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粥左羅的第2150期分享

作者l 華杉 整理l 馮臻

來源 l 華與華(ID:huayuhua_2013)

分享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重磅演講,來自華與華創始人華杉,全文1萬字乾貨,包括9句至理名言、父親留給我的4句話、成長的四大基本原理,詳細闡述了個人和公司成長的方法。

以下是演講內容(全文略有刪減)。


01
9句至理名言

首先,想給大家分享9句至理名言。

1、任正非說:「什麼叫成功?像日本企業那樣,經歷了九死一生還活着,那才叫成功。我們這不叫成功,最多叫成長。」

第一句是我在華為上課聽到的,任正非說:「什麼叫成功?像日本企業那樣,經歷了九死一生還活着,那才叫成功。我們這不叫成功,最多叫成長。」

這句話說完不久,華為就遇到美國的重錘,開始經歷九死一生的過程。

我記得三年之前,有個餐飲行業的年會請我去做演講,他們的主題叫做「餐飲企業如何穿越周期」。

我就笑他們,我說:「咱們餐飲行業,說什麼周期呢?周期是指那些周期性的行業,比如說鋼材、煤炭,它的價格會有周期性的波動,所以他們才需要討論穿越周期。」

我們做出版,也不存在穿越什麼周期。

有些時候,人們就是喜歡逮着個詞就用,其實根本沒有理解詞語背後的意義。

他們定了這個主題,還請了清華大學的經濟學家來做分享,那經濟學家來看周期,就不像外行看熱鬧了,他看的就是門道。

他上去也問,餐飲行業為什麼要討論穿越周期?

他說所謂周期是指經濟上去,然後下來,然後再上去再下來,上去下來這就叫一個周期。

他說我們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還沒下來過,一直都在往上。所以,我們中國企業還沒有經歷過周期。他說你們餐飲行業要講穿越周期,我不太理解這個要求。


當我們在一個一直增長的經濟體裡,我們的增長,其實談不上什麼成功。

我現在回到我的家鄉道真縣,它已經擴大了10倍不止。這個擴大意味着這三四十年,它增加了巨大的財富。

我和華楠是在2003年底到上海來創業,從2003年到現在,上海增加了多少財富?

所以,理所應當的,這之中應該有一部分是屬於你的,如果你竟然都沒有分到,那真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了。所以我們談不上成功,只是成長。

2、華杉:「可能連『成長』都不算,只是在增長。」


在任正非這句話後,我自己補了一句。我說:「可能連『成長』都不算,只是在增長。」這是我要分享的第二句話。

增長就是賺的錢多了,成長是你能力的成長,你得看你的能力有沒有得到成長。


這兩天網上流傳一個帖子,叫做「2021年最慘十大企業家」。我一看,最慘的十大企業家裡,有三個是我的客戶大哥。

在擁有三個最慘大哥的情況下,去年華與華的業績還增長了30%。去年市場和我的客戶,都普遍的不太好,但是我們仍然取得了增長,這是我們自己能力成長所帶來的。

3、塚越寬:「企業要年輪經營,要有『景氣對策』。」


我要分享的第三句話,是日本企業家塚越寬說的,他說:「企業要年輪經營,要有『景氣對策』。」

他的公司伊那食品株式會社是一個比較小的企業,但是豐田的老闆豐田章男都去找他討教過經營之道。


疫情前,華與華每年都會組織遊學團去日本學習,2019年的團就去參訪了伊那食品株式會社。

塚越寬提出的「年輪經營」,我覺得非常重要。他認為,企業一年要有一年的年輪,而且這個年輪一定要細密,這樣企業的體質就越好。

如果某一年的長得太快,就容易在組織里形成空洞,就有折斷的風險。

所以,當企業有機會可以走得快的時候,他說甚至都應該刻意地慢下來,這也是對「景氣」的警惕。

等遇到大環境不好,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企業才開始想對策,就根本來不及了。

就好像已經下雨了,你才想着去修補屋頂,就來不及了。所以我們要在經濟增長最快、最好的時候,就搞好精益。

華與華是從2015年開始抓精益生產,我們今天的成績,就是精益生產帶來的成果。

企業要在景氣的時候,去劃分你的增長。

比如說今年增長了20%或者30%,那這20%-30%里,有多少是景氣帶來的,有多少是因為我的能力增長所帶來的。

我們一定要把景氣帶來的那部分,把它刨掉。

如果今年一共增長了30%,然後你不去劃分,就認為明年也會增長30%,然後你的整個資源配置,就按30%的增長來調配。

由於你沒有刨除景氣帶給你的那部分增長,那麼如果明年不景氣了,你就會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

為什麼很多公司都在裁員?

