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半月談評論員 賈雨田

近期,福建福州一業主將違規占用車位者的車輛扔進河裡的視頻引發輿論關注。視頻中,該業主林某某表示由於長時間聯繫不上占用車位者,便雇了叉車將占位車「扔進河裡」,並稱「我賠得起」。目前,該業主及叉車司機已被相關部門處理,案件仍在進一步審理中。
視頻來源: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事件之所以引發輿論熱議,是該業主用「率性而為」的解決方式,為自己出了氣,得到了不少看客的共鳴。當然,這種行為不僅造成他人財物的損毀,更污染了河道環境,儘管該業主是「有理」的一方,採取「扔車」的處理手段則涉嫌違法,理應受到法律的制裁。

圖片來源:@福州倉山警方在線

「扔車事件」引發不少輿論共鳴,排除一些輿論場的「看熱鬧不嫌事大」者外,其背後折射出的是公眾對基層民生治理存在短板的擔憂。其中較為突出的,是維權成本問題。

單就占車位問題而言,當前不少城市已經推出類似「一鍵挪車」的便民服務,確實化解了部分占位挪車難的問題。然而也應看到,具體處理過程中,多是官方「搭台」,再由涉事方自行溝通以解決問題。整個過程中的維權成本如時間、溝通成本等,仍需維權者自行承擔。順利解決還好,如若遇特殊情況沒能得到迅速、妥善解決,遵循規則的維權者多半只能「啞巴吃黃連」,自認倒霉,反倒「吃了虧」。

這種情況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不僅是停車,一些如鄰居擾民、亂扔垃圾、違規占據公共空間等情形同樣是介於道德與法律邊界的民生關切,但由於缺乏相對有效的規制,往往是受侵害者跑東跑西還難以解決問題,「費力不討好」。實際處理中,反而是「鎮樓器」等「反擊神器」成了護身法寶,講道理、循規蹈矩者還被稱為「太老實」。久而久之,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不僅造成矛盾累積,還有損行政部門公信力。

應該看到,民生類問題小、碎、雜,卻直接關乎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直接影響着公共秩序的運行,更需相關部門持續跟進、做細做實,降低維權人的維權成本。特別是面對不守規矩、不接受調解或陽奉陰違、拒不執行者,應出台相應措施,一方面要為廣大群眾提供便捷、高效、暢通的維權渠道,另一方面要出台合理的約束性管制措施,建立懲罰措施,讓侵權人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有序則安,無序則亂。實現基層民生領域的善治,需要時間的積累,也需要規則制約,當然更需要每一位社會參與者遵循基本的公共義務。俗語說,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其實,守護好自己的公德心,更好地遵循公共秩序,就是與人與己最有效的方便。


來源:半月談新媒體

監製:孫愛東

主編:王新亞

責編:張子晴

校對:郭艷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