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敏是誰?人稱「校園貸鼻祖」,其創辦的「趣店」,早在2014年,就在國內高校開始給學生放貸,當時這個公司的名字更簡單粗暴,叫趣分期。
大學生想換手機預算不足?找羅老闆;想買包?還是找羅老闆……
然而,問題是,由於學生本身沒有貸款的償還能力,在校園貸盛行的那幾年,一度出現因暴力催債自殺、跳樓、裸貸的事件。
2017年國家對校園貸款實行嚴管,彼時的趣店未雨綢繆,迅速將業務轉移到了白領貸款,同年年底,羅敏帶着趣店登陸紐交所,34歲,坐擁100億美元市值的上市公司,可謂風光無兩。
坐實了「分期信貸第一股」的趣店,卻好景不長,隨着監管的趨嚴,這家公司的貸款業務走向低迷,原來的重要合作夥伴阿里,也聞風而走,羅敏這位年輕的80後創業者,開始了讓人淚崩的轉型故事,從汽車分期、奢侈品、在線教育、家政服務……
據《財經天下》統計,羅敏的業務轉型至少有15次。其知識結構的廣度,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在做大白汽車分期的時候,羅敏就本着賺年輕人錢的執着,早早喊出了「年輕人的第一輛車」的口號,雷軍後來宣布造車並被業界調侃為年輕人第一輛車的時候,殊不知,這已經是羅敏玩剩下的了。
在無數個風口行業翱翔了數年之後,企業未見好轉,股價持續走低,羅敏在今年搖身一變,空降預製菜市場,成了一個賣菜的。
曾經有投資人高度評價羅敏:他把握趨勢的能力很強,容易抓住創業熱點,而且善變,在十億美元公司的CEO裡頭,羅敏可以打滿分。
羅敏在預製菜上的操作,讓人嘆為觀止,請明星、買流量、重金補貼、蹭熱度、造人設……羅老闆無所不用其極,通過調動接近兩億財力,在抖音上狠狠地賣了一波預製菜。
這波帶貨,效果空前,在7月17日一場長達19個小時的馬拉松一般的直播里,他成功吸引了9000多萬人觀看,賣出了956萬份預製菜。而「趣店羅老闆」的抖音號,粉絲一天時間暴漲397萬。
最給力的是趣店的美股股價,次日收盤,市值漲了1.67億美元,輕鬆覆蓋了這波造勢的所有成本。
羅敏在抖音大盤上幾乎接棒6月東方甄選的熱度,成了平台的七月「當紅小生」。
不同於飯店為了快速出餐準備的料理包,賣給大眾消費者的預製菜,年輕人正是其中的核心受眾。
尤其對於2014~2017年左右(也就是校園貸風行的那幾年)上大學的年輕人,對羅敏可真是「感恩戴德」。
羅老闆可謂如影隨形般的存在,念書的時候羅老闆給貸款買手機,畢業了又貸款給你買車,現在,羅老闆又操心起這批年輕人的飲食問題。
然而,更讓人感動的是,羅老闆宣布將在未來三年,支持十萬人創業開設線下門店。
多年以來,羅老闆不遺餘力地給這批年輕人輸送一個心智——遇事不決先貸款,貸款就找羅老闆。
然而,年輕人真的會感激這位「活菩薩」嗎?互聯網到底有沒有記憶?
