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格上研究
一、私募業績速覽
美聯儲流動性鷹派表態, 高估值、成長板塊恐慌性下跌
2022年首月市場非理性恐慌性下跌,一方面美國一月通脹數據錄得7.5%,續創40年來新高。導致美聯儲無論是加息節奏還是加息幅度都超預期,美債收益率快速上行,全球金融市場共振暴跌;另一方面是公募基金調倉,在新增資金不足的背景下,結構性影響突出,去年漲幅較大的板塊跌幅明顯。同時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定調穩增長後,高估值、成長板塊加速下跌。整體來看,中證500下跌-10.58%,創業板下跌-12.45%,美股納斯達克也有-8.98%的跌幅,去年表現較差的恒生指數,中國互聯網指數相對抗跌,獲得小幅正收益。
行業方面,1月僅受降准利好的銀行板塊有小幅上漲,穩增長相關的金融、地產等低估值板塊抗跌。其中軍工板塊受到部分中航系個股業績明顯低於預期的影響,疊加對國企治理問題的擔憂,國防軍工跌幅-18%。醫藥板塊主要由於血製品行業集采事件影響,賽道邏輯較強的CXO大幅回調,同時生物科技公司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的負面消息加大的該板塊的波動,全月醫藥生物下跌-15%。整體來看,銀行、房地產、交通運輸表現靠前;國防軍工、醫藥生物、傳媒表現靠後。
1月私募行業平均下跌-4.1%,唯有管理期貨策略凸顯危機alpha
1月私募行業平均下跌-4.1%。從各策略表現來看,多數策略賺錢效應較差。其中,程序化期貨策略以3.32%的成績領漲;主觀期貨表現靠前上漲1.11%。股票策略表現墊底,主觀股票和量化股票策略分別下跌-5.35%,-6.1%。宏觀對沖,組合基金策略下跌-3.68%、-2.16%表現居中。債券策略和套利策略微跌-0.55%和-0.65%。
由於商品期貨策略和股債市場相關性低,在傳統資本市場下跌時表現亮眼。一月份九大策略中商品期貨成為唯一亮眼的策略,其中量化期貨策略表現略強於主觀期貨策略,分別錄得收益3.23%和1.11%。從商品市場來看,開年以來由於供需關係緊張和避險情緒,推動商品指數持續上升,通脹預期影響較大的石油化工和農產品,以及受國內貨幣寬鬆預期影響較大的黑色系相關板塊都出現了較為持續的行情,為CTA策略帶來了一個比較好的淨值上漲機會。
股票策略方面,目前市場整體震盪回調,熱門高景氣賽道回撤較為明顯。量化股票多頭方向,由於市場大小盤風格頻繁切換導致量化管理人難以迅速捕捉,整體出現超額回撤。整體來看,股票策略平均下跌-5.76%。
二、私募行業情況
1月私募基金規模突破20萬億,其中證券類私募總規模達到6.34萬億
2021年來看,全私募行業管理人數量較2020年維持在24500家左右,而基金數量以及管理規模較2020年底均增長25%左右,增幅明顯,其中證券類管理規模增長62.76%。
根據基金業協會最新備案數據顯示,截止2022年1月底,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維持在2.46萬家,管理基金規模突破20萬億。證券類私募總規模達到6.34萬億,證券類私募基金數量存量約7.9萬隻,管理人存量超過9100家。
三、私募備案情況
2022年1月新備案私募管理人54家,新備案證券類私募產品1641隻
1月新備案私募管理人共計108家,其中新備案證券類私募管理人共計54家。
數據來源:中國基金業協會,格上研究
1月協會新備案證券類私募產品1641隻。根據格上研究,1月共有57家百億級私募成立新產品。整體來看,1月私募機構的備案熱情明顯降溫,其中僅8家管理人產品備案數量超過10隻,阿巴馬、星闊、源樂晟排名靠前。
數據來源:中國基金業協會,格上研究
四、百億規模私募機構名錄
1月新增8家管理人 ,百億私募存量超過100家