就是因為在景氣的時候,他們沒有制定景氣對策,反而跟着景氣高歌猛進,然後當不景氣來臨的時候,他就必須要裁員,沒有什麼比裁員給公司帶來的傷害更大了。

在華與華,我們是有永不裁員的原則。

怎麼才能保持不裁員?

就是永遠保持人不夠用,永遠保持有業務沒人做的狀態,這是我們的景氣對策。

4、巴菲特:「我們一生只需要富一次。」


第四句話,就是巴菲特講的:「我們一生只需要富一次。」

巴菲特講這句話,針對的是企業。我覺得對個人來說,就是一個人一生只需找一次工作,一生只在一家公司工作。

古話說:「樹挪死,人挪活。」現在應該反過來,大樹也可以移栽,樹挪活;人挪一次兩次可以,挪得多了,肯定是有「挪窩綜合症」,會挪死!


巴菲特為什麼說一生只需要富一次?

起因是長期資本的故事。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其成員包括名牌大學教授、前美聯儲官員、著名投資銀行的明星交易員,甚至還有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然而就是這樣一群頂級聰明的人,最後都破產了。為什麼?

就是因為為了賺更多的錢,想去賺一把大的。

他們本身已經是美國最有錢的一部分人了,他們原來擁有的錢,是他們需要的。

但他們因為想再去賺更多的錢,而這更多的錢其實是他們不需要的,最後他們為了自己不需要的錢,把自己需要的錢都輸光了。

所以,我們一生只需要富一次,然後保持富有就好了。

有很多企業家,本身已經很富有了,為了去追求他不需要的錢,想富有第二次,最後卻破產了。

在工作中,有很多人在一家公司幹得好好的,但是他一定要再去找第二次工作。

前段時間,我就有一個朋友,給我打電話說:「華老師,我要離開這裡,去別的地方工作了。」

我說:「幹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換工作?」他說:「我在這裡都幹了4年多了,該換了。」

大家能聽懂這個邏輯嗎?反正我是沒聽懂。

為什麼在一家公司幹了4年就該換工作了?這樣豈不是一生都會不停地換工作?這樣不就破壞了你的堅持和積累嗎?

5、孟子:「無非命也,君子順受其正。」


第五句話是孟子說的,他說:「無非命也,君子順受其正。」

這是什麼意思?

就是所有的結局,成功也好,失敗也好,成功大也好,成功小也好,都是命運的安排,君子就順從地去接受這個正命。

順受其正,就是不要死於非命。折騰壞了、落馬了、坐牢了,或者說是破產了,這就是非命。


6、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勿忘勿助。」

怎麼樣順受其正呢?

第六句話,孟子還說了:「必有事焉而勿正,勿忘勿助。」

就是不要拔苗助長。「必有事焉而勿正」這裡的「正」,就不是「正命」的意思了。這裡的「正」,指的是預期奇效,期待有奇蹟。

「必有事焉」就是日日不斷,滴水穿石,隨時都要努力。

「勿正」就是不預期奇效。

「勿忘勿助」就是隨時都不要忘了努力,不要拔苗助長。

其實跳槽,跳來跳去也就是為了拔苗助長。

7、《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


第七句話,我想分享的是《中庸》里的「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

君子做事就是平平淡淡、平平常常的,而且是日日不斷。而小人總要彎道超車,總要另闢蹊徑,總是抱有僥倖心理。

8、《大學》:「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第八句話,叫做「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是《大學》里的話。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我覺得這是一切思想的根源,是一切哲學的根源。

就是說如果你知道事情的因果關係,任何事情你都能分得清先後,你就接近得道了。


比如說,為什麼我們講「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因為一定是耕耘在先,收穫在後。你問耕耘,可能會有收穫,你問收穫不問耕耘,就一定什麼都沒有。

