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趨勢(ID:zgtrend)| 路口大爺
在股市一片低迷情緒中,2月14日這一條重要信息,並沒有激起太大的水花。
——國常會開會提出,推進制造業強鏈補鏈,加快新型基礎設施等建設,擴大有效投資。
「擴投資」信號再次發出。
從年初至今,降息、減稅等政策暖風頻頻吹來,但截至到本周五,上證指數今年以來的跌幅是-4.09%,創業板指數的跌幅為-12.93%。
很明顯,在「三重壓力」中,「預期轉弱」如今比「需求收縮、供給衝擊」更加棘手。
在消費低迷、投資不振的情況下,寬信用舉措真的能夠落地嗎?
決策層也意識到了這事情,會議強調,「面對國內外複雜嚴峻形勢高度重視解決經濟運行中的掣肘問題,穩定市場預期。」
不過,在基建投資方面,無需過度悲觀。
多重信號顯示,2022年中國將迎來基建大潮。
這些信號也意味着:
1. 無需懷疑刺激政策的落地;
2. 要更加深刻理解何為「適度超前」開展基建投資;
3. 今年穩增長,更多靠基建,而非全靠房地產。
地方債的閘口放開,中央催地方上報項目。
監管部門對地方項目的審核通過率較以往提升了。
據21世紀報道採訪到的西部某省發改系統人士的消息,中央審核反饋該省2022年專項債券準備清單項目數、債券額度、審核通過率均有大幅提高,而在去年該省項目數、專項債資金需求審核通過率僅約四成。
在此基礎,中央還在春節期間催地方補報一批項目。
2月9日,還沒過完元宵節,21世紀報道就報道稱,財政、發改等監管部門下發通知,要求地方在前期報送專項債項目資金需求的基礎上,補充報送一批專項債項目。
此次補充申報項目要符合發改委、財政部規定的九大投向領域,同時監管部門要求各地要將城市管網建設、水利等重點領域作為補報重點。
九大領域分別為:
1)交通基礎設施;2)能源;3)農林水利;4)生態環保;5)社會事業;6)城鄉冷鏈等物流基礎設施;7)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8)國家重大戰略項目;9)保障性安居工程。
去年12月,財政部已經提前下達了2022年提前批專項債額度1.46萬億,今年3月「兩會」召開後,後續約2.2萬億的額度將再度下達。
在1月份,地方專項債發行規模達到了4844億,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
第一財經報道稱,據中泰證券研究所數據,1月地方政府債券共計發行6989億,地方發債規模比去年同期增長約93%,而且不同於去年1月發債均為再融資債券,資金只能用於償還舊債,此次地方發債八成以上為新增債券,新增資金全部用於重大項目投資。
顯然,監管部門認為,還要更快!更多!更超前!
各地方開會的次數表明,穩投資訴求大於以往。
五大基建大省,廣東、四川、河北、浙江、山東,基建投資合計占全國三分之一,在釋放強烈的穩投資信號。
從開會次數來看,根據華創證券的統計,1月前後的6周時間裡,五個省份召開部署關於穩投資相關的省常務會議次數,一共有9次,大幅高於過去兩輪基建上行周期,18年10月是兩次,20年4月是7次。
所以想象空間是比較大的。
今年地方政府公報中,31省份中有超過一半的省份投資增速目標要高於當年GDP增長目標。
河北稱,「經濟工作的主攻方向,就是抓投資上項目。」
據上海證券報統計,西藏、河南、安徽、廣西、新疆、遼寧等地今年計劃投資增速都在兩位數,西藏設置的目標增速最高,達12%。
而且,多地還調高了投資目標增速。
西藏調高投資增速目標7個百分點,河南、黑龍江調高4個百分點,甘肅調高2個百分點,安徽、寧夏、四川均調高1個百分點。
一季度重大項目密集落地開工,響應中央提出的「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在春節前有明確數字披露的廣東、浙江、山東等13個省份,今年重大項目總投資規模超15萬億元。
而在春節後,河北、湖南、廣東、陝西等都舉行了相關的簽約開工活動,相比以往,開工時間早、項目數量多,投資規模大。
湖北發改委統計,本次集中開工的項目中,億元以上項目1913個,遠高於2021年一季度的1250個,年度計劃投資3681億元。
安徽提出10%以上的投資增速目標,還要求「在實際工作中奮力完成得更快一些」。
新老基建共同發力。
地方發力的方向仍是「鐵公基」居多,比如安徽表明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大力實施公路水運機場投資攻堅專項行動,力爭完成投資1000億元以上,再上歷史新台階。
新基建則是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新型電力系統等,像山東、河南計劃新建的5G基站數量超過萬個。
儘管有上述種種,但目前市場對基建的預期並不強。
首先,是基建各項觀測指標受到房地產的干擾。
央行在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裡也提到了部分領域的投資尚在探底,這個應該就是房地產了。
房地產一直沒有觸底,導致挖掘機銷量、螺紋鋼消費量這些與基建相關的觀測指標也都受到干擾。
其次,地方的賣地收入減少也是問題。
根據財新統計,土地市場冷熱不均,在城市之間分化更為明顯。
海口、昆明、石家莊、瀋陽2021年土地出讓收入同比分別下降59.9%、39.4%、32%、11.5%,與北京、上海、武漢的兩位數增速對比鮮明。
從各省數據來看,雲南、河北、廣東、重慶、江西、福建等省份賣地收入也都出現下降,其中雲南降幅最大,達到-35%。
遼寧、內蒙古、海南雖未公布土地出讓收入數據,但從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賣地收入一般占八九成)兩位數的降幅來看,當地賣地收入也非常疲弱。
地方政府對2022年土地市場並不樂觀,多個省份調低了土地出讓收入預算目標,北京、上海、浙江、青海均預計,2022年土地出讓收入將呈兩位數下降。
但是,大家也要注意:
第一,考慮到2021年宏觀槓桿率為 272.5%,比上年末下降 7.7個百分點,今年加槓桿是有空間的。
第二,從最新的通脹數據來看,工業通脹從高位回落,居民通脹表明消費持續低迷,今年央行寬鬆的行動在上半年不會受到通脹的掣肘。
最重要的,是接下來在3月份即將到來的美聯儲加息風暴中,我們的有形之手如何與之抗衡了。
右下點在看,右上點【···】分享,就是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