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後,借着海灣戰爭鎮壓四方的威勢,美國人豪言「可以同時打贏兩場戰爭」,想想也知道能讓美國人放在眼裡的肯定不是小國家,顯然針對中俄,這堪稱二戰之後最大的豪言壯語。現在的美國相較中俄的實力優勢小了很多,美國的盟友們也衰弱很多,但美國人反而比以前更牛了,到處出擊。對俄羅斯極限施壓,帶着北約和整個西方大舉壓上;對中國一再加碼,針對關鍵科技和產業領域推出越來越嚴厲的制裁,比如昨天《美國再次精準制裁,中國該怎麼辦?》剛剛提到的針對中國半導體和芯片的制裁。對傳統盟友和體系內競爭者歐盟,放任地區衝突、難民、能源一再重擊,引導歐洲資本流向美國;對不聽招呼的歐佩克,指責歐佩克將能源武器化、政治化,威脅要打擊報復。這還沒算長期以來與美國不對付的伊朗、委內瑞拉等等,就在美國不斷製造全球動盪的同時,一些微妙的變化已經出現了。意大利極右翼政黨將上台執政,歐洲可能要「向右轉」;美國的後院拉丁美洲,左翼的盧拉選票占優有可能成為新一任國家元首,這意味着拉丁美洲左翼再歸高潮,美國一再拉攏的東南亞和印度甚至土耳其都出現了「陽奉陰違」的動作。
美國已經變成了超級八爪魚,到處壓刺頭,但是刺頭實在太多,根本壓不過來,而美國又不能輕易放棄任何一處的壓制,只能壓一會是一會,這進一步削弱了各個方向上的力度。小鎮昨天《美國再次精準制裁,中國該怎麼辦?》談,美國的智庫專家對中國研究很透徹,有很多中國人(或者曾經的中國人)熱衷於解析中國,但會不會一定程度上誤導了美國?比如章家敦(長期堅持「中國崩潰論」)、余茂春(蓬佩奧的反華幕僚),以及眾多視美國為「人類希望」的「高級華人」們,他們本來就對中國持有偏見,骨子裡不認可中國之所以強盛起來的關鍵理念,不認可中國的成就,他們說的話、提供的措施難免有所偏差,一定程度上會讓美國的決策者誤判,覺得中國已經搖搖欲墜了,似乎只要再加一把力就可以了。的確,看中國互聯網,到處是類似的聲音,好像怨氣滿滿,但是網絡上的聲音能算數嗎?就算牢騷太多,絕大多數人也從沒有放棄建設好我們自己的國家,抱怨僅僅是希望這個國家變得更好。所以,莫名其妙的壞事反而變成了好事。當然,不能迴避,我們對美國的研究嚴重不足,國內一些自詡為對美國頗有研究的專家,竟然都沒去過美國,閉門造車能搞清楚美國人到底怎麼想的嗎?還有的雖然曾經常年在美國,對美國非常了解,但對中國認識嚴重不足,看到中國不同於美國的,潛意識覺得中國的不對,也不可能有清晰的判斷。能夠心在中國,既理解中國又理解美國的實在太少,能出頭說得上話的就更少了。類似的問題,在各個領域都存在,比如昨天說的半導體和芯片領域。雖然芯片的製造主要靠產業鏈上下不斷磨合,靠企業攀登高峰,高校和科研院所不過是開一槍而已,但是現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成了什麼樣子?有多少看着芯片成為熱點,於是掛着羊頭賣狗肉?又有多少打着芯片的幌子搶項目水論文?這些人坑了多少希望在芯片領域為國效力、實現個人發展的學生們?為什麼美國人打擊中國芯片發展專門針對企業,不就是因為高校和科研院所實在不成氣候。所以,我們要看到美國人這種四面出擊的強與弱,也要看到我們的機遇。只要美國人不與自己以及次要矛盾的國家和解,就不可能抽出足夠力量壓制僅次於美國的中國。從制度體系上,美國並沒有一個關鍵的領導核心,行政、立法、司法本就各自為政,兩黨為了反對而反對,就算同屬行政體系、同屬拜登執政團隊,也始終做不到一個聲音說話,互相拆台。比如佩洛西不顧勸阻執意竄訪,比如耶倫和戴琪在對華關稅上爭執不斷,身為國務卿的布林肯還有國防部長奧斯汀也要跨領域插手經濟問題,從而為自己爭取更多政治利益。就拿今年美國與歐佩克的博弈為例,正是因為兩黨之爭,導致拜登不得不有求於中東,反受折辱。馬上就是中期選舉,拜登政府最大的任務就是要壓制通脹,所以7月拜登不惜親自跑到中東,當面做工作,好不容易沙特同意日均增產10萬桶,並且口頭承諾暫時不減產。