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來源:烏鴉電影(ID:crowmovie)

近期刷到一則視頻。

主角開拍就懟導演:整這些幹嘛,浪費時間!

中間記者採訪,他直接丟去紙和筆:

把問題記下來,我有空再來回答。

正常來說,這種曝光視頻,評論區早被罵到關閉。

然而這則底下,卻是各種致敬淚目。

這一切,只因主角名叫:葉連平。

2013年,南京八一醫院,813樓。

一名85歲的老人,正與醫生爭執:

你們要是不讓我出院,我就從這跳下去!

這名患者,便是葉連平。

前些日子,他摔了一跤後,昏迷不醒,被送往醫院。

當時被確診為,腦出血加腦膜炎。

然而手術後第4天,他便鬧着要回家。

按理說,做完這類手術,起碼要住院一個月,醫生肯定不同意。

可葉連平卻死纏爛打。

「威脅跳樓」不行,立馬打出感情牌,懇求醫生說:

我想孩子們想瘋了,還怎麼安心住下去呢…

醫生見拗不過他,最後只能使出絕招,提出簽免責協議。

即同意出院後,出現任何問題,醫院都不承擔責任。

沒想到葉連平想到沒想,立馬簽字。

當天下午,他頭部縫針的線還沒拆,便着急地趕回家。

葉連平這麼倔的情況,遠不止這一次。

每回他的原因,到最後都是:我想孩子們了…

而這群所謂的孩子,其實是葉連平創辦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里的學生…

紀錄片《先生葉連平》於2021年開播,講述了耄耋老人葉連平,在農村義務補課的故事。

葉連平家住安徽和縣卜陳村。

這裡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小孩。

40多年前,他曾是卜陳學校的一名語文老師。

記得剛來這教書時,大家都不怎麼重視教育。

48人的班級,第一天上課,只來了20人。

這還教什麼書?!

那晚,葉連平便提着煤油燈滿村跑。

後來花了45天,家訪48個家庭,才把孩子們一個個「找回教室」。

但很快,他又面臨下個問題。

以前的老師教書,喜歡照本宣科,學生習慣死記硬背,效率極低。

對此,葉連平大膽改革,自創中學語文「四步教學法」。

課堂上,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採用「學生問,老師教」的方式,鍛煉思考能力。

課堂下,他組織各種活動,帶學生們采草藥,打柃樹果,養兔子…

許多人覺得他不務正業,然而那年中考,卻有11名孩子考上了中專,創下建校以來最好的成績。

這個爆炸性新聞,瞬間成為了村民們的談資。

而他的教育方式,也由此受到示範推廣。

1991年,葉連平退休了。

那天,他拿着省下來的黑板擦,哭着去見教導主任。

回憶那一幕,老人家只記得:我捨不得離開,我真的捨不得離開!

果然,退休後的幾年,葉連平也沒閒着。

學校老師如果臨時有事,生病或者離職了,他總是第一時間頂替上,出現在學生面前。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10年…

2000年,葉連平偶然看到學生的成績單。

他發現孩子們的英語成績都極差,基本沒人考及格。

戰爭時期,他曾跟着當主廚的父親,進入美國大使館,做了三年的勤雜工。

在這期間,他見過司徒雷登,跟宋美齡握過手,還練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語。

這段特殊經歷,讓他動了想教孩子們英文的念頭。

於是,說干就干。

他騰出自家的一間房間,掛上小黑板,變身英語教師,開始免費幫村裡的孩子補課。

而這,就是後來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不過,葉連平的好心腸,卻沒換來理解。

補習班成立之初,就被一大波人唱衰,覺得很快就會倒閉。

甚至有人在議論:

那個老不死的,居然還來搶補習班生意!

所有的質疑,葉連平都笑笑不理會,畢竟只要孩子們好了,他都無所謂…

事實上,沒過多久,這些人就被狠狠打臉。

因為教學質量非常好,慕名來補習班的學生越來越多。

從一開始的20多名學生,發展到後來的150多人。

這麼多個孩子,水平參差不齊,葉連平一下子顧不過來。

因此,他又根據孩子們的實際情況,分成啟蒙、初級、中級、高級4個班,每周末上課。

然而這樣的安排,他依舊分身乏術。

常常上個班還沒講完,下個班的學生,就在門外等着。

有時,他連走回家吃飯的時間都沒有,直接在教室里扒幾口。

周一、周二改作業,周三印講義,周四備課,周五家訪,周末教學…

一周七天,從早到晚,他忙得不可開交…

許多村民聊起葉連平,總會提到一句:

這老頭賊摳。

平日裡,他不抽煙,不喝酒,不打牌,不吃零食。

多年來的出行,全靠自行車。每次都自帶乾糧,礦泉水壓根捨不得買。

有件藍色長袖,他從1979年穿到2019年還沒丟。

而妹妹送的棉衣,他縫縫補補,居然穿了60多年…

對自己吝嗇到極致,但對孩子他卻非常大方。

帶學生們去博物館,去掃墓,去春遊…

2000塊錢的經費,說出就出,毫不猶豫。

教學有需要,他立馬跑到上海,購置回兩台鋼琴。

學生所需要的教輔資料,作業本,打印機等,他都自掏腰包購買。

後來獲得全國道德模範,國家獎勵了10萬塊,他卻把錢拿出來,成立了「葉連平獎學金」…

只要能為孩子好,他便能傾其所有。

有人曾好奇,為何葉連平對村裡的孩子這麼好?