任何事情你都要把先後關係搞清楚。

但在現實當中,我們往往就是把先後關係搞反了,所以就對事物沒有了正確的判斷。

9、德魯克:「人們總是高估了一年所能取得的成績,而大大低估了30年所能取得的成就。」


第九個至理名言,是德魯克說的:「人們總是高估了一年所能取得的成績,而大大低估了30年所能取得的成就。」

這句話也就揭曉了,我開頭說的還有一個被低估的東西,就是人們總是大大低估了30年所能取得的成就。


前面有同事總結了她2007年大學畢業,到現在一共15年裡的成長。

我想,你在畢業的時候,肯定是大大的低估了你15年後所能取得的成績,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是你在做每年計劃的時候,你肯定高估了自己能取得的成績。

人往往是對一年的時間比較敏感,但是對堅持一件事情,持續做10年、30年、50年後能得到什麼,就完全沒有這個概念了。

在我和華楠創業的時候,也沒想到能取得現在的成績,這完全超過了我們的想象。

在80年代,改革開放開始的時候,流行一本書,叫做《山坳上的中國》。那時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估計都恨不得一頭撞死。

那本書里就講中國跟美國的差距,說美國平均一個家庭有1.7輛汽車,家家都有電話。

而我們別說汽車了,可能平均100戶人家都沒有一台電話,那時候誰家有電話,就比現在家裡有別墅還要厲害。

看完那本書,可能都會覺得中國100年,甚至300年,也趕不上美國。

但結果呢,我們用30年的時間,讓中國有了這麼大的變化,這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這就是時間帶來的結果。

談到堅持,首先就說:

我們一生只做一件事,等待一個結果。但是我們又絕不「期必」, 不「期必」就是不期待結果必然會怎麼樣。

「期必」是最害人的。

儒家講不將迎意必,就是讓我們不要期待你覺得必然會發生的事。

比如每到年底,大家都期待升職加薪,如果最後沒有升職成功,你就會很痛苦。

《論語》裡面說孔子杜絕了四種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憑空臆測,不武斷絕對,不固執拘泥,不自以為是。

很多人的毛病就是「意必固我」,他期待必然會怎樣,如果沒有達到期待,就覺得是自己的賽道不行,別人的賽道更好,如果他進入到那個賽道,就肯定能成功。

這是什麼?這就屬於主觀臆斷,一廂情願。

我記得十幾年前,我有個大哥,公司做得好好的,我說你就這些守住,每年最差也有三五千萬的利潤,養家糊口沒有問題。

但他嗤之以鼻,搖着頭跟我說:「這滿足不了我的胃口。」結果最後把公司也搞沒有了。

滿足不了我的胃口,這就是「意必固我」中的「我」,是自以為是,一廂情願。

我們的事業跟胃口沒多大關係,也不是你想有多大規模,就能有多大規模。

孟子在講聖人的時候,他把聖人分為4種:聖之任者,聖之清者,聖之和者,聖之時者。

「聖之任者」就是說志在必得,以天下為己任,捨我其誰。

「聖之清者」就是眼睛裡裝不得沙子,看誰有點毛病,他就看不下去。

「聖之和者」跟「聖之清者」相反,和光同塵,跟誰都能混。

「聖之時者」就是無可無不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我說人最重要的就是立志,但是最需要避免的就是志在必得。

我們要胸懷大志,但是絕不志在必得。

為什麼?

因為求仁得仁,我追求的是我的志向,而不是這個結果。

02

我的父親華文英給我留了4句話

是對我影響很大的人生信條


01「人不三窮三富不到老。」

第一句話,他說:「人不三窮三富不到老。」

意思是人生總是起起落落的,不經歷三窮三富是到不了老的。

我爸算是兩富一窮,剛出生的時候,家裡富有,後來經歷了貧窮,到了晚年又富了起來。

有一次,我跟我朋友交流三窮三富不到老,他就說:「不對,你不會三窮三富,你肯定只會一直富。」我想也是,我應該不會再經歷貧窮了。

因為我總是想着人會三窮三富,所以我就不會去做讓我變窮的事情,我的風險偏好非常低。

我會踏踏實實地把我這一點地守住,我也不會去貪大,更不期必。我只是努力地工作,等待上天的獎勵。


人生其實就是領獎的過程,你努力工作,老闆就獎勵你。公司好好干,客戶就獎勵你。公司做上市了,就是全國人民獎勵你。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領獎的過程,但獎不是你去要的,而是要人家給你。

02「吃不窮,穿不窮,不會划算就會窮。」

第二句話,我爸說:「吃不窮,穿不窮,不會划算就會窮。」

大家也都看得到,在華與華,我們搞活動是花錢如流水。但是你說你想讓小組想多招一個人,這就是連門都沒有。為什麼?

