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的天才女友》

上次預告的12月書訊由於不可抗力而無法查看,我們在此補發。

埃利亞斯·卡內蒂在《人的疆域》中將書籍比作人的「指南針,記憶,日曆」,對於在小樓里日復一日做書的理想國來說,時間長河的刻度,就是一本又一本書,標記着春夏秋冬的流轉。

這次新書預告,我們憋了不少曾預告過的、也是你們最關心會不會鴿的「大招兒」:精編細校的錢穆著作系列8本、軟皮精裝的《木心遺稿》,自不必說,肯定是必須入手的經典;如果你對哲學感興趣,陳嘉映《感知·理知·自我認知》,趙林《西方哲學史講演錄》絕對不能錯過;之前發起眾籌的《技術大全》,搭上了年末的列車;徐小虎《畫語錄》,《霍克尼論攝影》(也是軟皮精裝哦~)也馬上會和大家見面。

劇透到此為止,更多壓箱底的好書,全在這份預告裡了。也歡迎訂閱話題#理想國每月書訊,下期見🎁



01.
錢穆著作系列
錢穆 著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理想國出品的錢穆著作系列,首批包含《孔子傳》《論語新解》《秦漢史》《四書釋義》《宋明理學概述》《學籥》《陽明學述要》《莊子纂箋》八種。通過核查資料,精編細校,參校諸多版本,期以文字更精準的版本貢獻於讀者。錢穆作品,以現代人的視角,在傳統與當代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錢穆,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七歲入私塾。曾就讀常州府中學堂、南京私立鍾英中學,高中肄業後,輾轉任教於無錫、廈門、蘇州等地小學、中學,並勵志苦讀,精研學問。1930年《劉向歆父子年譜》問世,為學界推重,轉入大學執教。先後任教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武漢大學、江南大學等校。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移居台北,任教於台灣中國文化書院。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一生著述,廣涉經史子集,後輯為《錢賓四先生全集》甲乙丙三編,凡一千七百萬字。「錢先生可能是將中國寫歷史的傳統承前接後帶到現代的首屈一指的大師。」

——黃仁宇

「錢先生是研究中國思想一位罕見而成就卓越的史學家……是極少數能與當代流行的思潮相抗衡的傑出學人。」

——狄百瑞


02.
《木心遺稿》
木心 著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木心逝世十周年,第一批木心遺稿終於能交到讀者面前。在木心目前已出版的所有著作之外,尚有相當數量的筆記簿與散稿,從未面世,估計逾百萬字。由於木心通常不註明成稿年份,從內容和字跡推測,小部分寫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大部分寫於九十年代和新世紀,直到他2011年離世。這批遺稿的內容,寬泛雜多,不分章節,隨寫隨止,殊少完整的篇幅。其中包括人名、賬單、書單、目錄、信稿,偶爾信手勾畫簡單的書籍設計,還有他自己的墓園。讀者熟悉的俳句、隨感、舊體詩、自由詩,約占半數,其餘部分,介於雜記、備忘、敘事、憶舊之間,狀若自言自語,不同於他已面世的所有作品。


03.
《奉獻·白日夢》
[美]帕蒂·史密斯 著;龍荻 杜梨 譯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本書是帕蒂·史密斯兩部獨立作品《奉獻》和《白日夢》的合集。《奉獻》以一個富於巧思的小說開篇,隨後她帶領讀者穿越法國南部,抵達加繆的故居,參觀法國出版社伽利瑪的花園,感受三島由紀夫和納博科夫的力量所在。她慷慨地與讀者們分享她的工作筆記,詳細介紹了自己的創作過程與靈感來源。

《白日夢》則是一部短小明快的回憶錄。帕蒂·史密斯重訪她早年經歷中那些最珍貴的體驗,其中飽含着生動的真理,使這份回憶更接近於超現實。她經常在晚上,在大自然中發現樂趣,拯救「稍縱即逝的思想」,也講述了觀雲、觀星和遊蕩的樂趣。這本書會喚起我們自己的記憶,因為孩子們都會「瞥見、收集、拼湊出瘋狂的真理」。


04.
《天吾手記》
雙雪濤 著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天吾手記》是小說家雙雪濤的長篇力作。生命只有100個小時的覺醒者天吾,在台北街頭邂逅正在變淡的女孩小久,尋找一座比101大樓還高的教堂,那裡藏着少年友人安歌失蹤的秘密……

台北與東北,時空虛實交錯的雙城故事,十一篇誕生於生死邊界、奇幻與現實彼岸的「手記」,一場穿行於未來與回憶之間的追尋徐徐展開:少女安歌的下落,生死未卜的警察蔣不凡,S市的女人穆天寧,彳亍在淡水河畔的李天吾能破解謎團,完成使命嗎?