在今年5月份,他就開始在抖音上精心打造起一個勵志人設。在他最高贊的短視頻里,一個從學生裝扮的青澀青年,搖身一變成為站在紐交所門外的成功人士,視頻配文:2004~2017年,從江西小鎮到紐交所。(最近可能是罵他的人太多,羅老闆刪了這條置頂作品)
在直播間裡,羅敏的頭頂上赫然寫着一行大字,「上市公司CEO正在直播」。
直播過程中,羅敏也不忘進一步地解釋自己的定位:「我和新東方的俞老師一樣,在做業務轉型。」
羅敏在人設包裝上的所有措辭,都在勾勒一種邏輯,他在試圖和俞敏洪劃等號。
不得不承認,在這波營銷中,他給自己幻想了一個精確的人設定位。
在羅敏從5月份開始精心運營的抖音賬號上,他過去最風光的學生貸生意隻字未提,所有的往事都被濃縮到一個身份里——成功人士。
再經過他在廚房、餐桌上良苦用心的演繹和精妙的話術,羅老闆成功營造出儘管身為成功人士,依然熱愛廚藝、渴望家庭溫暖的高端煙火氣。
所以,為了讓老百姓像他一樣幸福,他決心賣預製菜,造福人類。
在風險投資領域,有一種公司的成長類型被定義為To VC,這種類型的公司,就算你的商業模式是模糊的,但只要靠一輪一輪的風投機構幫你去鋪賽道,再用融來的錢瘋狂補貼,砸出需求,這個項目就會每一輪融資都有人站出來給你接盤。
早在做學生貸項目的時候,羅敏就精通此道,融資,補貼,然後再融資,再補貼,其效率之高,讓投資人都大為讚嘆。
正是學生貸時期,幾乎雕刻出了羅敏的一套收割利潤的商業邏輯。而在他後來的轉型項目中,很多實用的技巧被保留轉化再精進,塑造了羅敏屢戰屢敗,卻又能屢敗屢戰的收割邏輯。
不管是做奢侈品平台,還是做在線教育,羅敏動輒大打營銷牌,明星站台一定請到位,給第一波用戶砸補貼,這些都是刻在羅敏骨子裡的規定動作。
如何最高效的利用公共資源,羅老闆也擁有敏銳的嗅覺。
在羅敏結束了那場馬拉松一樣的直播帶貨之後,他興致未消地又跑到東方甄選的直播間,一口氣猛砸了十個「嘉年華」(一個「嘉年華」價值3000元人民幣)。
在直播的打榜文化里,這是一個常規操作,重金砸到榜一,在一個大流量的直播間裡,你的名字就會像貼片廣告一樣掛在屏幕右上角。
羅老闆這波豪橫的操作,立刻帶歪了直播間的節奏,這一看就是來搶流量的。
董宇輝也毫不客氣,把一堆農產品擺到桌子上,建議這位土豪別刷禮物,買點農產品,送給員工,積德行善。臨走留下一句話:「我先下班了,哥你慢慢買。」
然而沒多久,羅敏的賬號就被東方甄選拉黑,後來董宇輝解釋:「導演小哥因為大學剛畢業,有時候有些私人恩怨,他要拉黑,我聽完之後覺得挺合理的。」
這段話顯然是暗藏刀鋒的,一個大學生和羅敏能有什麼私人恩怨?
董宇輝直播間的拉黑,似乎吹響了輿論對羅老闆的「圍剿」,就連和他在預製菜直播中並肩作戰的明星們,也開始撇清關係。
從7月26日中午開始,助陣羅老闆直播間的傅首爾和賈乃亮先後發布聲明,稱這起合作未進行詳細背調,本人深表歉意和愧疚。
想當初「恰飯」的時候,賈乃亮那可是演得有鼻子有眼,說跟羅老闆相識多年,一路看着他走來有多麼艱辛。好傢夥,一轉頭又說沒做好品牌背調?真拿觀眾當傻子?
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羅老闆也真是選對了搭檔。
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羅敏的群眾基礎成色,在抖音平台上,羅永浩、俞敏洪、董宇輝都立起自己的人設,但羅敏的人設,卻建立在一片沙子上。
當一個創業者短短几年在十幾個項目之間橫跳,並且他的發跡始於學生貸這種帶着「原罪」的項目時,你真的能徹底解除對他的懷疑嗎?
早在羅敏做學生貸的時候,業內人都很清楚這是一個踩着高壓線的行業。崑崙萬維的周亞輝,在2017年寫了一篇投資趣店的筆記,曾在圈內引起不小反響,文中詳細講述了他從初識羅敏,到趣店登陸紐交所的整個融資過程。
趣店(當時還叫趣分期)是周亞輝投資的第一個項目,整個項目的上市,也讓他血賺了一筆。他高度評價了羅敏的深度思考能力和融資能力,趣店的整個融資過程中,羅敏幾乎是剛完成上一輪融資,就開始着手下一輪。
這也讓趣店這家行業的後起之秀,在短短几個月時間裡就超過了競品的市場份額,並成為中國分期信貸第一股。
在殺入學生貸的幾年時間裡,羅敏團隊的打法兇悍,通曉人性慾望,他們深知有一大批學生的生活費有限,但又想用高端的數碼產品,而這些就是他的用戶。
他直接發動各大高校的學生會,提拔骨幹,猛推「不割腎也能買iPhone」的貸款消費概念。