我們吃、喝、玩,花錢都隨便,可以往死里花,但是如果說你的效率不夠高,你的組織裡面有冗員,那你就是不會划算,你就會出問題。

公司的吃喝玩,即使是往死里花,也都在我的划算範圍之內。

在有的公司,花一分錢都緊張的不得了,但其實他多用了1000個人他都不知道,他沒有去設計整個公司生產的效率。

華與華去年大概做了60個全案客戶,我們只用了170個人。如果是4A公司,像奧美這樣的,他們要做跟我們同樣大的業務,他至少要用1000人。

也就是說我至少比他少用了800人,那800人的成本是多少?再差也得超過1.5億,這就是我的划算。

這1.5億,不管我們是打廣告還是發獎金,還是去吃喝玩,都吃不窮,穿不窮,就是這樣的道理。

《大學》里有兩句話,代表了我的財富觀。

首先是「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

意思是創造財富有個方法:搞生產賺錢的人要多,花錢的人要少。

在公司呢,要人人都在掙錢,別以為公司的支持部門就沒有賺錢,公司的每個人都在賺錢。但是,公司的人數決定了我們是否有錢。

華與華整體的效率很高,但是我們內部小組之間還是會有差別。到年底發獎金就會發現,有的組平時也沒覺得他們有多突出,但是他們的獎金拿的特別多。

因為雖然他們的客戶不多,但也架不住他們的人更少。這就是「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的道理。

《大學》里代表我財富觀的第二句話是「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仁者利用財富達到自己的理想,不仁者以自己作為獲取財富的工具。

用錢財來供養你自己,就是發身;犧牲你的身體去掙錢,這叫發財。

在《大學》里,發財是個貶義詞,褒義詞是發身。

發財跟發身要靠什麼去平衡?

還是靠你的划算,靠你的工作效率。

03「家有斗金,不如日進分文。」

我爸留給我的第三句話,叫做「家有斗金,不如日進分文。」

大家都說想財富自由,有多少錢才算財富自由?

你以為你是沒錢才不自由,其實越有錢的人越覺得不自由。而且就算有再多的錢,你不幹活,都可以坐吃山空。

有個美國富豪的故事,一個富二代在20世紀初就繼承了10億美金的家產,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1,000億美金。

然後他一生的理想就是把錢花光,很不幸的是他活了90歲,但70多歲時就把花光了,後面那10幾年就過的很痛苦。

如果他當初不是繼承了那10億的「斗金」,而是日進分文,我想他最後也不會過的那麼慘。

對我來說,大家知道我最開心的是什麼嗎?我最開心的不是華與華的經營業績,而每個季度收到的版稅。

版稅對我來說,就是日進分文,而且是「睡後收入」,我睡大覺它也會繼續給我產生收入,我死了之後,兒子還能接着收錢的。所以,我收到100萬版稅,比華與華賺1個億還開心。

04「吃得虧,打得堆。」


我爸留給我的第四句話,就是「吃得虧,打得堆。」

這是我們貴州的一句方言,說的是能吃得虧,就能團結。

如果人與人之間,都見利而取,你爭我奪,那就沒有什麼團結可言。

團結不是兩個人的事,團結就是一個人的事,是只有一個人去團結其他人。

特別是做部門領導的,你不能說手下這幫人不團結。一定是要一個人去團結其他人,而沒有說兩個人自己能夠團結起來的。

03
成長的四大基本原理

好了,最後一部分就來到我們的重點,成長的四大基本原理。

你想要成長想要成功,你就要明白背後的基本原理。

成長的四大基本原理,就是立志,堅持,不敗和運氣。

01成長的第一個原理:立志


什麼是立志?學習第一是立志,工作第一也是立志,你要問你的志向是什麼?

王陽明說:「持志如心痛,一心只在那痛上,哪有功夫說閒話?管閒事?」

華為為什麼不做房地產?因為他的志向是做通信,而不在於房地產。

立志就是我們一生只做一件事。

有次我說這話,有個朋友不僅給我點讚,還緊緊地握着我的手說:「你說的太對了!」

但他聽完後,還是選擇同時做10件事,他說:「只做一件事,如果失敗了呢?同時做10件事,總有一件會成功吧。」

我說:「那你幹嘛不同時做100件事,說不定能成功10件事。」

你擔心做一件事都不一定能成功,為什麼還要選擇同時做兩件事?每多做一件事,不都是在降低我們成功的概率嗎?

