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drbanana.ml/img/68747470733a2f2f6d6d62697a2e717069632e636e2f6d6d62697a5f6769662f344c7656444344316f5938466369623845416b6e7a38486963726a6343687a675736634f4a316661743430617874773768516a36413036794959623467486963434f4d4e76596f5a3042735976647a4a6b49586570364e51772f3634303f77785f666d743d676966.webp)
「法不孤起,依緣而生」。美好願望,必須依賴必要的條件才能變成現實,這就是佛家常說的「諸法因緣生」。
「因緣」中的「因」是指主因,「緣」為助緣。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佛家常把「主因」稱為「自家寶藏」,可以理解為現代人心目中的「特長與潛能」。
現實生活中,不少人不顧自身「特長與潛能」的局限性,誤以為自己是萬能的,別人能做的事自己也一定能做到。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思維,便是「強求」,以己之短與他人之長相搏,越執着越痛苦。大珠慧海的公案對人生潛能的重要性有生動的描述:
唐朝時有一位叫大珠慧海的人,為了問道,特地不遠千里來到江西開元寺,拜見當時的禪宗大師馬祖。馬祖問他:「你來做什麼?」慧海回答說:「我來求佛法。」馬祖說:「我這裡沒有佛法可求。你自己有寶藏而不顧,離家亂走幹什麼?」慧海大惑不解地問:「我自己的寶藏在哪裡呢?」馬祖說:「現在問我的就是你的寶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同大珠慧海一樣,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因不了解自身的寶藏——特長與潛能,誤以為自己是萬能的,別人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到,其結果可想而知──事倍功半,往往是一事無成,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人們同情的對象。
南普陀寺弘法部 弘媒中心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