05.
《故事便利店》
駱以軍 著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這是一家只販賣故事的便利店,店長是天生會說故事的小說家駱以軍。在這家故事便利店,他為我們講述40個主題故事,以及包含在動人故事之中的無窮啟示:發光的房間,夢裡尋夢,一件很小很美的事,白色的眼淚,關於最短暫的愛的故事,關於南方的故事,關於火車的故事……沉入濕漉的記憶迷霧,重溫世界經典小說與電影,回到最初聽故事的幸福時光。這些閃閃發光的故事,會讓你會心一笑或捧腹大笑,讓你悵然若失,但又回味無窮。

我們每個人生命中,一定都有某些時刻撞見一個你沒有辦法用你原有的詞彙去描述或表現的狀態。這些神秘的、難以言喻又百感交集的時刻,正是一個個極珍貴美麗的故事被孵養的最神秘的時候。在《故事便利店》中,駱以軍以豐饒的感受力與奇詭的想象,點亮屬於故事的魔術時刻,彌合現實與虛擬的邊界,讓我們看見一個故事斑斕多姿的豐富切面,還原故事原本的魅力。讀到最後,你會發現,故事其實就是時光本身。

人生的範圍有多廣,故事的範圍就有多廣。走進這家故事便利店,取走屬於你的人生故事。


06.
《上海膠囊》
btr 著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展覽可以成為小說,在現實空間創設虛構的情境;小說亦可以成為紙上的展覽,將虛構成分織入真實的生活。

如同為一個浩瀚繁雜的博物館收集物品,btr在他的小說中觀看,想象,遊蕩,又總在那些頓悟的時刻,輕盈狡黠地滑向另一個空間。藝術介入人與世界之間,19篇故事猶如19個虛實映照的鏡廳,19段虛實互涉的旅行,為我們時代的都市生活保存下充滿迷思的奇妙膠囊。


07.
理想國譯叢054《破碎的生活》 [美] 康拉德·H. 雅勞施 著;王晨 譯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20世紀20年代出生的「魏瑪一代」德國人,經歷了20世紀幾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屠殺、戰後重建、冷戰分裂,以及柏林牆倒塌後的統一與復甦。私人生活與歷史進程罕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當他們回顧一生的經歷時,曾經的熱情因看清獨裁政權的真相而幻滅,有人懺悔,有人以無知和被蒙蔽作為開脫的藉口,也有人聲稱德國人同樣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基於七十多部自傳和回憶錄的一手敘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視角下的20世紀德國。其中既有參與前線戰爭的士兵,也有在後方挨過蕭條歲月的女性;有種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納粹暴行的受害者。透過對德國民族身份的重新審視,本書試圖回答: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戰爭與納粹的殘暴,他們最終又如何與種族主義和獨裁政權切割並重新擁抱人權,從軍事侵略者變為歐洲的民主支柱。


08.
理想國譯叢052《漫長的戰敗》
[美] 橋本明子 著,李鵬程 譯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1945年8月15日正午,昭和天皇向日本全國廣播了《終戰詔書》,同意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結束。七十餘年後,戰敗文化成了日本集體生活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然而,對於誰該為戰爭負責和誰有罪,日本社會內部出現了曠日持久的分裂,裂縫之下的是兩個根本性的問題 :為什麼要打一場打不贏的戰爭?為什麼要為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殺戮和犧牲?在本書中,橋本明子探究了三種互相牴觸的戰爭記憶:「受害者」「施害者」和「英雄記憶」。這種分歧形塑了戰後一代人對歷史和自身的理解,並影響至今。橋本明子藉助民族志、訪談和影像分析,以豐富的史料和嚴謹的分析,再現了日本戰敗創傷記憶的建構過程:政府、傳媒、國家在其中分別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個體沉默、後代沉默、媒體沉默的背後又有什麼樣的因由?民族主義、和平主義、和解主義,哪條才是面對這段黑暗歷史的正確通路?不論個人還是國家,唯有誠實地回答這些問題,汲取其中的歷史經驗,才能超越分歧與創傷,免於重蹈覆轍。


09.
《黑氈上的北魏皇帝》(修訂本)
羅新 著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北魏皇帝,不僅是華夏帝制國家的皇帝,也是內亞遊牧征服集團的可汗,他們的歷史活動,是多種文化傳統的碰撞、融合與新生。北魏的所謂「代都舊制」,分明就是內亞傳統的一部分。