除了平台自己養的全職員工,羅敏還組建了龐大的高校學生隊伍,其中一批負責銷售崗,一批負責催收崗。
這兩個覆蓋放貸前後的隊伍,保證了放貸的風控,在銷售進行「面簽」時,學生需要舉起身份證拍照,背景必須是宿舍,然後提供室友、輔導員、父母的電話。
所有信息會上傳到平台後台,儲存在趣分期的呼叫中心,在催收的時候,學生提供的上述所有信息,都會成為催收途徑。
當學生出現逾期,呼叫中心的電話會輪番打給本人、室友、父母、導員。當電話催收無效,就會開始進入線下的催收,那是一個帶有灰度操作的環節。
最初的違約金,會按照當月未償還價款總額的1%為日息進行徵收,這其中70%的金額,會作為提成支付給催收人員。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在《品玩》早年的採訪中,一位在校兼職學生表示:「我們公司催收的同事要是月收入低於10000的話,基本也就被開除了。」
羅敏對大學生的運用高效且充分,其滲透迅速形成規模效應,很快他們的業務版圖從全國10個城市拓展到300個城市。
「規模」是早期風投最喜歡的詞彙之一,這也讓巨頭嗅到了羅敏這筆生意的價值。在D輪融資的時候,螞蟻金服帶着7500萬美金投了進來,羅敏獲得了一個強硬的資本背書,而更重要的是,趣分期成功接入支付寶,這讓羅敏獲得了一個最頂配的流量入口。
一個漂亮的資本故事。然而,隨着這個行業的膨脹,同時產生的是一系列社會問題,裸貸、自殺、暴力催收,潛藏的那道高壓線最終崩斷。監管介入,學生貸迅速煙消雲散,然而此時的羅敏和他的資本梯隊,已經喝完了美國紐交所的酒宴。
學生貸作鳥獸散,但一些關於社會責任與企業道德的問題,早已經在大眾心中形成共識。
在求職節目《非你莫屬》的早年片段中,一位求職者曾在現場對着羅敏激動地開懟:「趣分期讓一群還在使用父母生活費、沒有收支來源的大學生,通過放貸的方式,促進他們去攀比、消費,我看不到項目的社會價值。」
話音一落,主持人對求職者說,「我可以擁抱你一下」,台下掌聲雷動,此時的羅敏孤立無援,被狠狠摁在了民意的對立面。
趣分期的創業經歷不是一個單純的商業故事,他給社會留下了一段骯髒的記憶。
時隔多年,羅敏進軍預製菜,在一場隆重舉辦的發布會上,他提出了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願景——做一家令人尊敬的公司,幫助家人們實現美好生活的夢想。
「幫助」這個詞,在羅敏的口中說出來,很難不讓人浮想聯翩。
很多業內人士對羅敏的操作都有一種判斷,他的預製菜邏輯,不單單是C端市場,也不是單純的加盟模式,而是背後的加盟貸款。
在他的戰略發布會上,羅敏的漂亮話此起彼伏,「與用戶和粉絲一起創業」,他還豪言,到了2024年,要開設20萬家「授權店」。
在媒體採訪中,羅敏還頗為驕傲地說:「我們不叫加盟,我們叫支持」。而所謂的支持,正是趣店平台的貸款操作。
羅敏甚至提出了貸款第一年不收利息,並將目標鎖定到了寶媽群體身上。
有些明面上的貼心呵護,其實更多折射的,是一種殺伐的冷酷。
很多微商甚至是傳銷組織,都願意將目標鎖定在寶媽群體上,在幾個月前翻車的「張庭夫婦」,就是通過對寶媽的百般洗腦,打造了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其中就有大量寶媽被套在裡頭。
趣店這套貸款開加盟的方法,是否能讓寶媽們安安穩穩地實現創業,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預製菜的加盟模式,最典型的參考對象,就是陸正耀打造的預製菜項目「舌尖英雄」,這位一手操盤了瑞幸咖啡造假事件的始作俑者,在被瑞幸攆出董事會之後,一直也沒閒着,他在今年1月同樣是通過重金補貼,瘋狂拉人頭砸流量,在4個月的時間裡不但迅速形成品牌,還創造了簽約6000家加盟意向店的繁榮盛景,累計拿到了16億元的融資。
然而這一繁榮卻是短暫的,目前陸正耀的這個生意,隨着補貼砸得越來越少,其巨大的加盟商盤子開始變得冷靜,甚至是趨於蕭條。
在大眾點評上,北京的舌尖英雄加盟店大部分顯示着「新店」或「尚未開業」,從評價數量看,也難以看出其火爆,多數是零星的評價。據《北京日報》報道,望京一家已經閉店的加盟店店主稱:「本月初開始走的流程,現在店裡的設備都已經賣掉了。」
