釋?是透過建造者的眼睛看到的宇宙圖景?是大自然的力量與人類雙手的創造中與工程學相關的事兒?是對未來千年科學技術發展的預測?是一組過於大膽,以至於很難宣稱有什麼紮實科學依據的假設?的確,每項都有一些吧。」
《技術大全》是對阿奎那《神學大全》的戲仿和回應,出版於1964年,涉及演化生物學、物理學、信息學、熱力學、控制論等方面的內容,呈現了各種突破帶來的深遠影響,如克勞德·香農對信息理論的發展,艾倫·圖靈在計算方面的成果,以及約翰·馮·諾伊曼對博弈論的探索等等,討論了演化、宇宙、社會、現實、人工智能、創造世界等深刻的問題。出版後便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討論。
斯坦尼斯瓦夫·萊姆(Stanisław Lem),波蘭國寶級作家,作品觸及科技發展、人類本性、人類認識世界能力以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具有哲學意味的宏大主題,對科技與人類本身的有限性提出了諸多深刻的洞見與諷刺性的反思,不斷探索人類認知邊界,徹底改變科幻書寫維度。
目前,萊姆的作品已經被翻譯為52種語言,暢銷4000萬冊,是「世界上閱讀人數最多的科幻小說作家「(西奧多·斯特金),也是無數科幻迷奉若神明的科幻大師。科幻圈公認「如果有一天科幻作家也能獲諾獎,那麼此人非萊姆莫屬」。
除了科幻作家的身份之外,萊姆還是波蘭宇航學會創始人、波蘭控制論協會會員、波蘭國家至高獎勵「白鷹勳章」獲得者,在萊姆誕辰百年之際,波蘭議會宣布2021年為萊姆年。
05
《這一切》
[美]詹姆斯·索特 著
劉偉 譯

故事始於「二戰」尾聲一艘駛往沖繩的艦艇,主人公菲利普·鮑曼是一名年輕的海軍軍官。之後的幾十年,他回到紐約成為一家出版社的編輯,在圖書交易、文學事業和一場又一場晚宴聚會中安身立命。他結婚又離婚,新戀情接踵而來,肉體激情周而復始,也經歷了殘酷的背叛。老友們漸行漸遠,房子買下又賣掉,父母離世,愛的紐帶褪色凋零。當我們最後一次見到鮑曼,他已到了認真思考死亡的年紀:他想要再回太平洋,那裡「有他生命中唯一勇敢的部分」。
《這一切》是一個普通人一生的軌跡,也是一部豐富的社會編年史,敘事視角自如切換於主人公與數十位人物之間。大量洞察敏銳的細節賦予了它史詩般的品質,場景、插曲與人物造像如鑽石切面般精準利落,故事及其容納的情感在其中不斷擴張蔓延,映照出所有出場人物在時光中流逝的生命輪廓。
詹姆斯·索特被譽為「美國當代文學的英雄」「作家中周知的隱秘大師」,他確切地知道什麼能讓哪怕最微小的事件值得被講述,並通過魔法般的文字魅力,使其在黯淡的日常中顯露光輝。他在87歲完成的這部臻於完美的作品,猶如最後一刻密集湧現的往事,最終實現的效果是仿佛曆盡了所有的生活:這些生活共同完成了一個人的一生。作者將記憶作為抵禦遺忘的堡壘,深刻地喚起了一整個難以估量的世界,「那曾經向他敞開,並且被他擁有的生活」。
06
杜布拉夫卡·烏格雷西奇作品
《狐狸》《疼痛部》
《無條件投降博物館》《多謝不閱》
[克羅地亞]杜布拉夫卡·烏格雷西奇 著
劉偉、姜昊騫、何靜芝 譯

杜布拉夫卡·烏格雷西奇(Dubravka Ugrešić),克羅地亞女作家、記者、評論人,1949年生於前南斯拉夫,現居荷蘭阿姆斯特丹。她的作品被翻譯為二十多種語言,曾獲南斯拉夫最重要的文學獎NIN獎、奧地利歐洲文學獎,2016年的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等。
「世界是一片雷區,但它也是我們唯一的家。」來自前南斯拉夫的私人歷史與屬於全人類的生命經驗,從一個已不存在的國度寫給一個尚未到來的時代的瘋狂情書。中文世界首次系列出版。
07
《姜文電影志》(六冊)
姜文 著

姜文電影志(6冊)是電影導演姜文的作品集,包含六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讓子彈飛》《一步之遙》《邪不壓正》的劇本+訪談+劇照,是姜文電影世界的首次完整呈現。從導演訪談到劇本創作,從主創回憶到幕後花絮,該系列以豐富的文獻、珍貴的視覺影像,記錄下一部電影的誕生,和一位偉大電影導演的思想世界,實現對姜文鮮明的作者電影風格的文本再現。
08
朱天文作品集(全十冊)
朱天文 著