本書從北魏皇帝即位儀式的代北因素入手,推及北魏的祭天儀式、遼初的權力傳承危機、清代的堂子祭天等,一方面觀察拓跋鮮卑政治傳統與華夏傳統的遭遇、碰撞及變異,另一方面考察鮮卑舊俗(代都舊制)與內亞政治傳統間的聯繫。

此次重版,除修訂原有章節,又收入《拓跋祭天方壇上的木杆》一文。


10.
《古猶太教》[德]馬克斯·韋伯 著;康樂,簡惠美 譯


《古猶太教》是《宗教社會學論集》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前研究古猶太教都是從宗教學的角度,以文獻考證來看待古猶太民族與現代基督教的關係,而韋伯則用社會學的方法重新梳理史料,把古猶太教放在西方和近東整個文化發展交匯點上審視這一宗教歷史的內在理路,從而揭示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兩大對立宗教文明盤根錯節的難解因由,從而寫出他對猶太教歷史發展過程的一家之言。


11.
《說中國》(插圖版)
許倬雲 著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許倬雲教授以系統論的方法,圍繞着「中國究竟是什麼,我們究竟是誰」這個問題,從新石器時代談起,一直到清朝結束前夜,講述「華夏/中國」這一個複雜的共同體是如何不斷演變的。本書的結構體例、行文風格,均屬於「大歷史」的範疇,沒有鋪陳細節,也沒有繁瑣的論證,而是選擇每個時代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關鍵點,以及相互間的互動,來勾勒出各個時代的面貌,其中多有令人擊節的真知灼見,也不時流露出作者對中國文化和當代社會的深切關懷。


12.
《帝制時代的中國》
[美]賀凱 著;趙婧 譯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本書是美國著名漢學家賀凱撰寫的一部中國通史著作,1975年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它是專門為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而寫的,生動地展示了中國文明從史前到1850年的漫長曆程。

這部涵蓋整個中國歷史的著作篇幅並不很大,但選材獨到,敘述精當,很符合美國大學優秀通史教材的特色。自出版以後,被美國的大學廣泛地作為中國史的基本教材而採用。

作者將中國歷史分為三個主要時期:形成階段,從遠古時期到前3世紀;早期帝國時代,從前3世紀到10世紀;晚期帝國時代,從10世紀到19世紀中葉。古代的這三個時期都以數章的篇幅分析,分別涉及通史或政治史、統治模式、社會經濟組織、宗教文化發展和文學藝術的成就。

賀凱(Charles O. Hucker,1919—1994),美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重要的中華帝國史學者和亞洲研究領域學術計劃重要的推動者。他的著述甚豐,其中《中國古代官名辭典》是在傳統中國的政府組織這一問題上用西方語言寫作的、最為全面的指南,《帝制時代的中國——中國歷史文化簡史》是一部廣受歡迎的中華帝國通史,《明代的傳統中國政權》(即《明代政制考》)則是其研究明史的成名之作。


13.
《西方世界軍事史》(三卷)
[英] J.F.C.富勒 著;鈕先鍾 譯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西方世界軍事史》是英國著名的世界軍事史大師富勒將軍的傳世之作。作者窮三十年之工,成就了這部卷帙浩繁的西方戰爭通史。全書以西方歷史上的決定性會戰為主結構,詳細描述了其經過與影響、將領人格個性、政治經濟與政治的關係等,同時以大事記串聯各會戰間的政治發展與戰爭的由來。會戰各章好像海浪的高峰,大事記則像夾雜其間的低谷,如此這般高低起伏,形成了長達3500年的西方戰爭史。

《西方世界軍事史》共分三卷。第一卷:從遠古時代到勒班陀會戰;第二卷:從西班牙無敵艦隊失敗到滑鐵盧會戰;第三卷:從美國南北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全書約150萬字,從西方文明的源頭希臘羅馬,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囊括西方歷史上所有的經典戰事,內容翔實,分析精闢,見解獨到,被公認為西方軍事通史上無出其右的典範巨著,是研讀西方戰爭和歷史的必讀經典。


14.
《現代政治的正當性基礎》
周濂 著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是什麼使得權力或強力成為道德上對的」是2000多年來政治哲學不斷追問的問題。

聚焦現代政治的討論域,結合漢娜·阿倫特、約翰·西蒙斯、哈貝馬斯及羅爾斯的觀點,作者首先從概念分析的角度區分了正當性與證成性:正當性是一種「回溯性」的概念,它關注的是權力的來源和譜系,也就是從「發生的進路」去評價權力;而作為「前瞻性」概念的證成性,關注的是權力的效用和達成的目的,也即從「目的的進路」去評價權力,確立了道德評價國家的兩條進路。