對有意加盟趣店的合伙人來說,舌尖英雄是最直觀的前車之鑑,前期公司可以通過補貼,來刺激消費者的到店數量,但當補貼終止,而且又恰逢一年的年息貸款結束,趣店的另一套商業模式很可能就會立刻響應——一個羅敏最拿手的信貸遊戲。
羅敏和陸正耀,都是玩流量收割的好手,其實兩人有不少的商業操作,皆如出一轍。
早年陸正耀在經營神州租車、神舟專車、瑞幸咖啡的時候,無不使用了一套統一的打法,燒錢做營銷,然後搶占市場。一系列「輝煌」戰績,成就了陸正耀資本操盤手的鮮明人設。
2020年,美國做空機構渾水發布了長達89頁的做空報告,讓陸正耀的瑞幸造作事件徹底敗露。瑞幸內部開始反目成仇,陸正耀最終出局。在這位資本高手離開後,瑞幸的業績也逐漸開始轉好。
瑞幸造假的影響,不單影響到這家公司自身發展,它對美國的整個中概股公司都造成了牽累,一些美元對中概股失去了信心,甚至引發了美國SEC對中國赴美上市公司的更嚴監管。
中概股目前在美股的低迷表現有諸多的因素影響,其中一條,離不開陸正耀的造假操作。
有意思的是,在2019年前後,羅敏和陸正耀都將公司遷到了廈門,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在那一年廈門的投資大會上,二位還被光榮地聘為廈門的投資顧問。
我們對羅敏這門生意的提防,其實是對他底層的貸款邏輯的提防。平台願意給寶媽們提供一年的免息貸款,來支持她們創業,這雖然大大降低了加盟門檻,但趣店對客流的多寡,是可以主動形成控制的,砸補貼客流自然會大,但是當羅敏的補貼突然收手,寶媽們將獨立承擔市場的不確性,以及,還要償還羅老闆溫馨提供的貸款。
而且趣店的預製菜產品很多都是3天左右的保質期,這意味着產品還有不低的損耗成本,當到店客流量不足,產品就得進一批壞一批。
按羅敏揚言的開20萬家店目標,這門生意一旦變成了割加盟商韭菜的邏輯,對預製菜行業來說,也將是一場巨大的消耗。
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建表示,目前消費者對預製菜更多是觀望和嘗鮮的態度。而且據艾媒諮詢稱,目前預製菜的滲透率僅有10%~15%,行業還處在成長階段。
有預製菜創業者對媒體表示,「像羅敏這樣用燒快錢、做短期收割的方式,很難實現。」
而讓一些從業者擔憂的是,羅敏的這一輪流量遊戲,如果背後仍然是那一套信貸生意,最後受傷害的,除了20萬寶媽,還有整個預製菜行業,消費者或許會因「羅氏大局」,而對預製菜產生懷疑。
「騙局」的標籤,會被烙印在這個大家仍在觀望的賽道中。
尤其是羅敏這次的一套組合拳營銷打法,在抖音平台打出巨大聲量,聲量越大,其隱憂也越大。
羅敏帶貨預製菜的這起事件,是一場徹徹底底人為製造出來的喧囂。
整個帶貨周期,不但趣店方面部署周密,其直播的平台方,也提供了充足的支持,據《新浪科技》援引業內人士稱,抖音電商現場的服務團隊就有將近40人。
其實從最近幾個月湧現出的劉畊宏、董宇輝、羅敏,甚至是早前的羅永浩,其火爆的周期,以及峰值變化,都含有大量的人為推流操作。
早在7月17日之前,羅敏就在試驗一套高額成本換取高額流量的平台邏輯,在6月份的一場直播中,羅敏用三個半小時賣出了205萬元,而據《鳳凰網》報道,蟬媽媽的數據上顯示該場直播中,有97%的流量來自於「其他」。
尤其是在淘系、快系「一哥」、「一姐」缺位的歷史機緣下,羅敏屬實利用「投流」抓住了一個完美的「作秀」時機。
平台能引爆一個現象級人物,其背後帶動的就是一個商業品類的流量爆火,從而既帶動了自身平台的電商業務,又吸引了廣告的投放。
這套精妙的商業操作,似乎也讓平台方沒有做出與「羅老闆歷史信用」相匹配的監督和風險把控。
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有一句名言,「出名只要15分鐘。」
在流量時代,我們確實看到了一個大網紅的誕生是如何的速效,以及如何速朽。
但這一現象的背景是基於大的社會背景,是一種眼球經濟的自然規律。
而羅敏這種突降預製菜,並能一戰成名,其背後的原因,更多是一種靠資本手段完全控制的流量聚集。
那麼問題就出現了,在不久的將來,是不是一個商家僅通過鈔票,就能在短時間內左右我們的注意力,然後迅速催熟一個產品?
當任何妖魔鬼怪都掌握了這套玩法,來操控消費的脈搏,那無疑將是一場災難。而最糟糕的情況之一,莫過於在這些漂亮的嘴臉背後,是一家放貸公司的蠢蠢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