選擇做一件事,核心在於你的志向。他為什麼要同時做10件事?因為他只是想賺錢,而沒有志向。這10件事當中的任何一件,都不是他的志向。

在我們這裡工作,我們的志向一定是在出版,在版權,在文化產業。做事不是說你覺得哪個行業掙錢你就去做,沒有哪個行業不能掙錢的。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不是說經濟上的獨立,而是要把你的志向給立住了。

我覺得我自己是很早就把我的志向立住了,我高中的志向就是想做個哲學家。我覺得我現在也一直在這條路上,只是多了個定語,我現在是個有錢的哲學家。

02成長的第二個原理:堅持

成長的第二個原理,就是堅持。

對於我的堅持,大家都知道,標誌性的事件就是每天早上起來寫作,從來沒停過,這個基本上已經做到了無人不服。

但越是無人不服,我就越來勁。

我想即使哪天我生病了,我也要大喊一聲:「快把我支棱起來!我要寫作!」哪怕我只寫一個字,我也要堅持住。

這就是堅持,要日日不斷,滴水穿石。

現在華與華在環球港的那一層辦公室已經不夠用了,我們又在樓上重新租了兩層。新的辦公室,我專門請大師給我做了一個滴水穿石的裝置。

大師說按照他設計的時速,滴穿一塊石頭需要20年。那正好,在我和華楠的有生之年,還可以滴完兩塊。到時候我和華楠一人分一塊,當做傳家寶。

這是第一個堅持,做事要日日不斷,滴水穿石。

第二個堅持,叫做量變比質變更重要,這句話非常重要。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量變帶來質變」,那大家要理解這句話的邏輯:

是量變帶來質變,所以質變根本就不重要,因為質變是量變帶來的。

華與華請的管理諮詢顧問胡光書老師,給我們講過一個「反向海因里希法則」。

海應里希法則是一個安全法則,它說出現一個重大安全事故的背後,都有29次的輕微事故和300次嚇一跳的未遂事故。

就像前兩天上海地鐵的事故,背後肯定有300次的嚇一跳,有300次的乘客上下車差點被夾,只是沒人重視。

反向海因里希法則,我們是把它用在創新上。

一次重大的創新突破,背後都有29次的小創新和300次的小小改善。


華與華2021年,全公司一共提了14,000條改善建議,大概發了20萬的改善獎金。

這都是豐田生產方式發明的,豐田全球可能有30萬的員工,這30萬人每天都瞪大了眼睛在公司找問題,看哪可以改善。

這就是豐田能夠做到和其他同規模汽車生產公司利潤兩三倍的原因。

第三個堅持,就是成果物意識。

成果物意識,就是要定義成果物。

我們要做一件事情,我們首先要定義這件事的成果物。

比如說我們有客戶想要開個新產品發布會,那我們就要先問產品發布會的成果物是什麼?

其實一個發布會的成果物,就是新聞報道的標題。所以,要先把新聞報道的標題寫好,然後再去設計發布會。

再比如,我今天做這個演講,我的成果物是什麼?

我有兩個成果物:一是現在正在做的直播,直播能帶貨,所以你看在我PPT 的好多頁里,都有我的書。

第二個成果物就是,我既然講了,就要留下來內容,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會發表一篇文章。這是我的兩個成果物。

做事之前一定要先思考成果物是什麼。

去年年中的時候,我們公司開經營會,討論要封裝華與華的新產品,叫「華與華品牌5年計劃」。那我們討論「華與華品牌5年計劃」的成果物是什麼?

也有兩個:第一,是一個產品三折頁,一個可以向客戶介紹華與華品牌5年計劃的產品三折頁;第二,是要有一本書,叫《華與華品牌5年計劃》。

當我們定義了成果物,然後就可以倒推我們的工作計劃。

三折頁我們已經做出來了,書我也寫了一半了。如果沒有先定義成果物,那我們做事情就很容易跑偏,容易造成返工。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每日三省的成果物至少可以寫成日記。


對我來說,我每天過的都很踏實,養成成果物的意識,非常重要。

做事之前,先把成果物定義下來。

我對自己的要求,第一是每天都要留下成果物,第二是每天都要留下遺產。我每天寫作,就能把這兩點都解決了。

所以,總結來說:

堅持就是要日日不斷,滴水穿石,抓量變,抓成果物意識,做事之前先定義成果物。這是成長的第二大基本原理。

03成長的第三個原理:不敗


成長的第三個原理,我把它稱為不敗。

兵法首先不是戰法,而是不戰之法。不是戰勝之法,而是不敗之法。

人栽跟頭,爆雷的原因,都是因為求勝。

在這背後,我們要有一個謙卑的認識,就是所有的勝利成果,都是命運和運氣帶來的,一切都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我們連自己都控制不了,為什麼還想去控制這個世界,去控制成敗的結果?

