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1 -
2個月前拜登簽署《2022芯片與科學法案》,投入2800億美元提升美國在半導體和尖端技術方面的競爭力,近期,新一輪針對中國的制裁如期而至。(參考《美國強迫「二選一」,中國芯片如何破局?》)
10月7日,美國為打壓中國芯片業,將31家中國公司、研究機構和其他團體列入「未經核實的名單(UVL)」,這毫無疑問是對中國的「系統性打壓」,制裁非常精準,從過去逼着中國「去美國化」,擴大到逼着全世界要麼「去中國化」要麼「去美國化」。
原文比較長,就不一一粘貼了,有興趣可以自行搜索。小鎮簡單概括一下:
制裁針對三方面的產業發展:達到一定算力的CPU、GPU(參考標準是英偉達A100顯卡);128層以上的存儲芯片;一定製程以內的製造工廠(DRAM存儲芯片限制在18納米或以下,邏輯芯片限制在14或16納米或以下)。
主要制裁手段也是三方面:限制美國相關人員為中國半導體提供支持,包括美國公民、在美華人、綠卡持有者、在美國成立的公司等;限制使用美國的相關製造設備,包括含有美國技術或零部件的;限制使用美國的設計工具(EDA),包括使用了美國相關技術的。
注意,只要包含美國技術和零部件就在管控範圍內,也就意味着管控擴大到非美國製造,雖然說按規定進入「未經核實的名單(UVL)」的,需要審查確認被限制公司採購的設備或者服務,是否應用在原定用途上,只要取得許可證就行。
但規定不過是規定,美國人之所以沒有直接把這些企業列入華為所在的「實體清單」,主要是為了給自己留下靈活調整的空間,而從華為遭遇的來看,這些企業真的能夠取得許可證嗎?
設備的制裁已經非常有壓力,但人員和設計工具更有威脅。最近幾年, 如中芯國際在先進制程上的突破,高度依賴外部人才引進,通過復刻迅速提高製程水平,過去外部人員可以「兩頭吃」,但現在美國已經明確禁止,如果還為中國提供支持,甚至有可能被判刑。
設計工具方面,問題更加嚴重。國內目前拿得出手的只有華大九天(占國內市場6%,國產份額超過50%),其他的EDA工具都是點工具,與Cadence(美國)、Synopsys(美國)、Mentor Graphics(美國,西門子收購)等EDA三巨頭差距甚大,這三個巨頭在中國芯片設計領域市場份額占比超過70%,關鍵大多是國產設計軟件暫時無法替代的領域。
過去幾年中國半導體產業迅速發展,引進了很多國外人員、技術、設備,投入巨大,現在美國一連串重拳全都打在了命門上,國內相關行業大受打擊。
小鎮與美資企業的朋友聯繫確認,他們已經收到通知,要求暫停所有技術溝通,現場服務撤回,新項目擱置,現有合作中的項目也面臨挑戰;有國內半導體行業朋友告知,有的美國合作方網站(數據庫)已經無法訪問了,設備廠商也要在這幾天停止服務。
這一次基本讓國內所有芯片公司「享受」了華為第二輪制裁時的待遇,2020年5月在第一輪制裁禁止華為使用美國本土技術相關元器件的基礎上,進一步升級為禁止華為使用包含美國技術的半導體相關元器件,直接導致麒麟芯片瞬間面臨「生死危機」。
還是要佩服美國,不但抓點極為精準,措施甚至細緻到點名哪幾款芯片的具體名稱,操刀的顯然是業內專業人士,對中國半導體和芯片產業的進度極為了解,卡在了非常難受的地方。
更要佩服美國,毫無霸主國家的身份包袱,說打壓就打壓,不遺餘力,毫無解釋。一邊譴責俄羅斯把能源武器化,另一邊將科技和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完全不講道理。

