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從能源大國向能源強國邁進,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開啟了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歷史性變革,邁上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文 | 本報記者吳莉盧奇秀李麗旻渠沛然)


站在時間的節點上,能源產業砥礪奮進的步履堅定又清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創造性提出了「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和「能源強國」新目標,為新時代我國能源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開闢了道路。

十年來,我國全力推進能源革命,積極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不斷夯實能源安全基石,為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用實際行動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舉世矚目的能源高質量發展答卷。

保障能力穩步增強


「準備、起鈎、伸臂、平移、落鈎」——9月8日上午10時30分,在中國石油長慶油田,蘇里格氣田1號壓縮機隨着一聲清脆的哨響被徐徐吊起,再準確落位,正式拉開了該氣田2022年冬季保供工程大型設備安裝的序幕。

作為我國陸上天然氣管網樞紐中心和國內最大氣源地,長慶油田2012年油氣產量當量突破4500萬噸,躍居我國第一大油氣田。2021年,長慶油田實現油氣當量6245萬噸,再次刷新國內油氣田產量最高紀錄。

十年來,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能力邁上新台階。2021年,我國最大海上油田——渤海油田原油產量達到3013.2萬噸,成為國內第一大原油生產基地,原油增量約占全國增量的50%;我國自營勘探開發的首個1500米超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正式投產,標誌着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全面進入「超深水」時代。該氣田投產後,每年可向粵港瓊等地穩定供氣30億立方米,滿足粵港澳大灣區1/4的民生用氣需求。

▲我國自營勘探開發的首個1500米超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中海油/供圖

「對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說,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性問題。必須加強戰略謀劃,及早作出調整,確保供給安全。」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明確重要能源資源國內生產自給的戰略底線,發揮國有企業支撐托底作用,加快油氣等資源先進開採技術開發應用。要加強國家戰略物資儲備制度建設,在關鍵時刻發揮保底線的調節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能源安全和保障供應問題,作出「構建現代能源體系」「保障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提升重要功能性區域的保障能力」等一系列重要部署。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氣、非化石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給體系,2014年以來,我國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終保持在80%以上,能源「糧倉」愈加豐實。

保障能源安全,就是守護「國之大者」。近年來,在部分地區能源供應偏緊的情況下,能源資源的跨區域調配發揮了重要作用。新疆依託能源資源稟賦優勢全力推動煤炭長距離運輸「公轉鐵」「散轉集」,服務國家能源安全保供大局。今年1-7月,疆煤外運4001.87萬噸,同比增長101.41%。今年上半年,雲南電網「西電東送」電量達到75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2%,為粵港澳大灣區電力供應提供了堅強保障。

「一張網」統籌,「一盤棋」保供。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趙辰昕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不斷加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堅實可靠的能源保障。

十年來,立足能源資源戰略,我國能源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煤炭產能結構和布局持續優化,2021年平均煤礦的單井規模比2012年提高1倍以上,年產120萬噸及以上的大型煤礦產量占比超80%;2021年底全國發電總裝機達到23.8億千瓦,比2012年翻了1倍,年均增速8.4%,其中「風光」併網裝機合計6.35億千瓦,是2012年的近90倍;通過持續加大勘探開發力度,2021年全國原油產量達1.99億噸,十年間連續保持在2億噸左右,2021年天然氣產量達到2075.8億立方米,比2012年增加近1000億立方米。

蹄疾步穩,勇毅篤行。十年來,我國能源供應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浩吉、瓦日等鐵路建成運營,「北煤南運」「西煤東運」能力顯著增強;建成33條交直流特高壓線路,「西電東送」規模超過2.9億千瓦;油氣管網布局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網絡基本成型,截至2021年末,全國油氣管道里程達到18萬公里,比2012年增長了1倍;累計建成充電設施391.8萬台,構建起全球最大的充換電網絡。

十年來,我國能源儲備能力顯著增強。企業儲煤設施條件不斷改善,煤炭應急保障能力日益增強。油氣儲備制度不斷優化,構建起穩定高效的油氣儲備系統。電力系統調節能力明顯改善,系統調峰能力穩步提高,煤電機組靈活性製造、靈活性改造工作全面推進。儲能技術持續發展,儲能產業應用不斷升級,全國抽水蓄能電站裝機截至去年底達到3639萬千瓦,較2012年增長近80%。