在一切都控制不了的時候,我們還能努力去控制什麼?

我們要努力去控制的,是不敗,是失敗的風險。

當我們把失敗的風險,都堵死,持續積累的時候,我們的成功就是上不封頂。

當我一心想求一個大勝,不顧一切去賭的時候,我的失敗就是下不保底的。因為這時候所有的風險敞口,都是敞開的。

炒股的人,誰還沒遇到幾個漲停板呢?我們公司去年也有5次漲停,但這5次漲停並不能保證我們的成功。

為什麼有那麼多炒股的人,最後都輸完了?因為他一次失敗,就敗光了。

失敗和堅持積累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當不敗之後,我們就迎來了什麼?我們就迎來了運氣。

04成長的第四個原理:運氣


所以,成長的第四個原理,就是運氣。

一切成功都是運氣,而且每個人的運氣都一樣。

同志們,沒有運氣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成功都是運氣的結果。

有時候,我跟企業老闆分享這句話,他們會表示不服,他認為他的成功都是他自己帶來的。

這時我就會問他一個問題:

「哥們,你出生在1969年算不算你的運氣?如果你出生在1939年,你玩給我看看。如果你出生在1949年,你發個財給我看看。這都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就是運氣。」

怎麼樣才有運氣呢?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的運氣都是差不多的。


也有的人,運氣到了他門口他都不要。

我有個朋友的弟弟來到上海,我朋友就介紹一個上海的大老闆讓他認識。這個老闆也很給面子,問他弟弟:「你有什麼需要我幫助的嗎?」他弟弟說:「你給我介紹個女朋友吧。」

這就讓人一下子不知道說什麼了。實際上這個時候就是你貴人已經到了,運氣給你了,但是你不要。

堅持就是運氣。

我記得我們剛做出版的時候,華楠給我說,日本有個編輯,做了一輩子出版,就做過一次百萬暢銷書。

那個人在日本一個小小的出版社,年復一年地過,勤勤懇懇地做出版,從來沒賺過錢,當然也餓不死。

到臨近退休的時候,做了一本百萬暢銷書,一下子就掙到了一筆退休金,這就是運氣來的比較晚,但終究還是來了。

那接下來,就進入今天演講最高潮的部分,講獲得運氣的絕招,這是我的獨門秘籍,一般人我都不告訴他。

運氣是什麼?運氣就是4個字,是孔子說的,叫做近悅遠來。

意思是近處的人喜悅了,遠方的人自然就來了。

華與華有兩個會議室,一個叫近悅,一個叫遠來。這兩個會議室,是我們專門接待客戶的。

很多公司的客戶,都需要到外面去找。而我們的觀點是:

只需要把現在在這裡的客戶服務好,遠方客戶他就會自己來。

像我們公司,你想要拿那些大作家的版權,你不用去找他,把現有的書做精彩,其他的就全都會來。

你們把心思花在現有的書上,把莫言老師、麥家老師,包括把混子哥服務好,他的效用1萬倍好於你出去挨家叩門拜訪。

所以,我們只需要把手上的事情做好,運氣就會逼門而來。

近悅就是只問耕耘,遠來就是收穫運氣。

運氣是它自己撞上來,沒有人能去抓到運氣。


近悅遠來出自《論語》里「葉公問政」。

葉公問孔子,說:「政治應該怎麼搞?」孔子說:「政治也簡單,近者悅,遠者來。」

我們要吸引人才,但我從來不會去獵頭那裡找,也不是說覺得獵頭不對,我只是不會花時間去找,而是花時間來培養。

實在培養不出來,我就多給他們多發點工資,這不也能把外面人吸引來嗎?

