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陳首丞,編輯:張友發,題圖來自:《安妮·霍爾》

「他熱愛紐約,將其過分美化,不對,應該說,將其過分浪漫化……不好,重來,他對曼哈頓存在太多幻想……他就是紐約的化身,紐約是他的城市,一座屬於他的城市。」

在電影《曼哈頓》的開頭,伍迪·艾倫不無狂熱地表達了他對紐約的「愛」。作為生長於布魯克林的猶太人,伍迪·艾倫在過去幾十年裡用電影為紐約寫了無數封情書。有時候你很難分清,電影的主角究竟是喋喋不休的伍迪·艾倫,還是背景里紐約的街道、百老匯劇院和無數的酒館餐廳。

這一次,《紐約的一個雨天》在中國上映,伍迪·艾倫電影中的紐約重又回到大眾視野里。然而早在之前,《紐約的一個雨天》就在全美遭到了抵制。而在中國,這部電影的表現也難稱優秀,截至目前,票房僅有770萬,豆瓣評分7.3。

看伍迪·艾倫,似乎成了一件不合時宜的事情。

今時不同以往,伍迪艾倫電影裡昨日的世界已經消失。世界不可避免地向另一個方向迴轉,Me too 運動席捲好萊塢,老伍迪也不能倖免。疫情、戰爭,則讓大眾的情緒發生着顯著的變化。

在《午夜巴黎》里,伍迪·艾倫借主角之口說出,每個人都嚮往曾經的黃金年代,不過也許你正活在別人夢想的黃金年代裡。但他對黃金年代的追尋或許比任何人都狂熱,當好萊塢在走向另一種政治正確,歐洲三大電影節仍在討論激烈的新議題時,伍迪·艾倫仍醉心於構建自己的烏托邦。

這種狂熱讓伍迪·艾倫在當下格格不入,自從2014年之後,伍迪艾倫便再沒有獲得過任何一個奧斯卡提名,至於票房,伍迪·艾倫的電影從來沒有過。

觀眾仍能在《紐約的一個雨天》里看到老伍迪想勾勒的一切:紐約、帥哥美女、藝術、電影、浪漫、愛情。只是當紐約時間不再和電影時刻同頻,才讓人發覺,那個在1977年談論時髦的電視文化和麥克盧漢的伍迪·艾倫,選擇留在了自己的年代。

1. 崇拜伯格曼的脫口秀演員

「當伯格曼在紐約藝術館作為電影大師出現時,我還是個年輕的喜劇作家、夜總會喜劇演員。」

伍迪·艾倫的喜劇人生,有一個略顯悲劇的開局。

1935年北半球冬季,他在紐約布魯克林一個猶太人家庭出生。假設《安妮·霍爾》中的艾維·辛格就是伍迪·艾倫本人,那麼伍迪·艾倫父親應當經營着一個遊樂場,而他每天吃飯的地方正在雲霄飛車之下。

但這樣的生活已是伍迪·艾倫在電影中構造的浪漫想象,現實生活里,伍迪·艾倫的父親是一名珠寶雕刻師,母親則在家族經營的熟肉店裡做會計。這樣的職業並不寒酸,但聽起來,遠不如遊樂場管理員要酷。

《安妮·霍爾》的開頭,幼年艾維·辛格便與母親衝撞,他讀了太多書,以至於杞人憂天般擔心宇宙有一天會爆炸,而母親對此無法理解,「這跟你有什麼關係,為什麼不做你的家庭作業?」

另一部電影《解構愛情狂》中,主角哈里在自己的自傳作品中描述自己的青少年,早早結婚,目的是為了跟父母分居,原因是在家裡不僅要按時交租,還要承受責罵。

事實上,這正是伍迪·艾倫的真實人生圖景,此後在接受紐約時報的專訪時,伍迪·艾倫給自己的童年定性為:父母不和,母子關係緊張。

或許是因為家庭不順,現實生活的伍迪·艾倫早早開始謀生。15歲時,伍迪·艾倫給自己讀的無數的書找到了一個出口:給專欄作家寫笑話,並正式將自己的猶太姓名「艾倫·斯圖爾特·康尼斯伯格」改為看不出種族特徵的「伍迪·艾倫」。17歲時,伍迪·艾倫的收入超過了父母收入的總和,一直厭惡家庭生活的他,總算經濟獨立,開始擁有自己的生活。