能源重器彰顯實力


在四川德陽,總長400米、跨距36米、高度33米,最大起吊重量550噸的東方電機大型清潔能源裝備重型製造數字化車間內,吊臂穿梭,焊花飛濺,一派繁忙的景象。

「這個350噸重型臥車上,正在加工華龍一號核能發電機的轉子。」東方電機數字化企業建設推進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個有着「中華第一跨」之稱的車間,誕生過諸多世界之最,例如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白鶴灘百萬千瓦水電機組便誕生於此。

大國重器彰顯大國製造的高度。

「作為世界在建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白鶴灘水電站全部採用國產機組,共安裝16台自主研製的世界最大單機容量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項目創造多項第一,可以說是勇闖世界水電『無人區』。」三峽集團白鶴灘工程建設部黨委書記何煒介紹,目前中國水電已在原材料生產、裝備研發製造、關鍵技術創新、建設管理等方面全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世界在建規模最大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三峽集團/供圖

從空中鳥瞰白鶴灘水電站,兩岸高聳的峽谷間,一江碧水以一瀉千里之勢奔向下游的溪洛渡。極目遠眺,全長2080公里的白鶴灘-江蘇±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橫貫東西,僅需7毫秒,西南的水電即可抵達江蘇的工廠。

回想本世紀初「西電東送」戰略拉開序幕時,我國6個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均由外方總包,工程自主化率幾乎為零。而過去十年間,我國電網技術裝備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案例比比皆是。

2020年年底,世界首個特高壓柔性直流工程——烏東德電站送電廣東廣西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示範工程啟動投產送電。項目送電端採用常規直流,廣東和廣西兩個受電端採用柔性直流,打造成柔性直流輸電的「港珠澳大橋」,展現出中國電力工業技術的頂尖水準和能源裝備製造領域的核心實力。「工程創下19項世界第一,主要設備自主化率100%。」南方電網首席技術專家饒宏深感自豪。

「我們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要通過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三峽工程時提出殷切希望。

牢記總書記的囑託,能源行業矢志不渝打造「重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重大能源項目全面開花,裝備技術水平顯著提高。

長江幹流之上,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大型水電站連珠成串,氣勢恢宏。高空中,西部能源基地到東部負荷中心飛架銀線,蜿蜒千里。四海之濱,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國和一號及自主四代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巍然矗立, 引領中國從核電大國邁向核電強國。

在遍布全國的各大製造基地,我國成功研發製造了全球最大單機容量100萬千瓦水電機組,具備最大單機容量達10兆瓦的全系列風電機組製造能力,世界首台135萬千瓦煤電機組投入運行,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5萬千瓦燃氣輪機實現滿負荷穩定運行……

一個個重大項目拔地而起,一項項技術、一個個裝備從圖紙走向現實,科技創新紮紮實實推動了能源高質量轉型。

惠民工程溫暖民心


位於滇緬藏交界深山峽谷中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是獨龍族的唯一聚居地。以往每年冬季,獨龍江鄉大雪封山,與外界隔絕,獨龍族群眾生產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獨龍江鄉發生巨變。2018年底,獨龍族從整體貧困實現了整族脫貧,所有自然村通了硬化路,5G網絡、廣播電視信號覆蓋到全鄉,並成功創建為怒江州首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以前依靠小水電,鄉親們都是掐着功率在用電,隨着今年5月南方電網獨龍江鄉35千伏聯網工程正式投運,這裡的電力薄弱情況一舉改變。通過這條翻越高黎貢山雪線、最高海拔4000米的「電力天路」,孤立的獨龍鄉接入南方電網主網,鄉親們用上了穩定可靠的電力,日子越過越好。

▲獨龍江35千伏聯網工程建設現場。張強/攝

「我們正加快發展草果、靈芝這些特色種殖業,原生態旅遊也在上新項目。大網電來得及時,給我們鼓了勁,爭做鄉村振興示範鄉的信心更足了!」獨龍江鄉副鄉長陳笑說。

電通萬家暖人心。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展多項能源惠民利民工程,全國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徹底解決,全面完成「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創造性地實施光伏扶貧工程。針對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大氣污染治理問題,在居民採暖、生產製造領域,通過清潔取暖、工業電鍋爐等方式替代散燒煤。