從政治正當性與證成性的區分出發,作者進一步在政治義務與政治責任之間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概念地圖:國家正當性與公民的政治義務具有概念上的關聯性,而國家證成性則與公民的政治責任相關聯。

由此,通過對概念關係的梳理標定了正當性在當代政治哲學概念地圖上的位置,利於廓清被語言迷霧遮蔽的現實,幫助我們獲得直面現實複雜事態的理論勇氣。


15.
《感知·理知·自我認知》
陳嘉映 著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感知」「理知」「自我認知」是著名哲學家陳嘉映先生長期思考和研究的主題。秉持一貫的論述特點,在本書中,他從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學中此類論理詞背後的理路,進而拆掉概念的圍牆,將其貫穿、打通,讓我們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繫,以及與我們生活的聯繫。不管談感知、理知還是自我認知,他總是連着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在談,連着整個時代、人類經歷過來的一個個時代在談。

在今天這個理知落幕的時代,面對技術化、數字化的大形勢,如何認知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認知我們自身在人之中的位置,本書提供了一個深入而又有新意的視角,讓我們對這個世界重新產生感覺,更有力量去應對當下的問題。

這不是艱澀的哲學論文,也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而是一位始終關注人在世界之中如何生活的哲學家將他的多年思考以易懂的方式聊給我們聽。


16.
《西方哲學史講演錄》
趙林 著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哲學是活的生命。」「哲學史就是哲學。」遵循「歷史與邏輯相一致」的原則,本書從古希臘哲學一直講到黑格爾哲學,突出西方哲學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通過揭示不同哲學家出現的歷史順序與哲學概念發展傳承的關係,展現了哲學史就是哲學概念演變的生命歷程,而不是堆積以往哲學家思想遺骸的荒冢。

作為一部講演錄,本書在作者多年講授的「西方哲學史」通識課程基礎上整理而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將晦澀的哲學概念娓娓道來,並省去了引經據典之繁,可謂哲學入門書首選。此次修訂版特別增加「18世紀法國啟蒙哲學」一講,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從英國經驗論哲學和自然神論向德國古典哲學的過渡,彌補了初版之憾。

每個人都是有哲學慧根的,哲學史的訓練正是通過啟發我們的睿智慧根使我們成長為具有獨立批判精神的愛智者。

17.
《從驚奇開始》
劉擎 等 著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青少年親近哲學,也許就像戀愛一樣,是一種本能。當處於這一成長階段時,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開始對世界投以懷疑和好奇的目光,開始去追問「我是誰」「我的存在有何不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基於青少年的認知和心理特點,立足當下語境,本書邀請八位高校哲學系教師擔任主講人,圍繞自我、生命、幸福、愛、心靈、科學等經典哲學問題,以情景化的方式,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將抽象的哲學概念化為生動的講述,去回應青少年存在的困惑,開啟他們的探究與發問之旅,進而幫助他們跳脫習以為常的思維,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並讓內心變得豐盈而深刻。

與此同時,對於所有曾在青少年時期有過這種人生之問或者在長大後的某一時刻重新開始思考這些問題的成年人,本書也是一個讓你再次踏上自我思考之旅的契機。


18.
《攀登尼采》
[美]約翰·卡格 著;劉漪 譯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這是一個關於兩場哲學之旅的故事:一場發生在約翰·卡格的青年時期,19歲的他只身前往阿爾卑斯山,在群山間尋找尼采寫下名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靈感之源;另一場則發生在17年後,人到中年的卡格已經為人夫、為人父,在截然不同的心境之下攜妻女重上阿爾卑斯山,再度與尼采的困境與救贖相遇。

何為「超人」?如何「成為你自己」?這是尼采哲學中兩個極為關鍵的命題,而本書作者卡格認為,這兩個問題在某個層面上可以合而為一。「超人」是對平凡自我的超越,但實際上也正在「自我」之中;「自我」並非一個被動存在於某處等待我們去發現的事物,而是一個在不斷積極變化的過程中才能顯現出來的形象。

