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社會學會2022年學術年會
文化社會學分論壇綜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2022年8月28日,中國社會學會2022年學術年會分論壇「文化社會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在線上舉行。論壇由中國社會學會文化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復旦-耶魯文化社會學研究中心和雲南大學社會學系主辦。在徵稿階段,論壇收到學術論文與摘要九十餘篇,投稿作者來自中國社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雲南大學等海內外數十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學科橫跨社會學、文化研究、人類學以及新聞傳播學等多個領域。經過嚴格遴選,論壇邀請47篇論文的作者進行了匯報。在為期一整天的學術交流中,論壇吸引了上百人次的聽眾線上參與。








上午8:30,中國社會學會秘書長、雲南大學特聘教授謝壽光首先致開幕辭並宣布文化社會學分論壇開幕。謝壽光教授對各位參會師友表示熱烈歡迎。謝壽光教授指出,文化一直是社會學學科高度關注的核心話題。老一輩社會學家極為重視中國文化研究。尤其是費孝通先生晚年對中國社會的文化議題做過細緻、豐富的觀察分析。可以說,文化社會學在今天中國社會學學科構成中舉足輕重。謝壽光教授認為,新時期社會學亟需開展文化產業研究,這對於文化社會學的發展而言尤為重要。接着,他就文化產業研究的研究範式、學科視角與建設方向提出了一系列專業性思考,並勉勵在場從事文化社會學研究的學術同仁們任重而道遠,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文化社會學既要在學科建設意義上成為中國社會學學科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元素;也應加強對文化產業研究的關注和積極參與,切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發揮學科學理的支撐作用。最後,謝壽光教授祝願到會的所有同仁,通過此次深入研討的學術交流,推動學科更進一步發展。
雲南大學特聘教授謝壽光致開幕辭

開幕致辭結束後,論壇進入主旨發言環節,由雲南大學特聘教授謝壽光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朱迪研究員首先分享了她的研究成果。她認為,現有的消費行為理論如理性消費者視角、消費文化分析、實踐理論視角和經典結構視角等在單一解釋消費行為現象時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據此,她提出了消費行為分析的雙重結構理論,即與個體特徵相關聯的微觀結構和與物質供給、文化習俗相關聯的宏觀結構共同形塑和影響了個體或群體的消費行為。朱迪研究員詳細討論宏觀文化習俗影響消費行為的具體機制,並以低碳生活方式的轉型為例,展示了這一理論框架在實證分析中的前景與實踐應用的路徑。
朱迪研究員發表主旨演講

清華大學嚴飛副教授分享了如何通過非虛構場景敘事從而讓研究「變活」的社會學思考。圍繞什麼是場景,如何構造場景兩個問題,嚴飛指出,場景是產生豐富地方意義的一種文化價值和生活方式,並從空間場景、關係場景、情感場景三個維度做了生動的舉例與剖析。他強調,場景構造的背後是研究者在田野中對人們一種本真性生活的尊重與理解,並由此浮現日常生活那些充滿着複雜、美麗和悲傷的意義之網。

嚴飛副教授發表主旨演講

雲南大學胡洪斌副教授關注了文化產業與區域社會發展的關係。他提出,要從區域角度、產業角度和地區發展角度三個維度考察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在促進區域經濟的轉型發展、促進城市高品質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區域差異化發展,以及促進區域文化傳承的創新發展,發揮方方面面的作用。由此,探討文化產業與區域發展的關係需要關注五個重要的問題域,即文化產業與當代中國區域社會的關係、文化產業研究的學科領域、文化產業在區域社會發展中的功能和作用、對不同區域文化產業功能和作用的分析、文化產業與區域社會發展的量化評估等。
胡洪斌副教授發表主旨演講

復旦大學梅笑副教授報告了她與塗炯副教授合作的關於癌痛管理的研究。隨着技術的進步,大部分癌痛已經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我國整體的癌痛鎮痛水平仍然很低,且呈現出不均衡的態勢。為此,她們從宏觀制度與政策、社會結構與分層和文化因素三個角度出發,解釋了我國癌痛管理中存在的困境。宏觀制度與政策、社會結構與分層影響了癌痛鎮痛治療的可及性,而文化因素,特別是癌症患者的特殊認知圖式則影響了他們接受疼痛治療的意願。
梅笑副教授發表主旨演講

