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數字經濟學:智能時代的創新理論

ISBN:9787302598589

作者:劉志毅

價格:59元

數字經濟學的研究是一種「創造性破壞」

2022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2年)》顯示,2021年全球47個主要國家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8.1萬億美元。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7.1萬億美元,占47個國家總量的18.5%,僅次於美國的15.3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在此背景下,充分認識數字經濟的特性,把握數字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將成為持續賦能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

可以看到,隨着數字技術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既影響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運行條件和體制機制,也對傳統經濟理論產生了巨大衝擊。從社會發展來看,數字經濟事關國家發展大局,只有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和規律,才能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面向未來,要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學者劉志毅的《數字經濟學》則以全新的視角對該領域的發展進行了理論性的研究,並結合數字技術的發展提出了一種「破壞式創新」的數字經濟學的理論框架。


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的挑戰


從學術發展的角度來看,隨着數字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對傳統經濟學理論的挑戰。主要是在以下三個層面上:

第一,是數字經濟的內涵與數字技術對經濟增長的動力源與作用機制需要明確。數字技術的應用改變了經濟的生產函數,數字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組合方式、配置效率都在發生改變,面臨的硬約束明顯增多。高質量發展是多重約束下的最優解,發展數字經濟的目的是為宏觀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助推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從理論上,急需深入研究數字經濟的本質、內涵、範式、發展規律和演化趨勢,充分認識數字經濟影響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和動力源。從企業創新角度來說,需要找到新的影響企業創新發展的核心要素,能過從中觀和微觀角度指導企業的可持續創新發展。因此,我們看到在《數字經濟學》一書中特別提到了數字經濟發展的內涵在於破壞式創新,通過演化的方式不斷的發展。

第二,數字經濟對勞動就業、收入分配和區域城鄉均衡發展的數字鴻溝與作用機制的演化邏輯。以數字技術賦能、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既對就業創業、創新發展和區域「變道超車」提供了重要機遇,又出現了結構性失業、產業數字化發展不平衡、區域城鄉數字經濟發展失衡等問題。從社會創新的角度來說,我們看到企業的ESG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企業本身的價值要跟其對社會對總體福利的貢獻來衡量,因此涉及到社會公平分配等問題也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命題,我們看到一方面反壟斷法正在發揮其維護社會公平的作用,另一方面巨頭科技企業都在推動共同富裕與社會責任相關的進程,這也側面驗證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在《數字經濟學》一書中,作者特意以「共識政治經濟學」中的相關章節,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去討論了相關問題,提出了數字經濟的發展是基於共同富裕的目標與共享經濟的模式來實踐的,並提示了數字時代的公平問題是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

第三,數字技術對經濟學研究的價值觀和方法論的影響。數字技術不僅直接影響經濟社會發展,也對經濟學研究人員的價值觀和方法論產生了強烈衝擊,並對傳統經濟學的研究範式和研究方法提出挑戰。比較典型的是複雜性科學的應用,所謂複雜性就是不可逆,不可預報的系統,以及結構,狀態的湧現,我們看到數字經濟領域的變化在於對象越來越呈現出複雜性,尤其是不可預測性,那麼如何結合複雜性科學的研究對經濟學進行新的範式探索,這是相關研究對重點。我們看到在本書中,通過跨學科的研究引入了複雜性研究的內容,包括引入了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思想,實際上這也是對傳統經濟學研究的一種「創造性破壞」,可以作為參考閱讀的重點。

以上是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的關於經濟學領域的主要挑戰,除此之外,數字經濟發展對金融貨幣理論的影響,對科技政策與科技倫理的影響,對公共政策的影響,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而這一系列問題需要新的研究框架,毫無疑問《數字經濟學》一書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嘗試與創新。


數字經濟理論的重大問題


毫無疑問,數字經濟將給主流經濟學帶來一場數字化革命。當前,我國數字經濟研究可謂是描述性研究有餘,分析性研究不足,理論創新嚴重不足,對數字經濟缺乏系統的認知。加強數字經濟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研究,既有利於我國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又推動形成更具學理化和系統化的數字經濟理論體系,有助於構建和發展中國的經濟學,尤其是拓展關於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影響的新思考和新理論。那麼,關於數字經濟的經濟學研究應該包含哪些方面的理論思考呢?目前學界的共識集中在以下三個層面:

01


第一,是數字經濟基礎理論。基礎理論問題既包括數字經濟理論體系的構建,也包括對數字技術影響經濟的基本假設、產權理論、消費者理論、廠商理論、市場理論、均衡理論、統計核算理論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數字經濟理論體系不是推翻新古典經濟學的架構,而是在深化數字經濟的概念、內涵和特徵的認識,加強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對經濟發展影響的機理研究,創新經濟學研究方法體系三個方面下功夫,將數字經濟的新假設、新特徵、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研究方法整合到主流經濟學的內核中,或者通過創新型的研究進行跨學科的綜合。

02


第二,是數字經濟增長理論。主要依靠無形資本投入的數字經濟增長事實上正在顛覆傳統經濟增長理論,數字技術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機理亟待深入研究,比如,人工智能究竟如何促進生產效率提升、如何影響就業和不平等並不明確。學術界亟待着重研究驅動數字經濟增長的要素、增長的邏輯和動力源,數字技術影響經濟增長和資源配置的基本規律與作用機制,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的衝擊與風險化解機制,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的新特徵對宏觀調控理論的影響等。構建數字技術影響的數字生產力理論框架和納入數據要素的生產函數,是研究數字經濟增長理論的兩個突破口。

03


第三,是數字經濟創新理論。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改變了產品創新、流程創新、組織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開展數字創新管理研究,有助於指導創新管理實踐和重構創新管理相關理論。創新理論需要基於數據和數字技術進行重構,着重研究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機制,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促進數字產品、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機制,數字創新與傳統領域的融合機制,數字經濟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相關的研究;

除此之外,數字經濟發展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對產業組織理論的影響以及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都是非常重要的命題,在本書中則集中解決了基礎理論、增長理論、創新理論、組織行為管理理論、產權與均衡理論、貨幣理論、政治經濟理論等核心問題,可以說是非常全面和開創性的去對這些理論進行了深度的思考,尤其也在過程中通過讀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技術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探索。

偉大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首創了「創造性破壞」一詞,它被認為最符合經濟現實,卻無法進入主流經濟學分析框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創造性破壞」建立在悲觀主義基礎之上。無論是卡爾·馬克思還是維爾納·桑巴特都將「創造性破壞」看作一出「自己挖的坑自己跳」的悲劇,是無法克服的「自毀系統」。而數字經濟學的研究則是把熊彼特的理論發揚光大,用一種樂觀主義精神,將這個理論基於數字經濟發展的實踐和思考。將原本用在管理創新實踐的理論擴展到了經濟學的範疇,並將其系統性的總結在了數字經濟的基礎理論、增長理論、創新理論、收入分配理論、產業創新理論、貨幣理論以及相關的政治經濟的理論之中,從而形成了奠基性的思考。正如本書的推薦人之一,現任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副教授、副主任李東紅所說,「數字經濟的潮流,帶來了社會結構的顯著改變,也帶來了社會組織與個人思維與行為方式的改變,並將催生新的理論。本書是這一層面的大膽嘗試,其深邃洞察對深刻認知數字經濟時代大有裨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