一個脫口秀演員常會把自己的故事編成段子,馬丁·斯克賽斯《喜劇之王》中曾有過一個讓觀眾聞之落淚的橋段:當喜劇演員講完一堆讓電影中的台下觀眾捧腹大笑的段子後,主角緊接着說了一句:「我把生活中的慘劇都編成了段子,這就是我如此好笑的原因。」聽聞此言,電影中的觀眾笑得更開心了,而電影外的觀眾則站在上帝視角,知道這並非笑話,而是事實。

自從成為脫口秀演員後,伍迪·艾倫常常講述類似的段子,如果不是讀過他的自傳,你很難從他輕描淡寫的敘述中,洞察出這種玩笑背後的真實依據,更難參透三真七假的脫口秀背後,他對童年的怨念。

圖源B站:_Rockability_

無論是伍迪艾倫的脫口秀,還是電影,弗洛伊德和心理醫生出現的頻次一樣重要,或許這裡我們可以同樣套用弗洛伊德的童年創傷理論來解釋伍迪·艾倫。童年給伍迪·艾倫造成了巨大傷害,傷害或許來自於父母,也來自於他在平民區中過於出眾的智商,更有可能來自於他的猶太人身份。《安妮·霍爾》里,艾維·辛格在大街上神經質一般控訴其他人發出的「jew」的聲音,恐怕正來源於此。

但悲慘的童年也給了伍迪·艾倫一個禮物,從5歲開始,伍迪·艾倫便開始看電影,彼時正是20世紀40年代,正逢美國電影產業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在伍迪·艾倫所住的中下階層街區,僅步行就能到達的影院就有25家。在伍迪·艾倫的回憶當中,他可以同一年就看到詹姆斯·卡格尼、亨弗萊·鮑嘉、加里·庫珀、弗雷德·阿斯泰爾的電影和迪士尼電影,「實在是驚人地豐富。」

在電影院,伍迪·艾倫度過了童年中難得的美好時光,反覆地觀看了當時的流行電影,並對馬克斯兄弟和卓別林尤為欣賞。15歲時,伍迪·艾倫開始意識到一些導演比其他導演更為出色。

有一天,他看了伯格曼的《不良少女莫妮卡》,為電影中的「諷刺、張力、德國表現主義風格、帶有詩意的黑白攝影」而震撼。在又接着看了《小丑之夜》和《野草莓》後,從此將伯格曼當成自己的終身偶像。

「電影界沒有人像他一樣全能,我對他書里每一頁內容照單全收。」

《曼哈頓》

2. 解構愛情狂

「現在有兩件事可以確定。一是我愛你,二是我不是一個藝術家。」

一位出色的喜劇演員,最好的歸宿或許是走上電影導演的道路。

縱觀影史,那些演員轉型的成功導演中,不難發現喜劇演員的身影。查理·卓別林、巴斯特·基頓、雅克·塔蒂、伍迪·艾倫……國內,也有周星馳、成龍,乃至徐崢、黃渤、大鵬等等等等。

或許每個人的轉型原因都不同。但若將目光聚焦到伍迪·艾倫身上,原因要相對簡單:他有太多需要表達的事物。最先,他通過文字表達,然後,他上脫口秀舞台表演,緊接着,他開始在百老匯排演話劇,最後,他的野心必將由彼時最為大眾的藝術形式來承擔——電影。

電影承載了他的表達欲,而其中,最為重要的,或許就是他的愛情觀。愛情不一定是電影永恆的主題,但一定是伍迪·艾倫電影的永恆主題,在他執導的51部長片電影中,有超過30部電影的主類型為愛情,而完全不含愛情元素的電影,幾乎沒有。

愛情狂伍迪·艾倫有過數段為人津津樂道的感情,而在他那些膾炙人口的愛情片中,黛安·基頓和米婭·法羅參演的電影就占了絕大多數。在他創作欲最為旺盛的70-80年代,伍迪·艾倫的電影幾乎都由她們擔任主演,而他本人,也在電影中與「她」或「她」扮演情侶,給自己和愛人撰寫一部又一部完美結局。

在《安妮·霍爾》,這部幾乎為黛安·基頓量身打造的電影裡,伍迪·艾倫將影片中所有的榮譽都給了自己的愛人。他幾乎無限地貶低自己,嘲諷自己的知識分子作派,將自己塑造成神經質又執着,學識淵博而怪異的nerd,為了讓自己的女友與自己相配,他不停地向女友灌輸他的價值觀、哲學、審美,而當女友成功後,男主終於意識到,自己已經配不上美貌與智慧兼具的女友。

而在電影的結尾,他用一個老笑話概括了自己此時對愛情的態度:

「有個傢伙去看精神病醫生,他說:『大夫,我兄弟瘋了,他以為他自己是一隻雞。』醫生說:『那你怎麼不把他帶來?』那傢伙說:『我是想帶他來的,可是我需要雞蛋呀。』

我想這就是現在我對男女之間關係的感覺,你知道,它是完全非理性的、瘋狂的,甚至荒謬的,但是我想我們還一直要經歷這一切,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需要雞蛋。」

他一邊自嘲,一邊執着於自己的知識分子作派,正如電影開頭講述的那樣,「我不會加入一個有我這樣的會員的俱樂部」,伍迪·艾倫書寫這種矛盾的自己,並最終用浪漫的愛情故事化解一切。

20世紀70年代,這種致命的浪漫主義是受歡迎的,《安妮·霍爾》最終在奧斯卡上獲得了最為重要的五個獎項(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最佳女主、最佳原創劇本)提名,而除了男主之外,全部獲獎。

次年,伍迪·艾倫拍攝的《曼哈頓》繼續擾動人們的心弦,在這部電影裡,伍迪·艾倫開始嘗試挑戰常規的愛情觀,他不僅與朋友的情人相愛,甚至還愛上了17歲的未成年少女。

彼時,這部挑戰人們道德的電影還一度受到學界的歡迎,綜合全球影評人、業內人士的意見以及各大權威榜單數據的TSPDT史上最偉大的1000部電影中,《曼哈頓》最高名列106名,而有趣的是,近年來,《曼哈頓》的排名逐步下滑,今年最新的數據則是123。

時間來到80年代,伍迪·艾倫和黛安·基頓分手,並開始了和米婭·法羅長達十年的感情生活。在他們的戀愛期間,伍迪·艾倫創造出了和《安妮·霍爾》一樣優秀的作品:《開羅紫玫瑰》《西力傳》《漢娜姐妹》等等。

《開羅紫玫瑰》

這段感情對兩個人來說或許都不是最好的關係。法羅帶了七個養子(女)和伍迪·艾倫住到一起,其中一個養女最終成為了伍迪·艾倫的下一任妻子。而另一個養女,則在近年來控訴伍迪·艾倫對她實施性侵。

1997年時,伍迪·艾倫幾乎以半自傳的形式拍攝了《解構愛情狂》,這部某種意義上也在致敬《野草莓》的電影。在電影裡,男主出軌、偷情、嫖妓,看心理醫生。才華橫溢但神經兮兮,擁有出色的天賦卻同時有極低的愛情道德觀。

那時候,我們都相信電影就是電影,但當法羅的控訴擲地有聲時,我們不禁產生懷疑,那個曾經將自己的悲慘故事編排進脫口秀段子中的演員,現在也是否在藉助電影消化生活中的不齒?

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知道,《解構愛情狂》之後,伍迪·艾倫再沒主演過自己的電影。

3. 回到紐約

「You have to have a little faith in people.」

21世紀來了。

千禧年過去之後,所有人都在相信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但緊接着就是2001年的911事件,兩架飛機撞向美國紐約世貿中心雙子樓,世界震盪。

從沒有參加過奧斯卡典禮的伍迪·艾倫也受邀在當年的舞台上表演脫口秀,此前,伍迪·艾倫拒絕出現在奧斯卡領獎台上,原因是:「當別人說你該得這個獎時你接受了,那麼下次他們說你不該得時,你也得接受。」伍迪·艾倫受不了別人評價他。但這次,「為了紐約,我願意做任何事。」

紐約是一個有着鮮明的區域階級之分的城市。皇后區和曼哈頓是富人區,伍迪·艾倫出生地布魯克林,則充滿中下層階級。但伍迪·艾倫的紐約故事,卻大多在曼哈頓。一個有趣的對比是,同在紐約出生的意大利裔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出生於皇后區,但他拍攝的第一部名作《窮街陋巷》,卻是小混混們在紐約平民區討生活的故事。

這或許是伍迪·艾倫電影和他人生矛盾的終極來源,在電影裡,他不無惡意地嘲諷高談闊論的知識分子,心猿意馬的文藝青年,乃至由他自己飾演的才華橫溢但低道德的學者。現實生活里,他也否認自己的知識分子身份,在和時代周報對談時,還曾幽默地表示:「法國人把我當成知識分子,因為我戴着厚邊眼鏡;把我當成「藝術家」,因為我的片子不賣錢。」