- 2 -
美國確實能人輩出,對世界各國尤其關鍵國家的研究極為透徹,擁有非常成熟發達的智庫體系,而且確實真才實學。這也與國內長期以來,有些人特別熱衷用英文把中國剖析得特別透徹有關,只要把中國某一方面剖析到位的,很容易在高影響力的期刊上發表。
反觀國內,專家學者智庫真是一言難盡,先不說對國內研究水平如何,對國外的研究着實令人遺憾。數量上比美國少點但也非常龐大,但多數水平甚至都入不了小鎮的眼,小鎮不過是一個業餘,讓小鎮都看不下去,那實在說不過去,有一些例子,暫時不展開了。
不過也不必太擔心,中美體制機制不同,就說決策方面,中國更依靠決策者的決斷。美國是選舉制度,一黨勝選就要換一大批官員,決策高度依賴行政人員和各種智庫專家,而中國講究的是層層選拔,所謂「一理通百理通」,到了一定層級以上的領導者,對事物的看法更加深刻,再加上更全面的信息和參謀輔助,在戰略決策上起碼不會比美國差。
中美之間的差距並不在戰略決策上,而是在執行決策上。美國歷史上確實有把戰略執行非常好的時期,那就是二戰的羅斯福,羅斯福不但懂選戰本身也有一定的戰略水平,藉助二戰的特殊性,實現了長達十幾年的政策穩定,遠遠超過美國4年的總統任期。
現在的美國,兩黨為了勝選,不斷分化民眾,導致社會更加激化,兩黨已經到了「為了反對而反對」的地步,一任總統的有效期甚至不到兩年。比如現在的拜登,上台以後艱難推出了很多政策,比如綠色能源方面的投入,但目前看由於新冠疫情、能源危機、通貨膨脹等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今年11月的中期選舉很可能失敗,那接下來的兩年都將是垃圾時間,無論2024年上台的是不是特朗普,拜登的政策極大概率要被推翻。
正因為選情緊張,所以縱然美國的智庫專家精準地把握的中國半導體和芯片產業發展的命門,相信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遏制措施,但拜登政府仍然選擇了非常急功近利的方案。
選擇損害美國相關公司中長期利益,換取短期的選舉籌碼,短期確實會讓中國很難受,但拉長看反而給了中國寶貴的機遇。
半導體和芯片是一個「贏者通吃」的典型領域,一旦在技術上掌握更先進技術、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就能夠對落後產品造成碾壓性打擊,中國芯片產業長期發展不起來,正是因為國外先進產品價格太低,沒有發展的利潤空間。
按照正常打法,美國應該慢一點,不斷滲透中國的關鍵企業,在全球尤其中國周邊製造緊張事態,吸引企業赴美上市或者遷移到美國,同時以更低的價格壓制中國國產產品的生存空間,這才能從根上掐斷中國產業發展的可能。
但現在半導體與芯片產業鏈聯繫非常緊密,過去幾年中國相關產業也獲得了長足進步,國產化水平要比前些年大幅提高。這種情況下美國的制裁又不可能把中國一下子打死,這就給了中國喘息和發展的機會。
很多時候,溫水煮青蛙才最可怕。
拜登選情告急,美元和原油價格的負相關性被打破,美國國內化石能源集團與民主黨不對付,俄羅斯和伊朗已經被西方制裁,那拜登壓制通脹只能指望中東,核心就是沙特。然而沙特非常不給面子,上半年拜登親自拜訪才勉強答應增產10萬桶,然而最近一下子就宣布減產200萬桶,指望原油價格短期內下降已無可能,美國今年做的一系列降低通脹的激烈舉措大打折扣,接下來可能要面臨雙殺的危險局面。


美國必須在一個方向取得足以振奮選民的「勝利」,在政治正確的裹挾下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但這一切就是在玩火。
如果美國的相關工廠在短則3年、長則5年時間內發展不起來,不能具有對當時中國的明顯優勢,美國的麻煩就大了,一旦被中國在半導體和芯片這個戰略領域突破,足以改變全球秩序。