華與華每年都有一個百萬大獎賽,今天7月份,我們還要舉辦首屆華與華品牌管理500萬大獎賽,還是設置8個入圍名額,但要求是必須連續服務客戶5年以上的才有資格。

去年我們盤了盤,符合要求的只有6個,結果去年年底又有兩個都不合作了,只剩下4個。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公司的合伙人陳俊,現在非常「囂張」。

她往年發年終獎的時候,都會留一點,平時搞搞活動,發發內部激勵獎金什麼的用,今年卻要求全部發掉。

因為我們500萬大獎賽第一名的獎金是500萬,第二名150萬,第三名100萬,入圍獎25萬。而只剩4個入圍案例,她的團隊就占了兩個。

她說:「我們組今年最差,就是拿倒數一二名,那也有125萬。最好的成績是拿一二名,那就有650萬。有650萬或125萬在7月份等着我,我還留什麼年終獎!」

我們是2013年舉辦的第一屆華與華百萬大獎賽,第一屆的冠軍是西貝項目組。

那時候我記得是收了西貝一年300多萬的諮詢費,結果就給西貝項目組發了100萬的獎金,當時賈總都看傻了,居然還有這樣做生意的。

但是,我心裡知道以後這個錢都是九牛一毛。

今年我們將要舉辦的首屆500萬大獎賽,入圍案例都湊不齊。等到2027年辦第二屆的時候,那肯定就是擠破頭。到2032年舉辦第三屆的時候,那就是九十九牛一毛了。

這也就是我前面講的:

你的潛力是最被低估的,然後30年長期所能獲得的成績,是你根本不可想象的。

但我一清二楚,雖然我的數學不好,但我還是會算的。你看,這是近悅遠來。


我們讓我們周圍這一圈人都滿意了,由於圓圈都是一圈大過一圈的,我近處的這圈不斷地變大,然後再往外擴一圈。

如此發展,我們就能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

這就儒家的道理,推己及人,由內而外,由近及遠。

我們華與華兄弟關係為什麼這麼好,也是這個道理,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由內而外。

跟近悅遠來相反的,就是狩獵採集,這是華楠說的。

狩獵採集,就是從一個點出發,跑到這裡打一下,在從這裡跑到那裡打一下,然後再換個地方打一下…這是不規則運動。


後來我就算了一下,為什麼近悅遠來的增長速度,會越來越快。我把它稱為「增長雪球」,雪球每滾一圈都會大一圈。

我們來算一下:假定我們第一圈的r是「1」,且後面每次都等數增加,就是說每次半徑都增加「1」。第一圈的面積就是πr²,這相當於我們的第一個市場總面積。

第二圈半徑r增加1,總面積就是π×(2r)²,就是4πr²,4πr²減去第一圈的面積πr²,第二圈我們的市場總面積就增長了3πr²。

第三圈的半徑,在第二圈的基礎上再增加1,總面積就是π×(3r)²=9πr²,再減去前面第二圈增加的面積3πr²,那第三圈我們的市場總面積就增長了6πr²。



這就是近悅遠來,這就是成長雪球:

第一年:π(1r)²=πr²

第二年:π(2r)²-π(1r)²=3πr²

第三年:π(3r)²-3πr²=6πr²

...

所以,它每一圈的成長就是越來越快,也就是我們的獲客成本會越來越低,最後所有人都會向你而來。

讀客和華與華都會發展得越來越快,我們的關鍵是要控制速度,年輪經營,制定景氣對策,不需要擔心客戶來得不夠多,那是不可能的。

因為我們掌握了成長的原理,全是從源頭上下功夫。

這就是我今天想要給大家匯報的,年輪經營,近悅遠來。

最後,我總結了三個不值一提,分享給大家:

第一,無論我們今天的事業有多大,和我們未來的事業相比,都不值一提。

第二,無論我們今天的學問有多大,和我們未來的學問相比,都不值一提。

第三,無論我們今天的名氣有多大,和我們未來的名氣相比,都不值一提。

以上,是我的演講內容,謝謝大家。

作者:華衫。來源:華與華(ID:huayuhua_2013)。公眾號簡介:華與華 = 戰略諮詢公司 +產品開發公司 +廣告公司,為企業提供從企業戰略、品牌策略、產品結構規劃、產品開發、廣告創意到包裝設計的全案服務。


END

寫作是人人都需要的底層能力
也是抗擊打能力極強的技能
如果你想要靠寫作變現
掌握一門副業賺錢的手藝
歡迎了解「粥左羅·7天寫作特訓營」
目前已連續開設15期,超過4700名同學參與學習
7天實戰訓練+1對1點評
幫你建立寫作認知,快速提高寫作能力
限時特價9.9元,掃碼即可搶占名額

看完記得關注@粥左羅
及時收看更多好文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