這還得說回,他剛來到卜陳村時的情況…

1965年,葉連平經歷一番顛沛流離後,輾轉來到卜陳村。

剛來村里時,葉連平沒有工作,鄉親們便安排他到窯廠裡邊,當炊事員。

沒有住所,村民們便幫他壘了兩間房子,讓他在此安家。

孤身一人在他鄉,容易受到排擠,同隊社員還經常冒着酷暑,往返五六十里給他送來小麥面…

如此恩情,讓葉連平對卜陳村,有着深厚的情感。

以至於後來,有很多次可以離開鄉村的機會,他都婉言謝拒…

《出師表》中有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葉連平在採訪中卻說:我要鞠躬盡瘁,死而不已!

原來在很早之前,葉連平已安排好自己的身後事。

即去世之後,他的遺體將捐給醫學院,供醫學生們研究學習…

「死而不已」,竟是指他所簽署的,遺體捐獻協議…

今年,葉連平已經93歲了,這三尺講台,他也站了43年。

他也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會倒下。

但他依舊每天爭分斗秒,只是希望:

最後的一口氣,是在講台上呼出去的,而不是在床上…

2018年暑假,他遭遇車禍,腰椎受傷,入院手術。

當時醫生讓他臥床休息100天。

可不出一周,他便拄着拐杖,又回去見他的孩子們…

講台上,他中氣十足,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聽清所講述的內容。

講台下,學生們卻偷偷落淚,仔細跟讀每個單詞…

葉連平無兒無女,但他卻把每個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

為了一次家訪,他可以踩自行車,從卜陳村去到南京。

因為了解學生們的家境,四十多年來,他陸續讓幾十名貧困留守兒童,在家裡免費吃住…

每個學生的長相,他都深深記着。

多年後,有位學生來拜訪,剛說出名字,他便回覆:

你怎麼變得這麼胖了…

義務授課二十多年,他輔導過1000多名孩子,其中有700多位,便是留守兒童。

楊鴻雁,在葉連平家免費吃住6年,最後考上大學。

那年,葉連平陪她去異鄉高校報到,後來在回憶錄里,他將這天記為「鴻雁南飛」…

常久明,現為上海成衣定製公司的老總,每年他都捐款給「葉連平獎學金」,只為感謝師恩…

獎學金名單上,錄取學校一行,寫滿了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南京農業大學…

葉連平的堅守與心血,給村裡的孩子們,帶來了無限希望。

而走出偏僻村落的學子,也終將回頭,給下一代孩子們,帶來資源與幫助…

2021年,媒體為葉連平錄製一段視頻。

裡邊是以前的學生們,寄給他的信件。

「願所有屬於你的日子裡,好運與幸福與你相伴。」

「葉爺爺,您就是我最親愛的父親!」

「願先生長命百歲…」

一張張不同年齡段的臉龐,重現眼前,勾起那些年的回憶。

然而視頻結束後,老人家又恢復冷靜,緩緩關上教室門…

現今,有無數像葉連平這樣的教師,默默撐起鄉村教育的一片天。

黑龍江省鐵力市的仲威平,為了給孩子們上課,20多年來風雨無阻,每天在泥濘的土路里,騎車近20公里;

湖南省常德市的90後教師麻小娟,自2015年以來,堅持每晚為寄宿的留守兒童講故事,溫暖孩子們的內心;

河南省南陽市的張玉滾,放棄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山村,靠一根扁擔,把孩子們的課本、文具,挑進大山,挑起孩子們的未來…

教師二字,在這些鄉村老師心中,早已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事業。

他們以自己的言行,踐行着韓愈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他們用自己的點點智慧,打開孩子們的視野。

他們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以不滅的螢火,點燃每個學生,照亮無人問津的村莊…

烏江邊上的小村莊,每天清晨,那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又推開了那扇門。

每天夜裡,他又伏案拿着紅筆,圈圈畫畫。

四十多年來,他筆直的腰杆,已逐漸彎了下去,走路不再大步流星。

但「留守未成年人之家」里的讀書聲,卻從不間斷。

寒來暑往,時間悄悄地流逝。

而他卻逐漸化成,孩子們心裡,那抹永不熄滅的燭光…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

參考資料:

【1】《少年不老》第三集,《不已》
【2】《真實·記錄》之《葉連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