1月,有8家管理人成新晉百億機構。其中,康曼德、遠信、磐澤、望正、復勝為主觀股票策略的機構;新晉百億量化機構有展弘、洛書。目前百億規模機構存量103家,一家機構退出百億陣營。
部分百億私募管理人業績展示
根據格上研究統計的有淨值披露的86家百億私募中,2022年以來1月平均收益為-6.08%,僅10家管理人獲得正收益,正收益率占比11%。百億機構中表現靠前的管理人為千象資產、洛書投資以及黑翼資產,均為cta策略。(預了解更多的私募管理人分策略的產品排名情況,請點擊鏈接,閱讀七大策略規模以上機構月度業績快報。)
百億私募2022年1月平均收益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查閱。
五、私募機構調研動向
私募機構關注高景氣度板塊,如醫藥生物、電子、機械設備、計算機等領域
根據格上研究統計,2022年1月共有1038家私募機構參與調研,涉及上市公司454家。從上市板塊來看,主板公司207家(占比46.94%)、創業板公司118家(占比26.76%)、科創板公司112家(占比25.40%)。
其中容百科技受到256家私募調研。容百科技是國內首家實現NCM811系列產品量產並應用於國際主流終端車企的正極材料生產企業。在調研中,容百科技的國際化規劃、競爭格局、自主研發技術、產品持續迭代能力等成為調研機構關注的重點。公司在全球設廠,海外市場增長空間大且盈利力強;自主研發形成產業領先的前驅體共沉澱技術,已實現高鎳三元的多次迭代;下游深度合作寧德時代等電池大廠,高鎳正極產品在新能源汽車終端市場的未來需求有望進一步提升。
1月共51家百億機構出動調研,高毅、景林以及汐泰排名前三
從百億私募的調研維度來看,1月共有51家百億機構出動調研,涉及上市公司257家。調研上市公司最多的前5家私募機構分別是高毅資本(53家)、景林資產(39家)、汐泰投資(39家)、敦和資產(35家)、盤京投資(35家)。
從調研標的來看,百億機構共同調研上市公司257家。其中,醫藥生物、電子、機械設備、計算機、化工,汽車長期看好趨勢不變。百億私募機構旨在挖掘階段性景氣度好轉的個股,以及在結構性行情下具備有自身成長邏輯的優質個股。
六、主流私募後市觀點
凱豐投資:「寬信用」見效尚需進一步政策刺激
上周,利率債表現分化,中長期利率債收益率波動不大,主要是寬信用能否落實的博弈,導致目前多空分歧加劇。具體來看,上周一,周末央行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口徑偏鴿,但受債基贖回拋售影響,長端利率債收益率先下後上;上周二,上午MLF超額續作1000億,利率不變,下午新聞報道多家銀行將發房地產併購主題債,長端利率債收益率先下後上;上周四,隔夜美聯儲紀要鷹派程度不及預期,俄羅斯烏克蘭局勢不明,全天債市收益率小幅下行;上周五,新聞報道菏澤、贛州、重慶等地將首套房貸首付比例降至20%,寬信用擔憂快速升溫,債市收益率上行。
展望後市,數據真空期市場波動較大,多空分歧加劇,但考慮到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態度偏「鴿」,貨幣政策維持穩中偏松的概率較大,社融數據總量超預期,但結構較差,持續性存疑。傳統的寬信用工具地產、基建等本輪均受到一定製約,預計寬信用見效尚需進一步政策刺激,包括地產需求端及城投融資政策的放鬆等,預計本次債市調整空間有限,可逢高擇機配置,中長期需要關注寬信用的落實情況。
石鋒資產:短期看好穩增長領域標的,長期依然是成長股行情
近期市場波動幅度加大,風格切換較為明顯,領漲板塊多集中於低估值及穩增長領域。一方面是逆周期政策的逐步加碼使得市場對基建、地產等領域穩增長的預期回暖;另一方面,經濟的持續承壓以及海外流動性收縮預期,使得市場風險偏好下降,低估值板塊的防禦屬性受到市場青睞。展望一季度行情,預計經濟下行、穩增長政策加碼仍是宏觀組合,隨着Q1地方專項債發行速度的進一步提升,基建投資一季度將迎來景氣周期。同時後續地產相關政策預計仍將進一步放鬆,相關產業鏈也將迎來預期修復。但同時,石鋒資產也認識到本輪穩增長的力度可能並不強,未來經濟企穩回升的真正抓手還是在消費的恢復以及產業轉型提供新的增長點方面。