復旦大學胡安寧教授關注了傳統文化與經典的社會團結的關聯性議題。他認為,涂爾幹的晚期理論強調了共享價值在社會團結中的重要作用,凸顯了「契約中的非契約因素」。共享集體意識和資源交換是形成社會團結的兩種不同力量。從基於行動者的社會團結概念框架出發,傳統文化作為集體意識的一種重要表現,通過不同的方式與資源交換互動,影響了社會團結。基於這一理論論辯,胡安寧教授以人際團結、代際團結和政治團結為例,用精湛的實證分析探究了傳統文化與資源交換的不同互動模式對社會團結的影響。
胡安寧教授發表主旨演講















主旨發言結束後,分論壇的第一和第二單元在兩個分會場平行展開。第一單元聚焦於「信任、代際關係與道德塑造」等話題,由復旦大學胡安寧教授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朱迪研究員和廈門大學劉子曦副教授評議。
復旦大學胡安寧教授和第一單元的報告人

東華大學韓彥超探討了差序政府信任的代際變遷及其受社會變革影響而產生的變化。他使用2019年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數據估計了市場化對差序政府信任的影響,發現差序政府信任在不同世代間呈現出下降趨勢,市場化通過降低中央政府信任和降低威權主義價值觀等兩種機制降低了差序政府信任,而加強對互聯網等媒體的監管則可以削弱市場化的負面效應。廣州大學的陳璐聚焦於中老年人的數字風險感知,發現中老年人普遍感知到了網絡信息風險,但極少感知到網絡安全風險。相比於抽象的網絡安全風險,中老年人更多感知到的是支付風險等具體風險,除了信任個人、媒體和專家,中老年人對風險的判斷和應對還融合了自身既往的經驗和當下的實踐。復旦大學的李東雨和美國埃默里大學的於佳煖分析了祖先崇拜信仰與實踐對個體一般信任水平的影響,使用2014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他們發現祖先崇拜的信仰與實踐對個體一般信任水平有負面影響,工具變量估計和一系列的穩健性檢驗均得到了一致的結果。紐約州立大學社會學系的杜世超探究了父母介紹的婚姻是否會影響夫妻健康。他使用CGSS2006及2017年的數據,採用地方孝道文化作為父母介紹的婚姻的工具變量,發現父母介紹的婚姻並不會影響夫妻的健康水平,但存在健康水平較差個體通過父母介紹而結婚的選擇效應,父母介紹的婚姻並不會影響婚姻福祉,是提升結婚率的可行手段。西南財經大學的羅牧原認為,青年社會學時間性轉向中帶有異性戀正統性預設,借用酷兒成人初顯期的概念,他考察了三種不同的酷兒時間性,即拖延性策略、樂觀地追求和酷酷混日子。酷兒們選擇性地接受了正統性的家庭責任,但還沒有做好履行這些責任的準備,這可以被概括為一種「yes-but-not-yet」的酷兒成人初顯期。復旦大學的藺煊皓基於CGSS2017數據,發現雙元孝道觀念中存在「獨生效應」與「同胞效應」。獨生子女的相互性孝道觀念更弱,而子女的同胞數量越多,其相互性孝道觀念和權威性孝道觀念越強。「獨生效應」與「同胞效應」均呈現出隨時代發展而不斷強化的趨勢。上海大學的路陽關注了禳解儀式中的集體觀念與社會表演,指出禳解儀式對應於凡俗中的虛病治療,而虛病的癥結在於人與社會間意義傳遞的失常。禳解儀式成功原理在於善人通過社會表演克服諸多分化挑戰,通過儀式使事主進入到理想化觀念世界之中。在當下鄉村轉型中,意義危機是各類信仰活動抬頭的原因。

平行論壇第一單元報告的研究論文

第一單元的報告結束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朱迪研究員和廈門大學劉子曦副教授對報告的內容進行了認真細緻的點評,為作者提供了詳細的修改和完善建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朱迪研究員和廈門大學劉子曦副教授點評第一單元的研究論文