但是僅僅到9月,歐佩克就決定將日均下調10萬桶,回到了拜登訪問沙特之前的水平,這引發了白宮不滿。據稱,美國國務院能源安全高級顧問阿莫斯·霍克斯坦通過電子郵件向沙特能源大臣薩勒曼表達上述不滿,結果卻引起了薩勒曼的憤怒,堅定了「制定獨立於美國的能源政策」的決心。(還有一個誘因,因為被質疑人權問題,薩勒曼在英女王葬禮上受辱)其實道理很簡單,薩勒曼敢這麼幹的前提當然是因為美國暫時顧不上沙特,不可能在圍堵中俄,並且處理拉丁美洲、中亞、歐洲等等事務的同時,抽出足夠力量針對沙特,還得尋求沙特的幫助,穩定中東局勢。所以沙特為核心的歐佩克,就敢於不聽美國招呼,甚至還從中國加大採購軍事裝備,而這也削弱了沙特對美國的軍事依賴。但能幹不代表要干,沙特選擇減產維持油價也是為了維護本國利益。雖然中東各國論產油成本非常低,沙特更是低到3美元一桶,但是產油國不可能按成本賣東西,這些國家經濟極度依賴原油出口,所以原油定價要以財政盈虧為準。中東各國基本在75到79美元一桶左右,俄羅斯也差不多,所以80美元一桶算是歐佩克等產油國的底線,不容有失。在過去,美元與石油綁定成就了石油美元,美元與原油價格呈現負相關性,美元強勢的時候原油價格下跌,美元走弱的時候原油價格上漲,原油價格下跌的時候需求量上升,再加上全球對能源的需求一直上漲,所以各產油國跟着美國混有利可圖,也就是美國加息的時候痛苦一下,其他時候還是挺舒服的。所以,沙特在上世紀才同意採用美元結算,並不完全因為美國強大,畢竟如果把產油國都打爛了,全球原油價格一定暴漲,全球誰都受不了。一方面美國技術進步,實現了對頁岩油的開採,美國一舉成為全球主要的原油出口國之一,與中東各國形成了競爭關係;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經濟受到重創,世界對能源的需求下降,而經濟的不景氣也降低了原油需求。這就導致2020年之後美元大規模超發,美元貶值,石油價格並沒能走強,已經打破了美元與原油價格的負相關性,產油國面臨需求減少、原油價格下跌的雙重打擊,日子很難過。雪上加霜的是,中東各國非常清楚為什麼美國開始收縮在中東的力量投入,就是預期未來中東原油戰略意義下降,全世界終歸要不可逆的向新能源轉型,原油仍然重要但一定會被削弱。所以,各產油國尤其是沙特也一定要加快能源轉型,比如沙特就提出了「2030願景」,2021年3月沙特還提出了「綠色沙特倡議」和「綠色中東倡議」,推動清潔能源使用,降低化石燃料影響。石油增產不是按按鼠標的事,必須投入更多的資金、人力,購買更多設備、投入更多運營資源,一旦能源危機過去,這些新增成本不但難以回本,還會拖慢沙特等國的能源轉型進程,到時候美國會伸出援手嗎?原本,就算這樣,沙特等也不敢輕易減產,擔心會被美國、俄羅斯、伊朗等國搶占全球市場。但現在巧了,俄羅斯、伊朗等正在被西方世界制裁,俄羅斯也有需要同沙特改善關係。不管最後會不會如美國專家分析的,實際減產遠不到200萬桶,只有110萬桶左右,但這是標誌性的,美國人強烈要求做的,沒有如美國意,還是在關鍵的中期選舉前,這就夠了。其實拜登也不想求沙特,但全球能有效影響原油價格的出口國,就三方:美國、中東、俄羅斯。美國國內傳統能源資本集團更加支持共和黨,早就看民主黨支持綠色能源不順眼了,怎麼可能在馬上要中期選舉的時候做有利於拜登的事,不減產就已經很夠面子了。原油價格不降反升,必將導致美國通脹壓不下去。要知道美國剛剛宣布因為成功的措施,將CPI從8月的8.3%降低到8.1%,主要就是因為能源價格下降,現在顯然危險了。除了美國內部的紛爭,我們還要看到,美國的目的還在於攪亂世界,越快越好、越亂越好。正如昨天《美國再次精準制裁,中國該怎麼辦?》所說,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穩定、自由、開放、和平、發展的世界是對中國最有利的,中國當然要擁抱世界,吃眼前的小虧賺長遠的戰略利益;而美國已經沒有信心和能力在穩定的環境下競爭過中國,就必須把局面搞亂。