台灣文學家、電影編劇朱天文作品全集兩岸首次出版,包含小說集《傳說》《炎夏之都》《世紀末的華麗》《荒人手記》《巫言》,散文集《淡江記》《有所思,乃在大海南》《黃金盟誓之書》,電影作品集《最好的時光》《紅氣球的旅行》,完整呈現作家五十餘年創作脈絡。
朱天文,1956年生於台灣高雄鳳山,作家朱西甯與劉慕沙之女。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曾與妹妹朱天心等主編《三三集刊》,創辦三三書坊。小說、電影劇本筆耕不輟,為導演侯孝賢御用編劇。1994年以長篇小說《荒人手記》獲得首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2014年獲得第4屆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
人文
。
01
錢穆作品系列
錢穆 著

理想國出品的錢穆著作系列包含《孔子傳》《論語新解》《秦漢史》《四書釋義》《宋明理學概述》《學籥》《陽明學述要》《莊子纂箋》八本。核查資料,精編細校,參校諸多版本,文字更精準;版式疏朗,閱讀舒適,開本小巧,便於攜帶;封面設計,清雅高貴,品質精良,以現代人的視角,在傳統與當代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錢穆,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七歲入私塾。曾就讀常州府中學堂、南京私立鍾英中學,高中肄業後,輾轉任教於無錫、廈門、蘇州等地小學、中學,並勵志苦讀,精研學問。1930年《劉向歆父子年譜》問世,為學界推重,轉入大學執教。先後任教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武漢大學、江南大學等校。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移居台北,任教於台灣中國文化書院。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一生著述,廣涉經史子集,後輯為《錢賓四先生全集》甲乙丙三編,凡一千七百萬字。
錢先生可能是將中國寫歷史的傳統承前接後帶到現代的首屈一指的大師。——黃仁宇
錢先生是研究中國思想一位罕見而成就卓越的史學家……是極少數能與當代流行的思潮相抗衡的傑出學人。——狄百瑞
02
《懸浮時代》
嚴飛 著

清華大學社會學家嚴飛,以「附近」作為研究框架,通過8個典型案例真實記錄進城務工人群的生存現狀,穿插以社會學學者的分析與反思,呈現出一幅「懸浮社會」的現實圖景。書中的被訪者小區保安阿微、菜場商販紅芹姐、水電工人小傅、家政阿姨小萍等人,都是生活在作者「附近」的普通人,也可以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身邊的陌生人」的縮影。作者認為,關注身邊的小世界,關注數量龐大但鮮有發聲機會的進城務工人群,關注當下社會中斷裂與渴望並存的「懸浮」狀態,都是社會學家願與讀者共同探討的重要問題。
03
《頭條物理學》
[美]理查德.A.穆勒 著
李盼 譯

你知道嗎?物理其實是高科技領域的人文教育。大到新聞頭條上的國際大事,小到我們的日常活動,都涉及許多重要而前沿的物理知識。
本書源於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理查德·A. 穆勒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B)為非物理專業開設的通識課。自2006年開始,連續幾年被學生熱捧,大教室座無虛席。講義出版後十多年內,多次再版,成為北美15所名校推薦讀物,甚至被《SCIENCE》雜誌譽為「大眾科學傳播的典範之作」。
作者以幽默的語言,從熱、聲、光、電、原子能、量子、宇宙論等13個角度,闡述了新能源、核安全、太空探索、減災防災、全球變暖等重要話題中的物理,同時,講解了減肥、開車、聽歌、購物等生活背後的科學。本書沒有繁複的計算,卻有詳實的數據支持。作者認為:學物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為了讓我們明辨信息,認識真實的世界。
04
《帝制時代的中國》
[美]賀凱 著
趙婧 譯

本書是美國著名漢學家賀凱撰寫的一部中國通史著作,1975年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它是專門為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而寫的,生動地展示了中國文明從史前到1850年的漫長曆程。
這部涵蓋整個中國歷史的著作篇幅並不很大,但選材獨到,敘述精當,很符合美國大學優秀通史教材的特色。自出版以後,被美國的大學廣泛地作為中國史的基本教材而採用。
作者將中國歷史分為三個主要時期:形成階段,從遠古時期到前3世紀;早期帝國時代,從前3世紀到10世紀;晚期帝國時代,從10世紀到19世紀中葉。古代的這三個時期都以數章的篇幅分析,分別涉及通史或政治史、統治模式、社會經濟組織、宗教文化發展和文學藝術的成就。
賀凱(Charles O. Hucker,1919—1994),美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重要的中華帝國史學者和亞洲研究領域學術計劃重要的推動者。他的著述甚豐,其中《中國古代官名辭典》是在傳統中國的政府組織這一問題上用西方語言寫作的、最為全面的指南,《帝制時代的中國——中國歷史文化簡史》是一部廣受歡迎的中華帝國通史,《明代的傳統中國政權》(即《明代政制考》)則是其研究明史的成名之作。
05
《弄虛作假的藝術:電影美術中的道具設計》
[英]安妮·阿特金斯 著
張琪 譯