在復旦大學曹晉教授主持的「分層、工作過程與流動」第二單元中,共有7位學者進行了報告:北京大學的張藝璇基於2017年中國網民社會意識調查數據討論了中國社會的音樂趣味分層與雜食現象。實證結果表明,社會階層越高、收入越高、教育程度越好的人音樂趣味雜食性更強,大眾媒介、社交媒體使用對提升音樂趣味雜食性有着顯著影響。南京大學的馬文和李穎基於百度搜索指數的文化品味熵度量方法探討了中國各省的音樂品味多樣性,文化品味熵呈現出由東南沿海往中部地區遞減、最終在西北內陸到達最低,整體呈現漸變式而非鑲嵌式的變化方式。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的陳淑貞和姚昊基於浙江省大學生調查數據,探討了先賦性的家庭背景與學校氛圍如何形塑大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研究發現,家庭文化資本對社會情感能力的作用呈「邊際遞增」,學校氛圍中的教師尊重和同伴支持是社會情感能力發展最關鍵的因素。復旦大學的顧晨淳解釋了「小鎮做題家」流動決策分化背後的文化價值變化。通過線上觀察與個案訪談方法,研究表明青年群體從「理性主義價值」到「自然主義價值」的轉向塑造了其人生決策的分化。華東理工大學寧夢菲以一個農民工自組織為例,討論了組織內權力秩序如何構建、維繫與鞏固。自組織領導者藉助自身超凡魅力展演來建立組織內部的權力,以此應對組織運作的不確定性。在此基礎上,領導者的合法性權威實現了再生產與鞏固。復旦大學的孫藝璇運用LDA主題模型對《人民日報》2010-2020年超時工作相關文章進行分析,對超時工作在官方話語中的意義建構進行解讀。超時工作意義建構的區分背後存在傳統話語、社會主義話語與市場話語的差異,並由此體現了中國文化結構的多元特徵。復旦大學的曹晉和陳海頔採用民族志的方法,考察了一家大都市美容院內女工的勞動體驗與媒體實踐。指出了青年美容女工背後存在難以跨越城鄉、階層鴻溝的「依附型勞工」身份,並時刻處於等級化、商品化的權力關係矩陣。來自復旦大學的梅笑副教授與東南大學的盧文超講師針對第二單元文章進行了點評。

平行論壇第二單元報告的研究論文














下午13:30,平行論壇第三單元與第四單元在同一時間準時開啟,這兩個單元均以「文化產業」為焦點。其中,第三單元由雲南大學胡洪斌副教授主持,雲南大學李炎教授和復旦大學周怡教授擔任評議人。

雲南大學胡洪斌副教授和第三單元的報告人

雲南藝術學院的艾佳和劉紅麗關注了網絡綜藝節目生產的新策略,她們的研究以《脫口秀大會》為例,認為該節目將大眾日常生活視為內容生產的文本,詼諧地對觀眾與表演者、節目嘉賓的生活體驗進行調侃,將日常生活轉變為公共議題,引發了大眾的關注與討論。雲南大學的耿達探討了文化產業研究的文化社會學視域及其範式建構,指出文化產業研究的文化社會學視域需要關注文化產業發展與社會網絡建構之間的互動關係,並重點關注文化產業與區域社會發展、城市更新、鄉村振興、消費結構、社會分層等方面的社會現實問題,構建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研究範式。雲南大學的李蕊基於文化稟賦差異,對越南河內市和胡志明市的城市文化產業發展進行了比較研究。她發現,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選擇會受到不同文化稟賦的影響而呈現出差異化發展的局面。河內市和胡志明市由於不同的歷史沿革條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稟賦,使得河內文化產業呈現出「文博出版發行業發達、傾向東方文化慣習、國家購買生產」的發展特點,而胡志明市則形成「文化休閒娛樂、西方慣習主導、多元主體參與市場」的產業路徑。雲南大學的王瑩從社會創新的視角出發,分析了文化空間在推動城市創新和創造力方面所具有的潛力。報告提出,文化空間的營造應該被視為一種系統性的社會創新實踐,要關注文化在社區結構重組和社區文化再造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構建基於空間載體的文化社會創新網絡,促進空間及所在社區社會資本的發展,優化城市創新環境,提升城市創新發展能力。雲南大學吳楠基於功能主義的視角,探討了鄉土文化在當代鄉村社會中的內涵與價值。她認為鄉土文化中的「禮」、「德」、「鄉土」等內容分別發揮着治理功能、整合功能與歷史功能。在此基礎上,她對鄉村社會轉型背景下鄉村振興進程中鄉土文化的生存及重構路徑進行了分析,以期利用鄉土文化激發鄉村的內生動力。中央民族大學的朱田寧以藝術區周邊村落的鄉村建設為例,關注了藝術是否真正地「進入」到鄉村的問題。實地調查的結果顯示,無論是從經濟效益的產生、參與者的身份認同還是社區的文化營造等方面,藝術的「介入」都還只停留在表面。藝術區周邊村落的鄉村建設需要實現從租房的「瓦片經濟」向藝術參與的「文化經濟」的轉變。