這兩年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印度洋,美國都是在貫徹這一點,圍繞俄羅斯、中國周邊製造動盪。俄羅斯因為國力衰弱,已經被逼到了家門口,不得不親自下場,在戰略上已經輸了,就更不能在戰術上失敗。中國還有足夠的迴旋空間,仍然能夠維持周邊的穩定,而且局面反而比前幾年更好了,這種情況下,誰着急呢?所以,國內互聯網有一些聲音,說什麼中國怕了美國,不敢收回台灣,又或者種種竄弄中國在俄烏之間選邊站隊,要求中國更加強硬,乾脆利落的與美國對着幹,要脫鈎。這些聲音大多數是出於樸素的愛國情懷,但一定有少數別有用心。穩定、自由、發展的環境對中國最有利,歐盟、德國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國更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最近有幾個代表性的聲音,兩個來自歐洲,一個來自中國。第一個聲音:來自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他說:我們歐盟的繁榮是建立在俄羅斯廉價能源基礎上的,(我們的繁榮還建立在)中國進出口的大市場、技術轉讓、投資和廉價商品,中國的廉價勞動力為遏制通脹做出的貢獻比所有中央銀行都多,我們又把自己安全交給了美國,美國負責我們的安全,所以我們的繁榮是基於中國和俄羅斯的。注意,這段話其實是中歐雙方的共識,歐盟的繁榮來自於美國承擔安全成本、俄羅斯提供廉價能源、中國提供廉價商品和廣闊市場,這也是《便宜占盡終是禍》分享的內容,小鎮不過是學習、分享了政產學研界的共識而已。他說:脫鈎將是完全錯誤的道路,非但不能與個別國家(俄羅斯)脫鈎,而且必須與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與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興國家開展貿易。第三個聲音:來自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也是對歐洲的回應。外交部表示:中國不贊成脫鈎斷鏈,脫鈎斷鏈也無法阻擋中國的發展,因為我們的發展始終是建立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注意,「我們的發展始終是建立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這句話需要和另外兩句話連起來品味。分別是去年美國說「從實力地位出發與中方對話」,以及中方回應的「你們(美國)沒有資格在中國的面前說,你們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如果真要說捷徑,那就是堅定的沿着我們既定的道路走下去,不要被道路兩旁的艷麗但有毒的花朵吸引,更不能被魑魅魍魎所魅惑。一定要堅信,對中國有利的事,美國人是不可能勸中國走的,美國人希望中國走的,大概率有陷阱,這是顯而易見的事。美國要脫鈎斷鏈,我們就必須強化鏈接,需要做好我們自己的事,並且把真實的中國以及中國的聲音傳遞出去,而這就需要增強世界各國的信息互通、民間往來,雖然疫情影響人員的流動受阻,但是我們還有互聯網。得益於中國互聯網的大發展,誕生了全新的更有生命力的文化傳播形態,比如網絡文學、電子遊戲、國漫等等,也包括抖音等APP,中國的生活方式正在吸引全世界,這就是在強鏈。當然,中國文化發展還有很多阻礙,有一些確實是制度性的,這幾天就先不談了,但一定要相信未來一定會更好。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