她是大導韋斯·安德森的御用平面設計師,最近的3部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犬之島》和新片《法蘭西特派》她都參與其中。她是居住在都柏林的平面設計師安妮·阿特金斯,這本《弄虛做假的藝術》中,她帶領讀者走入每一個平面道具背後的創作過程。這其中除了韋斯·安德森的電影,還有斯皮爾伯格的《間諜之橋》和劇集《都鐸王朝》等等,那些你平時很少在電影中注意的門票、信件甚至是包裝盒等平面道具,幾乎每一樣都是她和團隊一起精心設計的作品。
它們經過細膩打造和嚴謹考究,當這些平面道具被單獨呈現在這本書中一頁頁書紙上時,你會被它們那令人讚嘆的美所感動。即便只是在大銀幕上停留短暫的時間,甚至都沒有最終出現,但它們的存在確十分重要,它們讓演員以及每一個銀幕前的觀眾「信以為真」,心甘情願地沉浸在電影人所創造的「弄虛作假」的世界裡。
安妮·阿特金斯(Annie Atkins),平面設計師,曾毅然捨棄冰島麥肯廣告藝術總監職位,轉向攻讀都柏林大學電影製作碩士,意外開啟將平面設計運用在電影創作中的設計生涯。
以磅礡史詩劇集《都鐸王朝》為起始,接續與韋斯·安德森、斯皮爾伯格等國際大導演合作。她精巧雕琢出《布達佩斯大飯店》、《間諜之橋》等電影的虛實宇宙,為道具平面設計取得前所未見的高度矚目。四度入圍美國藝術指導工會傑出藝術設計獎,並以《布達佩斯大飯店》獲獎,亦襄助該片摘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獎項。
06
《〈資本論〉的讀法》
楊照 著

在本書中,作者從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社會環境和思想動機出發,嘗試引導讀者重新認識這部有着跨時代、跨學科意義的經典著作。
作者認為,要理解現代社會,《資本論》是繞不開的話題,它對今日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方向仍有着重要的解釋和指導作用,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概念和工具。而馬克思的寫作過程充滿多維度、長時段的探索,需要經過更進一步的梳理,才能更好地理解這部著作的偉大之處,了解它在眾多學科的創見。因此,本書作者從經濟學、社會學和文化理論的三個角度展開,引導讀者理解馬克思是如何分析資本運行規律、構建對理想社會的設想的,試圖還原一個兼具理性和前瞻性的《資本論》,重新認識它的深刻與趣味。
07
《沒有大師的藝術史》
徐小虎 著

阿洛伊斯·里格爾(Alois Riegl)的「沒有名字的歷史」(history without names)概念,將藝術史敘事從傳統的「簽名和日期」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正是這種令人窒息的克制,將中國藝術史的敘事局限在了著名書畫家的作品中,並按照碑文、題款中所謂的「日期」將這些名家的作品編排成小說,而不是深入研究書畫作品本身。這種被動的態度,迫使無數學者在面對本質上不同的創作者以及往往是屬於不同歷史時期的作品時,對大師明顯的「風格變化」給出了蹩腳的解釋。本書以無盡的誠意,着眼於中國書畫史上作品的真實性、時代和風格等關鍵問題。並通過嚴謹的筆墨行為分析、結構分析、補筆分析,希望展示撰寫純藝術史不是根據落款的名字和日期,而只是根據作品本身呈現的視覺證據。
08
《錢理群新編現代中國文學史》
錢理群 著

「我們越來越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文學史的大廈,主要是靠作家,特別是大作家、經典作家支撐的;而作家的主要價值體現,就是他的作品文本。離開了作家、作品這兩個基本要素,就談不上文學史。」——錢理群
近年來,學術界一直盛行「大文學史」研究,關注和強調現代文學與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的密切聯繫,但越來越遠離了文學作品,遠離了文學本體,缺了「文學味兒」,這導致的「文學的缺失」,使中國的文學史研究面臨「失根」的危機。因此,本書作為錢理群畢生架構、總結之作,回歸文學本身,「以作家作品為中心」,以30年中國現代文學發展脈絡為基本框架,從文學經典出發,構建一部有溫度、有情感、有文學味兒的「新」文學史。
錢理群,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魯迅學會理事,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魯迅、周作人研究與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史研究。代表作有《心靈的探尋》《周作人傳》等。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