平行論壇第三單元報告的研究論文

發言結束後,雲南大學李炎教授和復旦大學周怡教授針對各位參會者的發言進行了精彩的點評。兩位老師為發言人們提供了細緻、中肯的建議。

雲南大學李炎教授和復旦大學周怡教授點評第三單元的研究論文















在雲南大學王佳副教授主持的「文化產業」第四單元中,共有8位學者進行了報告:安徽大學的葛惠芳和沈昕以賣花漁村為個案,從產業文旅融合的角度分析了鄉村旅遊的實踐進行分析,並從需求定位、要素形象、品質消費與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對鄉村旅遊發展進行了展望與建議。雲南大學的斯俊翔關注了民宿這一鄉村旅遊產業如何在鄉村空間生產及重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對兩家民宿的分析,作者藉助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理論研究了鄉村自生型民宿接續空間傳統、重構鄉村文化旅遊空間的實踐模式。雲南大學的王梓璇基於對陽宗鎮小屯村關索戲的考察,從文化場所、文化活動和文化參與者的角度出發,討論了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價值和功用如何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發生變遷。作者指出,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改造應根據不同的要素指向進行有機結合。重慶工商大學的王欣探討了如何藉助「互聯網+紅色文化」助力鄉村紅色品牌建設,並從紅色資源、紅色文化與紅色精神三個角度解釋了紅色品牌在鄉村發展中的生成機制。作者指出藉助互聯網品牌建立紅色品牌是促進鄉村文旅產業發展的有力抓手。安徽大學的沈昕和程蕊通過案例分析方法,針對徽州傳統村落的數字化鄉村建設面臨的困境,從主體、要素與市場三個路徑出發進行剖析,並就傳統村落如何更好實現數字化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東北師範大學的許諾和朱興濤以查干湖冬捕活動案例為例討論了鄉村文化景觀的建構與再生產機制。查干湖冬捕活動通過圖景構造、媒介傳播等方式直接或間接對受眾感官的調動,加深了受眾對於文化內容的理解,從而引發受眾情感上的共鳴,並以此促進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重慶外語外事學院的張俊祥從共生理論視角的視角出發,剖析了藝術群體參與雲南石林鄉村文化振興的建構機制。內生藝術群體、外來藝術群體、鄉村其他群體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形成共生互動關係,並以此推動了鄉村文化的振興。福建農林大學的朱穎基於永泰莊寨保護實踐為案例分析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政府行為。作者指出地方政府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主導性作用與實踐困境,並進一步提出完善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措施建議。復旦大學胡安寧教授和紐約州立大學杜世超博士就第四單元文章進行了點評。

平行論壇第四單元報告的研究論文















平行論壇第五單元聚焦於「藝術活動的文化意義」,由復旦大學梅笑副教授主持,復旦大學曹晉教授和西南財經大學羅牧原副教授擔任評議人。

東南大學的盧文超探討了中國藝術社會學的學科定位與發展路徑。他指出,中國藝術社會學雖然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但藝術社會學雙重學科的定位卻帶來了「藝術學與社會學的隔閡」、「重思辨研究、輕經驗研究」、「重外來理論、輕本土現象」的三個發展困境。從融通藝術學與社會學的知識、思想與方法,形成思辨研究與經驗研究並重的格局,從本土藝術現象出發提煉生成理論等三方面出發,可以更好地推進中國藝術社會學的學科發展。上海大學許子洵以上海A、B劇院為比較研究對象,基於「藝術集體行動」的理論視角,建立了包括外部環境、藝術生產過程及結果在內的社會學分析框架,並通過田野調研材料初步分析了A、B劇院生產實踐的側重與轉向如何在結構性要素和能動性要素的共同作用下發生。復旦大學的姚藝如、王芊一、劉梓桐與孫抒吟探討了中產階層女性去舞室跳舞的深層意義。她們發現,舞室是一個既具有舞台感又不乏時尚元素的空間,在這裡,女性既能夠超越日常地去展演自己,又能夠在「比美遊戲」中收穫快感與期待。雲南大學的聶忠思提出了「身體內卷」的概念來分析模特業對身體過於苛刻的規訓。她基於對昆明模特業的調研,認為模特業深陷「身體內卷」的競爭是由外部市場環境的激烈競爭和模特內化了近乎自戕的「身體精細化」應對策略所共同導致的。復旦大學的朱彥珺從生產組織方式和社會表演過程兩方面入手,將上海民族樂團置於中國社會結構轉型中來理解民族音樂中「民族」意義變化的邏輯。她認為「民族」的意義從民間的自在到國家的自覺,再到新時代的自信表達的變遷,展現了民族音樂是如何在國家和市場力量的作用下以不同的姿態存續、綿延和煥發生機。宜賓學院的王黔認為,《孤勇者》熱潮反映的是民眾對自我和自由的追求,但又呈現出一種主體和客體的悖論,一些公眾人物的他者被標識為英雄,可民眾自我的英雄想象大都停留在網絡空間的虛無。《孤勇者》對不同的代際群體有不一樣的社會意義和身心感知,媒介和傳播技術已經徹底改變了音樂和音樂生活的形態與價值。清華大學的李彧白以某樂隊為例,探討了獨立音樂與亞文化作為文化資源如何為青年人的在地認同實踐提供行動策略。她認為,藉助文藝作品中交織的地方化、都市化與身份化劇目,個體從文藝作品中感知、參與和想象地方經驗,從而塑造個人和群體的「地方感」。
復旦大學梅笑副教授和第五單元的報告人