- 3 -
為什麼說美國在玩火,一不小心麻煩就大了?
當今世界變化很快,可能很多人印象中還覺得芯片短缺,就像去年一些芯片動輒加價十幾倍還買不到貨,甚至香港傳出價值500萬港元的芯片被打劫。
就說一個大家經常看到但不太注意的例子。小鎮發現,北京街頭的共享單車去年有段時間更換了很老舊的鎖,與嶄新的車子完全不匹配。後來小鎮問相關負責人,他說現在搶不到芯片,車子又得更新,所以只能把報廢車子的鎖拆下來,勉強用着。
但是今年不一樣了。
一是供給大量增加。
就像「豬周期」一樣,當豬肉價格上漲,吸引更多人進入豬肉行業,過幾年就會出現大幅下跌。當然「豬周期」還要受到豬瘟疫情和產業限制影響,芯片就不一樣了,自從美國對中國進行針對性制裁,原本芯片行業形成的全球一體化格局被打破,各國紛紛強調半導體和芯片安全。
中國、歐洲、美國乃至印度等等都制定了自己的本土芯片產業發展規劃,畢竟這也是美國圈定的戰略產產業之一,至關重要。尤其是中國,在28納米及以上的成熟製程領域進展飛快,今年前7個月,我國出口芯片達到1646.6億個,進口3246.7億個(同比下降11.8%),中國自產芯片在全球芯片市場的占比進一步提升。
但是芯片的需求增長沒有這麼快,甚至還大幅萎縮。
二是需求大幅萎縮。
今年全球芯片股暴跌,台積電今年累計跌幅超過40%,市值蒸發超過2萬億人民幣,周二暴跌8.3%,創單日歷史最大跌幅;英特爾、英偉達、AMD、美光、三星無一倖免,AMD7日大跌13.9%更是帶崩美股半導體板塊。


這一切大半要歸功於美國,如果能夠確認「新冠病毒」與美國有關的話,那功勞幾乎可以全部歸屬美國了。
從去年一芯難求到今年需求大減,背後是一系列的動盪、打擊,先不展開了,只談談現象。
消費電子需求暴跌,全球PC三季度同比下降18%降到6940萬台,創20多年來最大跌幅,關鍵已經連續4個季度持續下降;手機更是重災區,比如中國上半年僅僅售出1.36億部,同比下降21.7%,這麼下去有可能跌回2013年的水平,真是一夜回到十年前。
更嚴峻的是,由於各大手機廠商誤判形勢,庫存積壓極為嚴重,根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報告顯示,三星電子手機庫存超過5000萬部,中國國內各大手機品牌也出現了上百億的庫存,情況比較好的反而是本應該最艱難的華為和榮耀。
在高新技術產業上,一直有技術和市場哪個更有優勢的說法。
如果全球秩序穩定,繼續延續全球一體化市場的局面,掌握關鍵技術的美國自然優勢很大,中國縱然芯片產量高達全球的31.25%(2021年),但基本是28納米以上成熟製程,利潤很微薄。
但是現在情況變了,全球供需極大逆轉,那麼技術就必須跟着市場走,管你技術是否先進,誰掌握了市場誰就掌握了話語權,這何嘗不是「市場換技術」的復刻呢?只不過相比20多年前,中國已經有了足夠經驗。
所以說,美國的做法對中國未必不是好事。
但是我們不能盲目樂觀,中國芯片產業不可能「亡國」,但更不可能「速勝」,還是要堅持持久戰。