但當他的電影裡充滿了存在主義哲學、爵士樂、文藝生活的文本,電影中的角色每天談論着文學、戲劇、電影,你很難不把伍迪·艾倫往知識分子去聯想。畢竟,同在紐約的馬丁·斯克賽斯,電影中的角色說着土話俚語,每天談論的內容是明天幹掉哪個幫派。

《曼哈頓》

或許一萬個導演的鏡頭裡有一萬個紐約,但伍迪·艾倫所構建的,絕對是充滿知識分子氣質的那種。事實上,紐約這樣的城市需要伍迪·艾倫,正如上海需要《愛情神話》。

但紐約還是有限。即使是伍迪·艾倫,似乎也將紐約的故事拍到了盡頭。21世紀初那幾部電影,在評論家的眼裡看來,「主題有限、題材重複」,「幽默方式老套」,「引用典故的套路沒有創新」。

2005年開始,已經在紐約拍了近40年電影的伍迪·艾倫終於選擇來到歐洲。《賽末點》《獨家新聞》《卡珊德拉之夢》發生在倫敦,《午夜巴塞羅那》在西班牙,《午夜巴黎》來到了法國,然後還有《愛在羅馬》。

《午夜巴塞羅那》

本質上講,伍迪·艾倫的歐洲出軌三部曲和他的前作並沒有什麼不同,當男女主的台詞不再那麼密集時,似乎不再那麼伍迪·艾倫了,而當男女主又開始講存在主義哲學、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時,熟悉的觀眾將會欣然一笑,伍迪·艾倫無處不在。

但畢竟城市的風光給伍迪·艾倫的片子帶來了全新的感受,伍迪·艾倫的鏡頭近乎貪婪地攝取着巴塞羅那的藝術氣息,巴黎的街頭巷尾,和羅馬的古樸浪漫。他將對紐約的愛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了歐洲城市,而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城市對伍迪·艾倫來說是全新的。

《愛在羅馬》

在異地他鄉,伍迪·艾倫的愛情觀似乎也發生了轉移,《午夜巴黎》里,男主和未婚妻來到巴黎度假,但雙雙出軌找到更合適的姻緣。而在《午夜巴塞羅那》中,伍迪·艾倫更是質疑千百年來的傳統一夫一妻制,影片的結尾,兩個女主從巴塞羅那回到美國,可是他們對愛情的觀念已經發生了徹頭徹尾的改變。

2012年之後,伍迪·艾倫幾乎游遍了歐洲的主要城市,又回到了紐約,那個他定居一生拍攝一輩子的城市,那個即使受到伯格曼邀請去法羅島也不願離開的城市。但,他鏡頭中的故事沒有延續。

2013年,伍迪·艾倫故事中的女主角離開紐約來到舊金山,這也是他第一次將故事中的重要城市轉移至美國其他地方。與城市轉變同樣的是,伍迪·艾倫還拋棄了他的喜劇敘事,這個幾乎比愛情更為永久的伍迪·艾倫電影主題。

這部嚴肅版伍迪·艾倫——《藍色茉莉》幫助凱特·布蘭切特贏得了當年的奧斯卡女主角,也是伍迪·艾倫的片子最後一次得到奧斯卡提名。那一年,影迷以為嚴肅起來的伍迪·艾倫還可以帶來更大驚喜,但之後,他陸續又拍了好幾部各種意義上的平庸之作。

影迷仍懷念七八十年的伍迪·艾倫,彼時的他充滿創造力和想象力,有着幾乎講不完的段子。現在的他,影像上不再那麼的先鋒和後現代,但若只看他所描述的內容,似乎並沒有發生什麼太大的變化,伍迪·艾倫的電影中,依然有帥哥美女,浪漫的愛情,哲學思辨,乃至知識分子和紐約。

但或許這些只能誕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彼時世界對未來的所有期待都是和平共榮,所有人都相信我們即將過上美好的生活。這不難理解,當存在本身並沒有遭到威脅的時候,討論存在主義才有意義。疫情、戰爭、動盪,世界格局的變化摧毀了伍迪·艾倫電影的現實條件。

「如果你留在這裡,這裡就變成你的現在,不久之後,你就會想象另一個時代才是黃金時代,這才是現實。生活就是不盡如人意的。」《午夜巴黎》中,男主遍曆法國數個黃金時代之後,終於明白了當下時代的可貴。

現實中的伍迪·艾倫也明白了這一點,於是他既不回望過去,也不關注當下。時代激盪變化,而伍迪艾倫和他的電影在潮水中不斷後退,直到回到往昔歲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陳首丞,編輯:張友發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

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視頻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