平行論壇第五單元報告的研究論文

復旦大學的曹晉教授和西南財經大學的羅牧原副教授對各位參會者的報告進行了精彩的點評,他們為報告人提供了進一步完善研究的詳細建議,各位報告人均表示獲益匪淺。

復旦大學曹晉教授和西南財經大學羅牧原副教授點評第五單元的研究論文















在復旦大學周怡教授主持的「解讀本土文化實踐」第六單元中,共有7位學者進行了報告:來自上海師範大學的周立民基於2017年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數據探討了關係文化治理與司法正義建構的關聯。作者發現關係慣習、法律公平感和司法信任等認知影響了實踐中的找關係行為,並存在多重並發機制。來自復旦大學的季詩雨和黃榮貴基於豆瓣讀書大數據,通過網絡分析方法討論了網民閱讀的思想文化與網絡社會心態。研究發現豆瓣讀書平台中呈現了三種不同的社會思想文化類型,其持有者的社會心態存在鮮明差異。來自復旦大學的萬仞雪結合二手資料分析與經驗田野材料探究了中國社會身體審美的歷史變遷脈絡如何影響當代健身產業的形成。作者區分出不同歷史光譜下關於身體審美的四類文化認識框架,並剖析了不同身體審美認識與中國健身產業發展的關聯。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趙鋒探討了身體技術這一概念的社會理論意涵。在闡明莫斯關於身體技術概念的基礎上,作者展示了身體技術同分工、機器、禮貌和紀律等現代進程之間的關係,並指出身體技術是行動者在互動處境中習得,並在互動處境中施用或展現的感覺運動圖式。廣州大學的袁宇陽基于田野材料分析了一個湖北郊村的麻將娛樂活動,並從中揭示出鄉村日常生活中隱藏的權力博弈過程。農民圍繞麻將展開的日常生活實踐蘊藏了一定的抵制與創造的內涵,並凸顯了實踐的主體性。復旦大學的臧英鈺以嵌入性的視角針對壓歲錢的「通貨膨脹」現象進行了解釋。基于田野材料,作者區分了關於壓歲錢的四種意義類型,指出壓歲錢的意義建構在傳統社會中受到倫理的制約,在現代社會中將受到權力關係的影響。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王樹生、李增鈺和李昕澤通過對260條關於東北地區形象的「抖音」短視頻分析,探討了短視頻平台中東北地區形象風格的建構特徵。研究發現,短視頻受眾對東北地區形象的特定認識,折射出特定地理空間在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格局的地位變遷。來自西南財經大學張卓君講師與東華大學韓彥超講師就第六單元文章進行了評議。
平行論壇第六單元報告的研究論文















至此,2022年中國社會學年會文化社會學分論壇的所有發言人完成了精彩的分享,為我們帶來了一場文化社會學的學術盛宴。雖然因為疫情的原因,本屆文化社會學論壇的舉辦一波三折。但在中國社會學會文化社會學專委會、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和雲南大學社會學系的共同合作下,五十多位師友仍成功共聚雲端,交流文化社會學學術成果。復旦大學周怡教授和胡安寧教授對本次論壇進行了總結髮言。周怡教授首先對分論壇的報告內容進行了簡要總結和概括,指出論壇中分享的研究具有學術性與前瞻性。隨後,周怡教授向本次論壇的合辦單位雲南大學社會學系、參與本次論壇的師友、在線聽眾以及會務工作人員表示了感謝。最後,周怡教授對文化社會學論壇未來的發展進行了展望,並相信文化社會學論壇在中國社會學會文化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新任理事長胡安寧教授的帶領下,定能越辦越好,展現中國文化社會的最新發展動態。胡安寧教授對參與論壇的師友、聽眾、合辦單位雲南大學社會學系和會務工作人員表示了感謝。他感謝了文化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的理事對他的信任,表示會不辱使命,繼續辦好文化社會學的金牌論壇,組織更多文化社會學的學術交流活動。最後,胡安寧教授誠邀各位師友大力支持未來的文化社會學學術交流活動。

復旦大學周怡教授和胡安寧教授進行總結髮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