市場依然會處在震盪格局中,呈現結構化行情。在未來的投資方向上沒有重大變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穩增長和成長股之間的平衡,因為市場沒有增量資金,總是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格局。長期來看,成長是資本市場的核心,但是短期政策的波動會對市場結構造成影響
白犀資產:仍從全年角度看好軍工行業的投資機會
2021年四季度以來,白犀資產對市場一直是非常謹慎的態度,也為應對可能出現的下跌在倉位和行業配置上均做了一系列準備。儘管低倉位確實幫助白犀下跌中減少了一部分回撤,但是原本判斷業績確定性極高的軍工行業首月跌幅巨大(指數下跌21%),貢獻了淨值的大部分回撤。下跌的原因包括:一是市場風險偏好降低,以新能源為代表的成長板塊整體下跌明顯。二是市場擔心中航工業績旗下上市公司從跨年穩定角度考慮集體壓2021年業績,做成一種20-22年「逐年增速加快」的增長態勢。部分企業的行為難免會造 成對軍工景氣持續和業績兌現的市場共識造成傷害,但是考慮到行業實際景氣度非常高,且下跌後市場大概率會重新預期需要做股權激勵的公司(是否完成股權激勵對軍工類公司釋放業績極為重要)在上半年落地激勵計劃。白犀仍然從全年角度看好軍工行業的投資機會,相比較其他行業今年可能逐季下調業績預期,軍工四季度業績調整更多是一次性的行為。
上漲賺太快的時候記得是市場暫時讓我們保管的,下跌虧太多的時候可以當作我們暫時借給市場,這是白犀喜歡的思維方式。白犀投資框架的本質是戰略上守拙,戰術上靈活,這也註定白犀的目標是上漲時能不能比市場多漲一些,下跌時候能不能比市場少跌一些,通過在過程中求「易」,結果上「反脆弱」,以「俗手」積累優勢,積小勝為大勝的長期思維。這是白犀長期要去堅守的價值觀,這是不能漂移的,也是白犀即使對市場謹慎時,也沒有考慮過超低倉位甚至空倉這類極端行為的原因。極端行為必然對應着極端心態,對於專業投資者而言踏空的風險往往更甚於虧損的風險,因為股市拉長看總是上漲的。
聚鳴投資:政策風險已逐漸淡出,投資者不必過度悲觀
中國股市也出現了明顯的波動,其背後原因部分是由於受到全球市場動盪的影響,但聚鳴投資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場參與者對國內經濟前景的擔心。儘管去年十二月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了明確的政策轉向信號,隨之央行迅速降息,但是市場對政策放鬆的有效性還缺乏信心。正如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在今年一月份講話中指出的,中國經濟可能面臨信貸塌方的風險。具體而言,過去十幾年中國經濟維穩的主要手段是通過增加銀行信貸推動房地產和基建投資的增長。這個辦法應對過去幾次經濟下行的挑戰,最終都行之有效,但是這一次房地產下行周期比以前更嚴重,而基建發力的力度能否大到足以扭轉整個經濟放緩的趨勢,目前市場信心仍然不足。另外,在全球大多數國家選擇和病毒共存的情況下,中國當前的疫情管控政策如何持續,也是市場的重要關注點。
當前國內市場估值已經反映了投資者對經濟基本面的擔心,而未來可能出現的進一步政策變化還尚未被反映到價格中。市場的波動提供了更多風險收益性價比較高的投資機會,尤其是港股的估值接近歷史底部,在國際市場中處於價格窪地,安全邊際較高。此外,去年市場經歷的政策風險也已經逐漸淡出。展望今年全年,對於中國股市的前景,投資者不必過度悲觀。
【版權聲明】本文系「格上研究」原創文章,任何媒體或個人轉載請事先聯繫電話:010-85932479,並在正文前註明「稿件來源:格上研究」,違者必做舉報處理。