攀登尼采,是攀登尼采走過的崎嶇山峰,是攀登尼采哲學中的精奧之處,也是在攀登的姿態里叩響與尼采理想的共鳴,在人生無可避免的墜落處,找到那條回歸自我的「超人」之路。


19.
《女孩們的地下戰爭》
[美]蕾切爾·西蒙斯 著;徐陽 譯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為什麼昨天還很親密的朋友,今天就突然不理自己了?為什麼有人會躲在背後說壞話,抱團排擠人,甚至霸凌別人?比起男生間的「用拳頭解決問題」,女生間的攻擊似乎更為隱秘和複雜。然而從家長到老師,大多數人都將其視為女孩的天性,而非亟待解決的嚴肅問題。在本書中,蕾切爾採訪了曾是霸凌對象和霸凌者的女孩們,直面給無數女性帶來困擾乃至創傷的畸形社交文化。相比男孩,女孩往往承載了更多社會要求:受人喜歡比表達真實想法更重要,成為「完美女孩」比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更重要。對衝突和憤怒的迴避令女孩們慣於採取「另類攻擊」的方式處理爭端,也令她們頻頻陷入人際戰爭的泥淖之中。《女孩們的地下戰爭》希望能夠重構社會對於女性霸凌問題的認知,並為家長和學校提供實際的解決策略。讓每一個女孩都能學會尊重和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是本書作者和受訪者共同的期待。


20.
《里約摺疊》
[英]米沙·格蘭尼 著;吳桑雨 譯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里約熱內盧,一座被上帝眷顧,也被魔鬼詛咒的城市。這裡有着最美麗的海岸線,岸邊佇立着富麗堂皇的酒店和高樓,招待着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這裡也有着最骯髒的貧民窟,它們扎眼地挺立在市中心的小山坡上,沒有自來水,沒有穩定供電,人們居住在火柴盒一樣的擁擠住宅里,時刻面臨着槍戰、毒品和死亡的威脅,深陷暴力、貧富差距、政治腐敗織就的巨網中。內姆,南美洲最大的貧民窟羅西尼亞的「掌權者」,也是全巴西最想逮捕的頭號毒梟。在女兒患上絕症、不得不向黑幫俯首求助之前,他曾是一名普通的父親和上班族。一場變故改變了他本該平靜的人生,將他捲入了毒品、暴力、貧窮和腐敗的旋渦之中。這是關於內姆和羅西尼亞貧民窟的故事,也是里約熱內盧這座「上帝之城」和毒品地下經濟的故事,更是關於巴西數十年間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變遷的記錄,而書中人物所面對的不平等處境和艱難抉擇,則關乎我們每一個人。


21.
《量子力學,怪也不怪》
[英]菲利普·鮑爾 著;丁家琦 譯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量子物體具有波粒二象性?能夠狀態疊加、遠程糾纏,呈現出不確定性,甚至開啟多世界?薛定諤的貓,真的可以既死又活?甚至,量子世界只存在於人的觀察之中?……

玻爾、費曼、海森堡、薛定諤、愛因斯坦……這些偉大的物理學家也在犯誤?——那他們為什麼還偉大?各種量子「理論」迄今都還很怪,在解釋力和自洽性方面都還有欠缺,但這不是量子世界「本身」的問題。人類對量子世界的理解,百年來也確實在不斷進步:我們可以樂觀地說,雖然還有很長的路,但我們正在一點點逼近「真相」。透過本書,你會一覽量子力學理論發展的百年曆程,站在科學巨人和精美理論的肩膀上,對量子世界多一絲了解,並對量子理論的應用如「量子計算機」等的前景抱持更為切實、合理於是也更有希望的期待。


22.
《霍克尼論攝影》(增訂本)
[英] 大衛·霍克尼 [英] 保羅·喬伊斯 著;
欒志超 譯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霍克尼論攝影》(增訂本)收錄了大衛·霍克尼與好友保羅·喬伊斯關於攝影的對談十七篇,內容關於霍克尼的圖像思考與影像實驗,展現了一位多才多藝、創造力十足的藝術家,在探索攝影可能性的道路上可以走多遠。觀看與空間,是霍克尼一如既往的關注。在本書中,他認為拼貼是擺脫傳統觀看方式的關鍵,是對表面的確認。霍克尼將自己的創作看作是用攝影來批判攝影。「畢竟,光用言語是不行的。你得使用攝影的語言。」

《霍克尼論攝影》充分體現了一位傑出藝術家的實踐自覺與理論自覺。作為大衛·霍克尼唯一一部專門論述攝影與影像藝術的著作,本書第一版曾在1994年被引進中國,在藝術相關專業的師生群體中引起了廣泛討論。此後的二十餘年,隨着大衛·霍克尼著作的中文版陸續推出,本書逐漸淡出了國內讀者的視野。理想國首次引進增訂本,期待它將持續激起新的、更大的水花。



👇書攤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