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爾擺爛,人之常情。
總是擺爛,需要注意。
總是「擺爛」的人,可能存在一個共同的心理——「自我妨礙」(self-handicapping)。
自我妨礙是一種策略,具體表現為一個人在參與體現能力的活動時,為了保護自尊或個人形象,預先做出可能妨礙表現的行為,或聲稱存在影響自己表現的障礙,以便將可能的失敗歸咎於能力以外的因素,或在成功時能更加凸顯自己的能力[1]。
例如,一個學生在考前熬夜玩遊戲而不複習,如果確實沒考好,就可以把失敗歸咎於疲勞或沒有複習,而不是能力不足。這樣就能保護自尊,避免被人覺得無能。而萬一成績不錯,就令人看起來更有能力——沒複習都能考得這麼好。
最早開始研究「自我妨礙」的是心理學家伯格拉斯(Steven Berglas)和瓊斯(Edward E. Jones)。在 20 世紀 70 年代,他們用一個經典實驗證明了自我妨礙現象的存在[2]。
兩位研究者將參與者隨機分成兩組,並讓他們解題。其中,一部分人做的題可解,而另一部分人做的題不可解。但在公布成績時,研究者對每個人都說你做得很好。因此,對拿到不可解問題的人來說,他們是稀里糊塗成功的。
接下來,在繼續解題之前,研究者給所有人一個選擇:服用強化表現的藥物或抑制表現的藥物。結果發現,先前拿到不可解問題的參與者更傾向於選擇服用損害表現的藥物。
因為分到不可解問題的人知道,第一次成功靠的是運氣,第二次不一定有這個運氣了。如果服用了抑制表現的藥物,到時候解不出題就可以歸咎於藥物,而不必承認自己能力不足。
抑制表現的藥物,像不像我們現在常常掛在嘴邊的「擺爛」?
需要說明的是,偶爾的擺爛心態並不是不好的,反而是心理健康的表現,讓我們能調試自己緊繃的情緒,張弛有度。
但是,如果你意識到自己已經陷入長期擺爛的心態,那就需要給自己敲個警鐘,提醒自己要振作起來啦。
有一個心理測試,來幫助你自我判斷自我妨礙的程度有多深;還有一些有效的小方法,幫你走出自我妨礙的泥潭。
在丁香醫生 App 搜索「自我妨礙」,進入詞條頁的「生活應用」模塊,即可找到相應內容。
另外,特別提醒,假如你超過兩周以上,處於非常低落的情緒狀態中,感到深深的無力感,甚至對所有事都失去興趣,那就要擔心有沒有可能是「抑鬱症」。
可以在丁香醫生 App 搜索「抑鬱症」,了解抑鬱症的表現、治療方法。
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自我妨礙的傾向?
在什麼情況下人們最有可能自我妨礙?
如何減少自我妨礙?
打開丁香醫生 App 搜索「自我妨礙」
即刻開始改變「擺爛」的自己
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即可前往 App 查詢
👇👇

百科作者

張靈 浙江大學社會心理學碩士
審核專家

吳明證 浙江大學社會心理學副教授
參考文獻
[1] 李曉東,袁冬華,& 孟威佳. (2004). 國外關於自我妨礙的研究進展.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 131-136.
[2] Berglas, S., & Jones, E. E. (1978). Drug choice as a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y in response to noncontingent suc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6(4), 405–417.
策劃製作
策劃:Kiki | 監製:BruceLi
排版:lulu
封面圖來源:丁香醫生內容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