- 4 -
我們還是要感謝美國,衷心感謝。
美國再次以實際行動告訴我們:買辦的路行不通。
自從中美矛盾開始激化,美國對中國進行制裁,國內總有一種莫名的聲音,他們說「受害者有罪」,說什麼美國之所以制裁華為等企業,就是因為跟伊朗做交易,又說什麼被美國制裁是因為我們太高調,還說什麼要跟美國改善關係,把美國當成「人類之光」。
小鎮玩了30年遊戲了,深知一句話「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對手再厲害總可以想辦法,但是隊友就沒辦法了,打不得罵不得,還得捏着鼻子忍着。
中國關鍵產業的發展也是如此,國內總是有一批有意無意的「豬隊友」,說什麼「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總是想搞現成的,中國吃的虧還少嗎?
這些人舉了很多國家的例子,說中國也可以。但他們搞錯了一點,中小國家沒能力、沒必要自己全搞,「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對它們是適用的,但是唯獨不適合中國,中國體量太大,買什麼什麼貴,甚至關鍵時刻還會被人卡着脖子威脅。
所以,可以不先進,但必須夠用,這是中國的底線。
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人類總會不斷犯錯,就在美國極力打壓中國半導體和芯片等高端產業的時候,很多企業、很多人仍然為了短期的利益,選擇不掌握在中國手裡的產品,騙自己美國不會如此絕情。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大變革的時代,底線思維才是第一思維。
今年3月,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長苗圩在2022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上表示「芯片以及操作系統都是我們的短板弱項,『缺芯少魂』,車規級的更是如此」,他痛斥國內企業「過去汽車廠基本不管這些事,都交給一級配套商來幹這個事。國外已經開始有汽車廠向台積電去投資,要產能,我們的汽車廠只會在那兒光叫喚。」
電動汽車核心競爭是智能化水平,基礎是算力,從前年開始車載主控芯片算力迅速攀升,而未來幾年將是智能汽車算力迅速攀升的關鍵期。
中國汽車行業還沒有資格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
特斯拉下一代算力芯片HW4.0將採用7納米製程,英偉達的Orin X芯片也是採用7納米製程。短期看,暫時用28納米製程過渡還是可以的,但是過渡期一定要控制在1-2年內,否則將很可能在未來受制於人。
有人說汽車體積大、能量足,所以製程可以放寬點。但那是燃油汽車的舊時代,現在電動汽車芯片數是傳統燃油汽車的2-3倍,能耗已經到了不能小視的地步,而隨着人工智能和無人駕駛等技術的深入,算力必將成為關鍵卡點。
本來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已經先發制人,比亞迪9月銷量突破20萬輛(特斯拉9月銷量8.3萬輛),其中超過7千輛出口,還與德國租車公司簽訂了10萬輛大訂單(說明下,德國租車公司很看重品質,過去一般是奧迪奔馳等品牌),中國已經逆襲全球汽車工業強國。
然而,一些企業目光短淺,為了自己的小利益,放棄對中國芯片的支持,大量使用海外巨頭芯片,尤其是高通的8155車機和英偉達的Orin X算力平台,這兩個幾乎成了很多品牌的標配。
反而是被瞧不起的比亞迪、華為一直堅持全套自研,理想也在部分車型上選擇了國產的地平線J5芯片,與英偉達的Orin X高低搭配。
現在好了,美國新一輪制裁來了,大好格局非要授人以柄,到底圖什麼?
還有一個企業,說什麼「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不和華為合作造車,要是真的獨立自主或者跟其他國內企業合作也就罷了,可偏偏轉頭竟然跟英偉達合作了,這就有了「獨立靈魂」?
華為如果搞事,還可以向政府打報告,美國制裁,能找誰哭訴?
小鎮問了不少半導體和芯片產業的朋友,對美國新一輪制裁的影響,對中國產業未來發展持悲觀態度的居多。這也正常,畢竟在哪一行干就更容易發現這一行的問題。
但是小鎮認為,中國的崛起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如果美國這個月打壓,下個月我們就突破了,那我們還何必如此重視?
美國壓力當然很大,但我們也不至於沒有希望,一個後發國家的追趕、超越之路,必然是崎嶇的,但還是那句老話「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 5 -
我們要怎麼辦?
有人說我們應該對等施壓,跟美國對着幹,也要制裁美國企業,比如限制美國企業在中國的發展,限制美國產品在中國銷售,又或者限制稀土出口,等等。
這說起來痛快,但於事無補,反而有害。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全球穩定和自由貿易對中國最有利,美國人之所以要逆全球化、割裂世界,就是因為亂才符合美國利益,美國已經沒有能力更沒有信心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下與中國正當競爭。
美國越製造割裂,我們反而要越擁抱世界。我們確實會吃一些小虧,但得到的更多。
只要中美之間不至於惡化到美蘇冷戰的程度,控制好烈度,西方世界就絕不是鐵板一塊,我們大可以爭取德國、法國、歐盟乃至一切希望和平與發展的國家,包括印度,也包括日本、韓國,甚至也包括美國內部希望共同發展的進步勢力。
只不過在當下,我們需要採取一些微妙的做法,比如將國內人工駕駛技術應用限制在L2級別以下,強化對國產品牌的扶持力度,引導國內以及國外企業「去美國化」,只要利潤足夠豐富,就不信漁網不透風。
國慶期間小鎮看電影《萬里歸途》,對其中一句話記憶特別深:「這個世界一定會變好」,發展是人類永恆的主題,扛過短暫的亂流,希望在不久後的未來。

其他文章推薦
■風雨飄搖下,新的變數正在醞釀
■美國即將收割世界,中國如何破局?
■打破牢籠,找到屬於自己的職業未來
■全球凜冬將至,我們個人該如何做好應對?
■安家立業、避坑發展:普通人的購房指南
■破局未來:2022年的中國經濟與政策調控
■2022年中國房地產政策、房價及個人選擇
■經濟如此困難,中國會重新刺激房地產嗎?

如果喜歡,還請點讚、「在看」和關注吧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發現「大樹鄉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