曾幾何時,大別山地區的安徽六安金寨縣是該地區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如今,藍天下一排排光伏板排列有序,新建的徽派樓房錯落有致。「山裡有不少光伏大電站,村子裡還有單戶的光伏小電站。有了扶貧政策,賣光伏電一年能有3000塊錢的收入呢!」六安市金寨縣村民難掩喜悅。

來自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我國實施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程,在發展中國家率先實現了人人有電用。建成2636萬千瓦光伏扶貧工程,惠及6萬個貧困村、415萬戶貧困戶。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73.6%,替代散煤1.5億噸以上。

2021年11月,山東煙臺海陽市正式啟動全域核能供熱,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居民們告別了燃煤取暖的歷史。今年7月,海陽核電二期工程暨900兆瓦遠距離跨區域核能供熱工程正式啟動。該工程投運後,海陽核電將具備360萬千瓦的核能供熱能力,每個供暖季可提供熱量約4000萬吉焦,供暖面積可超過1億平方米,滿足約400萬居民的清潔取暖需求。隨着海陽核電後續項目的建設,海陽核電站最終供熱能力可達2億平方米。

每一個故事都像一部生動的電影,真實記錄着能源行業為人民美好生活作出的不懈努力。

清潔能源點亮綠色之光


今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進行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指出,要把促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有序發展光能源、硅能源、氫能源、可再生能源。

近年來,我國以風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裝機規模穩居全球首位,發電量占比穩步提升。國家能源局日前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新增發電裝機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達到83%,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突破11億千瓦,水電、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展勢頭正勁。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光伏治沙基地——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正在有序推進。

▲內蒙古庫布其農牧民在億利光伏治沙項目光伏板下種植甘草。億利/供圖

「項目建成後可新增修復治理沙漠10萬畝,年均減少向黃河輸沙200萬噸,實現向蒙西電網年均供應綠色電力約40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過341萬噸,同時可解決約1000餘名當地農牧民的就業增收問題。」億利庫布其光伏治沙事業部工程部經理杜洪光告訴記者。

回望十年前,起步之初的光伏行業還依賴於政策補貼,如今光伏行業不僅擺脫了補貼依賴,還貢獻了光明,綠化了沙漠,成為百姓致富的「金罐罐」,實現了「1+1>2」的效果。這是中國人的智慧,是綠色低碳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奇蹟。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出台一系列新能源支持性產業政策,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水風光」等可再生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裝機規模和發電量不斷攀升的同時,成本不斷下降,其中光伏發電成本降幅達到85%,陸上風電、海上風電與火電價格達到平價。此外,氫能進入能源行業舞台中央,攻克技術難題、加速推廣應用,已經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2022年北京冬奧會是一場令人難忘的綠色體育盛會——3大賽區26個場館100%使用綠色清潔電能,開幕式火炬以氫氣為燃料,節能與清潔能源車輛占全部賽時保障車輛的84.9%,為歷屆冬奧會最高……同時,通過使用大量光伏和風能發電、地方捐贈林業碳匯、企業贊助核證碳減排量等方式,兌現北京冬奧會碳中和的承諾。

如今,全國各地隨處可見新能源的身影:江蘇沿海一排排風機悠悠轉動巨大的槳葉,河南戶用光伏推廣如火如荼,四川加快打造動力電池產業集聚區,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光基地建設大幕開啟……

能源低碳轉型關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十年來,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和減碳效果逐步顯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降低26.2%,相當於減少能源消費約14億噸標準煤,以能源消費年均約3%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6.5%的增長,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2021年,天然氣、水電、核電、新能源發電等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提升至25.5%,比2012年提高了約11個百分點,能源消費結構向清潔低碳加快轉變。截至今年8月,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099萬輛,約占全球一半左右。

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作為推動「雙碳」目標實現的主戰場,能源行業在這場變革中任務艱巨,推動能源綠色低碳革命尤為關鍵。

奮進新征程,書寫新答卷。新時代賦予能源行業更大的責任和更艱巨的使命,全行業將踔厲奮進,續寫更多傳奇!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責編丨閆志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