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股市又大跌。一個朋友跟我討論背後的機理,分歧很大。他講了一個很流行的解釋:基民淨贖回,導致公募砸盤。
關於這個說法,還有個專門的名詞叫反身性——下跌導致了新的贖回,贖回導致新的下跌,沒完沒了。
說實話,以前我能接受這個解釋,但是,現我很難接受。
原因有三個:
1、這個解釋沒有剎車機制,是一個只有油門的機制,我們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停止,但是,現實當中殺跌是會停止的,而且是戛然而止;
2、這個裡面,我找不到分歧和多樣性的位置;
3、需要過多地去刻畫複雜的一致行動,假設case1大家會一致性地做一件事,case2做另外一件,以此類推(代表性偏差)。
我心目中的合意機制具備以下幾個特徵:
1、分歧足夠大,不但a和b的觀點不同,而且,即便同一個人今天和明天的想法不同;
2、每個投資者要有限理性,信息負載夠低,大白話就是,都足夠傻瓜,不要想太多;
3、每個人的影響都比較小,即便每個人都想很多,也不會形成一致性,相反,只會增加分歧。
如果按照以上規則假設個體投資者,那麼,a和b始終是有分歧的,有a想申購,就有b想贖回;反之,依然。
你不會感受到極其強烈的淨贖回或淨申購的力量。或者說,即便有,也會很微弱,跨日之間可能就是平的。
也就是說,整個市場因為分歧處於一種很穩的狀態,每個人都很努力的交易,但是,市場原地踏步走。
但是,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一致行動的現象,它給我們的宏觀感覺是真的有人贖回了。
一些是因為凹性,這在我們以前的文章《A股的流動性都去哪裡了?——空間扭曲的視角》里講過,流動性總量不變,市值因為流動性分布的減少改變。
另一些則是因為真實的流動性減少。既然分歧讓市場很穩定,我們又要以分歧為起點,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製造這種群體的一致性呢?
事實上,很簡單,我們只要改變一下分歧的解決機制就好。
如上圖所示,在無統一行動約束的情況下,對於一個外部衝擊,基民a和基民b可以在合同之內處理分歧,一個申購另一個贖回,淨申購或贖回只能輸出微弱的宏觀顯著性。
下面我們改變一下分歧的處理規則——存在統一行動約束,對於特定事件,基民a和基民b必須先投票,少數服從多數,然後,再統一行動——贖回(或者直接根據合同事先約定的條款)。當a和b票數相差無幾時,第一種情況宏觀顯著性十分弱,但是,第二種情況宏觀顯著性十分強烈。
因此,統一行動約束使得客戶們無法在合同內解決分歧,只能先通過一致行動,來終止合同,然後到合同外去解決分歧。我們可以把這種摩擦叫剛性合同摩擦。
不難發現,這過程會產生兩個一致行動的力量:第一個是一致賣出的力量,第二個是一致買入的力量——有大量的a被迫持有自己本不想拿的現金。
對比兩種合同,不難發現,第一種合同處理分歧的效率極高,基民a和基民b互相看對方不順眼,真金白銀做過一場,當場就把分歧解決了,所以,很難顯現出宏觀顯著性,除非外力使得某一方的力量顯著壓過另一方。
但是,對於第二種合同則不然,大家先要根據條款,在合同內部pk一下,把合同終止了——先滿足一波人的需求,然後,另一波人再到一個更大的合同里——市場——去把自己的需求解決了。在這個過程中,市場會有較大的動盪,先是價格有向下的壓力,之後有向上的壓力。
下面我們就可以做進一步推理了,如果市場中有大量的剛性合同,那麼,在某種情況下,這些一致性合同會疊加效果,使得市場形成較大的下行動能。
但是,這個過程是自帶剎車的,即便不考慮「第二個向上的一致性」,當這些剛性合同中止完畢,整個殺跌過程也結束了,更何況「第二個向上的一致性」的力量一直在累計。
因此,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市場跌着跌着就大幅反彈了。但是,抄底的力量是哪裡來的?奧妙就在於剛性合同處理分歧的迂迴機制,剛性合同破裂,既造就了快速殺跌的動能,也孕育了抄底力量——畢竟a是被強制拿現金的。
經過上面的討論,不難發現,構造貼合現實的機制也很簡單:
1、投資者有限理性且充滿分歧;2、強制要求一致行動的合同;
這個機制會產生以下兩個自然結果:
1、某種情況下的激發態,大量合同中止;2、合同中止到一定程度會有反彈;
產生這兩個結果,並不要求個體投資者多麼聰明,也不需要外界給予什麼增量訊息。
整個過程就好像,你點燃一根長長的引線,然後,等引線燒沒了,鞭炮自然會響,一切都是那麼自然。
在這裡,我們一定要注意三點,1、不需要什麼救世主;2、也不需要什麼增量信息;3、需要的只是人和人之間的分歧;
下面讓我們回到現實,無合同剛性的契約形式就是開放公募基金,不同的客戶可以在合同內解決分歧,甚至跨合同的成本都不是太高;但是,對於那些帶止損線或清盤線的私募基金來說,這個摩擦成本就太大了,不同客戶的分歧只能靠先中止合同,再訂立新合同的形式解決。
此類合同越多,市場越脆弱。
當然,這個剛性合同摩擦的解釋只是眾多解釋中的一個備選方案,諸位可以在這個模型之上,繼續添加自己想要增加的外力。
但分析的起點一定不能錯——個體之間是充滿分歧的和具備多樣性的——你的想法不能代表別人的想法,你今天的想法也不能代表你明天和後天的想法,我們要努力避免代表性偏差的謬誤。
真正製造群體一致性或者宏觀顯著性的是外力,是一些扭曲的機制,存在統一行動條款的合同只是其中的一種。
分歧才是市場存在的根本,勿要濫用反身性。
版權聲明: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